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以清华大学为例
2021-06-03李琳璐
李 琳 璐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20世纪末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曾指出:“高等教育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以此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仅是求职者,他们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来创造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其中特别提出:“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第三本教育通行证’,高等教育应当把创业意识和开拓技能教育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并举。”[1]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有针对性地研究和了解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创业能力。Bulgacov、李良成、孔洁珺等学者指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的教育和影响所形成的涵盖大学生在资源整合、机会识别和把握以及创业实施、团队管理、风险评估和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2-4];而Cullen和Kadushin等学者则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主要是通过多方协调教育作用所引导和提升的综合素质[5-6]。综合阅读已有文献可以发现,大学生创业能力相较于其他群体的创业能力,从理念上更加强调发展观,其所关注的是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所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所需要的素质,因此大学生创业能力更加看中大学生思想和知识的原创性,更加关注大学生群体创造、生产原创服务和产品的能力。基于此,本研究将大学生创业能力定义为:在校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的协同教育,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现和把握商机,依据学科背景或所学专业知识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设想,并通过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整合去创造更大价值的技术、素养与实力。[7]
创业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不仅有其内在逻辑,而且符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般规律,创业者具备符合创业需要的能力结构是个体参与创业这一市场化行为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将有助于更新高校教育思想观念,使得创业教育的开展更加具有适切性和
针对性,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高校以及个体在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提供路径支持,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创业教育实践提供依据、指明方向。因此,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等现实问题的系统性回答,成为创业研究领域不能回避的重大议题,它既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客观需要。研究型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在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之中对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也做出了很多引领性的探索与尝试,清华大学作为全国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更是如此。因此,本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主要对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开展针对性更强的有效指导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二、文献综述
1.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具有较高水平的创业能力是创业活动顺利开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障,但创业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空泛概念,它贯穿于创业活动的始终,是一个由多重能力构成的复杂系统。有学者侧重从创业胜任力的角度来描述创业能力,认为其包括综合能力胜任力、心理胜任力[8]和社会胜任力[9]等维度;冯华、杜红等学者则从管理胜任力的概念出发,分析整体的创业胜任力模型和结构要素,揭示了创业胜任力是一个由多维度构成的复杂系统[10]。Chandler认为,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是:商业机会识别能力、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组织和交往能力、专业的技能和方法能力[11];毛家瑞、彭刚等则在早期的研究中指出: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而综合性能力是由机会能力、信息能力、应变能力、决策和管理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等所构成的[12];Man等基于任务过程视角进行了大量的创业活动研究,从而界定了包括机会能力、组织能力、关系能力、概念性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的个体创业能力[13]。在创业管理学领域当中,蒋乃平的创业能力观点较早提出并且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他认为创业能力是一个由三种能力构成的综合性能力,具体包括:专业能力(指创业者在企业创办、经营及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能力(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分析决策、迁移创新和融资筹资等方法层面的能力)、社会能力(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能力,是创业过程中的核心能力)[14];后续的许多研究者都采取、沿用或充实了蒋乃平的这种创业能力构成,如高耀丽就是在他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创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社会能力又包含市场分析、理财、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灵活应变、承受挫折等众多具体素质和要求,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分别是创业能力的前提、基础和核心[15]。
虽然上述学者的研究中对于构成创业能力要素的称谓不同,但能力构成要素的具体含义和阐释多有重叠之处,这有利于在后续研究中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共识性指标进行提取,但其隐含的意义大多侧重于就业与职业层面,并没有揭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特殊性。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所以大学生创业能力应当在具有创业能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之上,纳入其群体性特征,如与普通的社会从业人员或创业者相比较而言,大学生创业能力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且可塑性较强。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有:朱静瑜将大学生创业能力分为机会把握与决策能力、用人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六个方面[16];金昕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创业能力、核心创业能力、创业人格和社会应对能力[17];任泽中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主要是由机会、创新、理财、经营、领导、应变、学习、沟通、自控等九项能力要素构成[18]。
2.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创业能力是一种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性综合能力,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遗传基因[19]、地域因素、家庭环境、教育背景[20]、社会环境[21]等都会对创业能力产生影响。此外,Orwa等人对影响创业者认知机会的因素进行检验分析得出对创业能力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网络[22];而阿玛尔·毕海德通过相关研究发现,企业家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业倾向,而创业倾向受到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和经验因素的影响[23]。
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Abdul Rashid和Mastura指出,大学中系统有效的创业教育会对大学生创业能力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24];赵春梅认为家庭环境影响着大学生个体的成长经历,其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5];陈本松认为创业教育包括课程内容、实践活动、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各个层面都会对大学生创业能力产生影响[26];邹建芬认为包括创业氛围与文化、创业支持平台、创业实践基地等在内的能够反映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重视程度的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产生[27];杨道建等通过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对创业环境和创业品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同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创业实践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28]。
