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教学做创合一”高职教学模式新探
2021-06-03董广智
董 广 智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逻辑主线,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主体从“校方为主、企业为辅”转变为“校企双元育人”,教学安排从“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分列”转变为“工学结合”,从而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知行合一”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将双创教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需要高度。
为了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针对传统高职教育存在的产教融合度不高、“教学做”分离、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分离等突出问题,部分高职院校提出构建“教学做创合一”教学模式,以产教六个维度的融合(机制融合、团队融合、载体融合、标准融合、资源融合、过程融合)为支撑,构建新的育人体系,推进“教学做创合一”教学改革,目的是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层次,即职业基本能力-实战能力、基层岗位技能-经营管理与工程技术能力、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教学做创合一”模式的内涵及其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教学做创合一”模式的内涵。“教学做创合一”模式是指以教学组织为主导,将专业学习、双创教育融于实践活动,同步进行教、学、做、创,从而实现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创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创合一”模式基于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提出“做中学”,强调“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的进程的能力”[1];认为孩子应在活动中学习,教学应从学习者现有的经验开始,采用“心理的方法”,而非传统教育采用的“逻辑的方法”。“教学做创合一”的提出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启发。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2]根据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结合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又加上“做上创”,提出“教学做创合一”模式。
“教学做创合一”模式中的四个要素不是并列关系,其中,“做”是核心、“教”是主导、“学”是主体、“创”是提升,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做”是以“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开展生产实践”为主要特征的专业技能实训(实习),“教”是教师(包含专任教师、校外导师)主导之下的教学组织以及知识、技能的传授,“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理论、工作方法、思政内容的学习,“创”是基于实践活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做创合一”模式的本质是在“做”中“学、创”,教师通过“做”来教学生,学生通过“做”来学习理论与方法,提高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教学做创合一”模式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教学做创合一”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传统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学、做、创等环节分离问题,尝试通过系统性改革,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实战型、双创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1)“学做”分离。传统高职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理论+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割裂的,界限明显,协同性不强。从时间上看,一般是先安排理论课,然后安排实践课,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先后进行;从空间上看,理论教学通常在教室里进行,实践教学则转换到实训室、实验室或者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学做”分离必然导致实践教学与行业实战要求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显著提高。[3]
(2)“专创”分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是作为公共素质课程开设的,内容是创新创业一般理论与方法,既与学生所学专业无关,也与专业实践脱节。脱离专业教育的双创教育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背离了双创教育自身规律,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帮助甚微,严重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4]
由于教、学、做、创分离,传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不高、学生职业能力层次偏低,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由于实践教学与企业工作要求吻合度不高,学生实战能力不强;二是由于实践教学偏重基层岗位技能的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工程技术水平较低;三是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油水分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能切实提升。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些教学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根本原因在于产教融合度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产教融合机制不完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通常呈现“校热企冷”。由于校企利益诉求不一致,加之双方缺乏深入沟通,对“合作共赢点”未能取得充分共识,仅处于合作开展顶岗实习、校外兼职教师聘用等简单合作状态,未能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如动力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等。二是专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大部分专任教师毕业后就进入高校工作,从未直接从事与专业对应的行业工作,缺乏从业经验与实践能力。部分教师虽然考取某种职业资格证书,或曾短暂地进入企业挂职,但既未能深入参与企业工作,也未能实现教学与行业实践同步,导致教师职业能力偏低、实践指导能力不足,尤其是创新和创业能力不高,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对学生的指导与企业工作实际要求不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做创合一”模式改革的路径
“教学做创合一”模式的关键和难点是如何实现教、学、做、创的“合一”。要做到“合一”,必须从理念上破除校园“围墙”,树立校企共育人才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融通教学空间与行业企业载体,打通教师、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将教学标准对接行业标准与企业要求,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与教学项目,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贯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强化实践的核心地位,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创”。“教学做创合一”模式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创”,应当在教学整体组织安排、课堂教学载体与过程重组、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新路径,强化他们的理论素养、思政素质,养成“学以致用”的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行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 教学整体安排注重“工学融通”。全面、切实提高学生“做、创”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行业实战性,要把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传统的“工学结合”是“先学后工”,学生在校学习结束后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偏低,如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不强,其实习岗位一般是基层工作岗位,很难从事技能要求高、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如管理运营、策划设计、产品研发等,严重影响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真正实行“教学做创合一”,应做到“工学融通”。
“工学融通”包括三种形态:一是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通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工作项目,采用工作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做到课堂与工作场所合一、教学与生产经营同步,学生在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的同时,主动学习与掌握专业知识、理论和工作方法。二是核心技术课程教学与企业实习的交替。针对专业核心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企业的工作标准和岗位要求,适时安排相应课程的企业实习,既有基层岗位的实习课程(如导游服务实习、餐饮服务实习),又有管理岗位的实习课程(如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见习、旅游营销实习),还应有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如旅游策划见习、旅行社产品设计实习、旅游创业见习)。旅游类专业实践还要掌握“旺出淡进”的原则,即旅游旺季外出实习,淡季进校学习。三是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的配合。设置专业性社会实践课程,提出学分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开展自主实践。学校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社会实践时间,有条件的可以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半天课堂学习,半天企业工作。学生可以进入不同的企业或岗位进行实践,从而形成多种岗位工作能力。社会实践管理工作要精心策划,与学校整体教学安排协调好、与企业对接好、将学生安排好,尤其要保证交通安全和生产安全。[5]高职院校要能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的要求与特点,灵活、综合地运用“工学融通”形式。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立足于学生动手、动脑,采用项目化教学、翻转课堂、现场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以赛促练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行业实战能力。[6]
2. 课堂教学做到“教学做创合一”的时空重组。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实现“教学做创合一”,首先要营造适应“教学做创合一”的教学空间载体,包括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前店后院”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众创广场。其次要重组教学过程,技术技能课程的教学以完成工作项目为主线,组织和指导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甚至先做后学,打破先学后做、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传统教学形式。
扬州市职业大学积极探索“前店后院”教学基地建设,先后建立了省级“前店后院”式旅行社人才培养创新实训基地、省级国泰“前店后院”双创教育示范基地,为“教学做创合一”提供了教学载体、实训项目、真实案例,将课堂空间与实体运营空间融为一体,实现课堂教学的革命。例如,“旅行社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引入自办旅行社或合作旅行社的真实产品案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析旅行社产品的类型,从游客需求性、产品合理性、产品特色化等方面,发现其中可改进的地方;选择一部分可以优化的产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头重新设计;在修改、优化现有产品的同时,学生必然自主学习旅行社产品设计的原则与方法。设计完成后,组织旅行社产品优化设计汇报评比活动,由教师、企业设计人员担任评委,学生汇报旅行社产品设计思路,并进行答辩,对于有价值的获奖设计作品,企业给予奖励,并纳入旅行社产品体系。在学生具备基本的旅行社产品设计能力之后,根据旅行社下一步的市场开发需求,引进新的旅行社产品的设计任务,作为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3. 双创教育融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双创教育不应是独立存在的,而应和专业教育尤其是专业实训融为一体。创业教育专家Jill Kickul、Alain Fayolle提出新的创业教育模式(图2),主张在创业教育中:强调理论向实践转化;师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创新,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师生互动,与课堂场景之外的导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交流和互相影响,讨论分析实际的市场或竞争信息;演绎性学习和归纳性学习并重,通过归纳性学习,学生有机会实践他们学到的知识,面对创业难题制定独特的、创新性的解决方案。[7]这也给我们以启发,即双创教育必须与学、做融合,在教师(包括校外导师)组织、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现代技术,引入行业真实的案例、问题和项目,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有效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1)构建双创教育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营造浓厚的双创氛围,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实训场所与成果孵化的资金、技术支持。通过校企合作,在众创广场、文创街区、创业成功的小微企业、特色村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采用现代学徒制方式训练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创业项目,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在产品研发、文化创意等项目训练中找到创新灵感,学到创业本领。在校内,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创业指导中心、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机构,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的创新创业工作室、大学生就业创业社团,招募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同学“真题真做”,以点带面,营造双创教育的热潮。[8]
例如,扬州市职业大学在政府支持下,采用“学校主体+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参与”的模式,在文昌校区建设扬州国泰“前店后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及双创教育学院,以综合体及联营空间为“前店”,以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为“后院”, 吸引入驻企业38个(包括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创成江苏省双创教育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教学做创合一”提供功能全面的行业实践、成果孵化的空间载体。
(2)开发专业性双创类课程。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为了实现“专创融合”,应当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高职院校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行业调研,研究企业创新和创业项目和要求,将双创与行业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开发新的专业性创新创业类必修与选修课程。[9]针对旅游双创教育的调查发现,旅游业适合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主要包括创办旅行社、民宿、小微餐饮企业、旅游活动策划、旅游自媒体等。旅游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增设旅行社创办与运营、民宿创办与运营、小微餐饮企业创办与运营、文旅策划公司创办与运营等专业拓展课程。另外,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增设旅行社产品设计、主题宴会设计、导游词创作、旅游活动创新策划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引入真实性创新创业项目,坚持理实一体,强化实践。