三、研究设计
1.研究框架与量表设计
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学界绝大多数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借用创业管理学中个体创业能力的界定,而在创业能力维度划分方面较早得到广泛认同的是创业管理学领域中蒋乃平的观点。高桂娟等在借鉴蒋乃平的创业能力维度框架,并综合其他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概念推演和实证分析进一步确认和筛选关于创业能力方面的共识性要素,明晰与大学生创业密切相关的要素,最后结合大学生群体特征,将大学生创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个层次[29],形成大学生创业能力三维结构图以及对应的要素指标,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估量表[30],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肯定。因此,本研究主要参考和借鉴高桂娟等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维度划分和指标体系,并以其他学者的关于创业能力以及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成果为补充,确立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大学生创业能力自评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式自评方法设置题项,正向计分,量表中的1~5依次表示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选用克隆巴赫(Cronbach) Alpha系数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整体量表和大学生创业能力每个维度的信度进行测量,结果显示,α系数均大于0.70,信度甚佳,可以支持问卷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其KMO值达到了0.925,说明量表整体的效度良好。
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变量上,本研究基于已有文献,结合研究目的和需求并经过专家咨询,将其归结为个体特征变量、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变量、学校创业教育活动参与变量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测评量表。其中,除个体特征变量外,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变量和个体创业教育活动参与变量都采用学生主观赋值的方法进行评价。影响因素变量的编码及其描述性统计如表2、表3、表4所示。
表2 个体特征变量编码及描述性统计
表3 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变量编码及描述性统计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调查于2019年1月开始至2019年3月结束,调查对象为清华大学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涉及的学科有工学、理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学和艺术学。本研究的调查对象较为分散,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核心课为基础载体(1)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核心课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一系列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包括《大学人才与创新文化》《大学精神之源流》《工业系统基础》等课程,均采用大班授课加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选课同学涵盖所有专业、所有年级的本科生。小班讨论课由研究生助教负责,助教团队由来自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组成。因此,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以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核心课为基础载体,以选课同学、课程助教为基础发放和扩散问卷。,通过问卷星的方式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共收回问卷500份,通过人工核查,将填答问卷时间过短、答案选择较为单一等明显的无效问卷进行剔除,最终获得有效样本486个。
本研究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对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四、结果分析
为了分析各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将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变量体系中的三维度变量依次纳入回归模型中,构建了三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一:大学生创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体特征变量(控制变量)。模型一所表示的即为性别、学历、学科门类、生源地、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亲职业以及创业实践经历和创业意向等控制变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及三要素能力的回归结果。
模型二:大学生创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体特征变量(控制变量)+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变量。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了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变量,主要考察大学生创业能力和三要素能力受个体特征和学校创业教育环境的影响。
模型三:大学生创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体特征变量(控制变量)+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变量+个体创业教育活动参与变量。模型三在模型二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个体创业教育活动参与变量,主要考察除个体特征和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因素以外,大学生个体参与的创业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和三要素能力的影响。
模型基本表达式为:
F(I)=αj+β1X1+β2X2+…βiXi+ε
其中,I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因变量,代表大学生创业能力;X1,X2,…,Xi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自变量,代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β1,β2,…,βi是各解释变量的偏回归系数,α代表常数项,ε代表扰动项。
依据前述所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首先对大学生的整体创业能力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结果如表5所示,三个模型的P值均小于0.001,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如果大学生创业能力各个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将会使模型估计失真,因此需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判断共线性的一个重要标准为方差膨胀因子(VIF),当0< VIF <10时,即证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31]本研究中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有自变量的VIF均小于10,因此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解释变量可引入回归方程,回归模型的结果可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表5 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模型(OLS)
续表5
在模型一中,个体特征变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总体解释力为15.3%。从总体分析结果来看,学历水平、学科门类、母亲受教育程度、创业实践经历和创业意向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存在显著影响,而性别、生源地、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亲的职业与大学生创业能力没有显著相关。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学历水平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回归系数为负数,说明大学生的学历水平越高,其创业能力越低。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来看,母亲的学历程度越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越高。从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中可以看出,创业实践经历和创业意向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最为重要,有创业实践经历的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平均比没有该经历的高91%,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平均比没有创业意向的高18.9%。
在模型二中,加入了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变量以后,模型的整体解释力变为18.3%。结果显示,学校创业教育环境中的创新创业类校园活动以及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制度对大学生创业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学校创新创业类校园活动的丰富,学校对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制度的完善,可以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从影响系数来看,创业教育校园环境变量中,相较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制度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最为重要。