(3)设计并实施双创教学项目。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必须体现在具体的专业教学项目中。这就要求教学团队潜心研究与发现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内容和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理论学习+体验实践”的教育功能,设计专题创新或创业教学项目,将创新创业纳入课程标准,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导师带领、指导学生在实战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真实职业环境中,以完成“真实任务”为驱动,开展“真实项目”的全程实战[10];开展双创课程研讨,邀请企业家结合其创业实践,深度解读他们对创新创业的新认识[11];通过专业教育的步步深入、不同教学项目的实施,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做创合一”模式实行的保障条件
“教学做创合一”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要强化产教机制、载体、团队、资源的融合,为“教学做创合一”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 建立“学产研一体化”平台,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成立学校具有直接管理权限的教学、生产、研究机构,形成“学产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前店后院”式实训基地,并加强产教融合机制建设,实现政校企资源共享、产教标准对接、教学空间融合。教学机构方面,除了利用学校自身的教学功能,还应该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建设实践基地、师资互兼,为企业量身定培后备人才。生产机构方面,学校应与企业深度合作,引企入校,学校投入资金和设备参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条件的可以自主创办或联办企业,从而获得较大的自主经营企业的权限,为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消除障碍。研究机构方面,学校应与政府主管部门,共建学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形成区域产业发展智库,为政府、企业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教师带领学生承接横向项目,从而提高师生研究、创新以及解决行业企业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例如,扬州市职业大学2010年创办并自主经营扬州九州行国际旅行社,建立江苏省高等教育“前店后院”式旅行社人才培养创新实训基地,专任教师直接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在扬州市文旅局支持下,牵头成立扬州市旅游学会并成为会长单位,与市社科联合作,成立扬州市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建立由文旅局、企业、院校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旅游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从而建立了一个体系完备、功能丰富、具有直接管理权限的“学产研一体化”平台,对开展“教学做创合一”教学改革、推进旅游专业建设产生了强大的支持作用。“旅游学产研一体化”平台建设项目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助力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建成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骨干专业。
为保障“学产研一体化”有效运行,还必须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动力机制方面,立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双重目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市场开拓等方面支持,帮助企业实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高经营效益,实现盈利目标,构建校企发展命运共同体。运行机制方面,建立校企合作组织协调机构,完善制度,明确双方权责,规范工作流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基地建设、团队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提高“学产研一体化”的运行质态。评价机制方面,一方面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另一方面与企业定期沟通,开展实践考核、竞赛评比、实习生满意度调查,及时评价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发现并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问题。[12]
2. 打造“现在进行时”三能双师团队,重点是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拥有一支教学、实战、创新研发能力强的教学团队,是构建“教学做创合一”育人体系的关键因素,其中,教师具备生产实战能力是重中之重。黄炎培先生十分重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职业经验,认为“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即教师的职业经验比教学能力更重要。[13]在我国产业转型发展时期,知识、技术更新迭代迅速,这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跟上产业发展要求提出新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与行业企业保持“血肉联系”,同步参加创新研发与生产实践,做到“现在进行时”,而不能满足于曾在企业实践,或仅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为了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创新、生产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教师实践教学绩效考核管理体制,出台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激励制度,在工作量认定、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推行“一师一企”制度,引导教师在自办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兼职,直接从事企业工作,或承接企业横向课题,指导学生完成来自企业的工作任务,同步开展教、学、做、创,从而切实提高教师的行业实战能力和指导能力。同时,打通企业能手与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的通道,聘任服务、管理、技术水平高的企业人员,担任产业教授、实践教学导师或创业导师;打通师生校企双重身份的隔阂,在“教学做创合一”育人体系中,教师、学生既是在校师生,也是企业员工,可以依托自办、联办企业,坚持自主经营,或者与知名企业合作,让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从事企业工作,带领、指导学生完成真实工作任务,让学生担任经理、营销员、导游、服务员等职务,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与技术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和双创能力。
3. 校企共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步引入企业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对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的调研和对应职业岗位分析的论证,运用云技术与移动互联技术手段,汇聚与整合专业教学资源要素,同步引进企业“真项目、活案例”,建设“素材级资源+课程级资源+专业级资源”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个性化教研+企业员工培训+社会终身学习”等功能为一体的教学服务平台,实现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同时,极大地方便学校教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搭建个性化MOOCs(大规模在线课程学习模式)课程,组织教学与培训,突破时空限制,为“教学做创合一”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持,满足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创新创业的需求。
“教学做创合一”教学模式的探索,倒逼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教机制、团队、载体、标准、资源、过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文化、理念的融合,不断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行业实战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工程技术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层次。[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