在模型三中,在个体特征变量和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变量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个体创业教育活动参与变量,模型的整体解释力达到了19.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参与创业企业实习、加入创业类学生社团并积极参与其所组织的创业类活动、申请创业项目基金都会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影响系数来看,参加创业类学生社团里的创业活动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最为重要,其次为申请创业基金项目。
将所有个体特征变量、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变量和个体创业教育活动参与变量逐个引入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回归模型中,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最后得到最优的解释变量集,在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的所有模型中,表6所示的模型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解释力度为17.1%,为所有模型中最大,根据纳入该模型的所有显著解释变量,得出大学生总体创业能力的预测函数为:
表6 大学生创业能力逐步回归分析最优解释模型
大学生创业能力=2.625+0.890*创业实践经历+0.056*学科+0.069*创业类学生社团活动+0.187*创业意向-0.103*学历水平-0.054*母亲受教育程度+0.049*创业企业实习项目+0.071*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制度。
五、讨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大学生创业能力与性别、生源地、父亲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亲的职业等变量均没有显著相关,说明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创业能力并无显著差异,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创业能力上也无显著差异,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亲的职业对大学生创业能力也没有特别的影响。学历、学科、母亲受教育程度、创业实践经历、创业意向等个体特征变量则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具体来说,学历水平越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越低;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水平越高;有创业实践经历和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显著高于没有创业实践经历和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此外,在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这一变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研究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而母亲受教育程度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可以看出,母亲在家庭教育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在加入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变量和个体创业教育活动参与变量以后,模型的整体解释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这说明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及个体创业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均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其中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变量中的创新创业类校园活动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制度,以及个体创业教育活动参与变量中的参与过创业企业的实习项目、加入过很多创业类学生社团并积极参与其所组织的创业类活动、申请过创业基金项目等解释变量,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研究型大学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受到个体特征变量的影响,也受到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变量及个体创业教育活动参与变量的影响,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策略应主要围绕高校层面和大学生个体层面展开。
2.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是从高校层面来看,大学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主平台。从前述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除个体特征等控制变量外,学校创业教育环境中的部分变量对创业能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可见高校创业教育环境的改善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着力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以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发展。首先,学校应该更加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制度,如设立创业休学制度和资金支持保障以及其他对于大学生创业者的优惠条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其次,参加创业类学生社团、参与创业企业的实习项目、申请创业类项目基金等均对大学生创业能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在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第一课堂,而应通过各种创新创业类校园活动和项目,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使得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渗透到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促进创业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得到提升。[32]同时,学校应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到创业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项目管理实践机会,从而积累更多的创业活动经验。学校还应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从物质、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此类社团的支持力度,使其为学生提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服务。[33]
二是从大学生个体层面来看,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创新创业,将创业意愿与创业行动有机结合,通过积极参与创业教育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34],自主创业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来说,提高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必然要求;而对于暂时没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来说,获得创业能力中所要求的对于专业、方法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各种技能和素质也会成为其职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但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创业实践经历和创业意向的大学生仅占少部分,在个体创业教育环境参与变量中学生的得分普遍不高,说明大学生在创业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并不高,但是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当中,个体创业教育活动参与变量中的部分变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在学校积极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同时,学生自身也要主动利用研究型大学较为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通过选修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并结合自己学科的专业优势去提升创业专业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积极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企业的实习项目、加入创业类学生社团并积极参与其所组织的创业类活动、申请创业基金项目,这些实践经历都会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是以清华大学为例对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但仅以清华大学一所大学为例,样本容量有所限制,加之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影响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研究结论在其他研究型大学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进行检验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