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安徽省四所高校大学生思政状况调查

2021-06-03陈保玲储德银崔亚飞

关键词:辅导员思政政治

陈保玲,周 宁,储德银,崔亚飞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新时代的大背景,加上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大疫情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带来新的挑战,提出新的任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2],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如何在新时代重大疫情下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工作的核心任务。

一、调查方法

为深入了解疫情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本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的1 62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抽样问卷调查。考虑到不同城市、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培养层次三个方面因素,抽取了这四所高校2019级、2018级、2017级和2016级四个年级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样本的分布较均匀合理。采用网络问卷星,通过各高校学工部平台,发放问卷1 800份,收回1 698份,有效问卷1 621份。其中男生696人(42.94%)、女生925人(57.06%),农村学生865人(46.64%)、城市学生756人(53.36%)。研究中所用量表均为较成熟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着重从疫情防控的社会现象、疫情期间心理状态、思政课认知和职业目标等方面测量大学生当前的思想政治状况。

二、调查结果

调查发现,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发生波动明显,这与特殊时期疫情中的思政元素影响有关。在全国上下与疫情搏斗、与病魔赛跑的时候,应教育部疫情防控要求,大学生在家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线上线下各种思潮波澜起伏,体现在疫情的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思想也随之变化。总体而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向好,但存在农村和城镇学生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差异化,以及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心理脆弱、自控能力差等问题。

1.疫情环境下,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乐观。从问卷内容反馈结果看,当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总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较为坚定。在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上,72.21%的大学生表示,“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同高校、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没有显著差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3]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广大青年才更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在志愿服务上,对“你愿意做一名志愿者,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吗”这一问题的回答,近63.62%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不愿意”或者“无所谓”的人数占比不足9.56%。疫情期间,涌现出无数大学生志愿者:有站在村口,日夜把守的毕业大学生;有坚守“疫”线、时刻在岗的“医护小天使”;有入户排查、登记人员,耐心细致的“安保小能手”;有入户送菜、热心服务的社区志愿者;等等。筑牢疫情防控线,无数青年大学生体现了自己的奉献与担当精神,希望“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坚信“祖国必胜”,展现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是大学生有较为明确的人生目标。早在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然而,通过本次调研,2020届多所高校毕业生考研率创下新高,如安徽财经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为20.86%,2020达到22.87%。分析原因,除了今年研究生扩招之外,更主要的是大学生对自己有更高教育目标的追求。问卷调查发现,就学习动机而言,以“提升学历”作为首要目标的达到调查总人数的73.57%。2020届毕业生升学深造原因占比如图1所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人生目标越明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代表性观点的认同度也越高。”[4]大学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与高校思政课对他们的理想信念塑造不无关系。在突发疫情这场看似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青年学生明确的人生目标、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和独立性,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

三是大学生有较强社会责任感。重大疫情的关键时刻,涌现出大量90后、00后青年大学生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体现出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除了勇当一名志愿者,在互联网潜移默化影响中成长的他们,接受现代高等教育悉心培养的他们,还有着快速清晰的思想认识。问卷调查显示,八成大学生具有“不给国家添乱”的思想认知,这与国外大部分青年“崇尚自由、尽情玩乐”思想形成鲜明对比。

疫情背景下的新时代大学生,正用使命和责任谱写着奋斗的青春画卷。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新时代大学生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厨艺、技艺,增长才干,劝说家人配合政府疫情防控要求,安抚家人、朋友的不安情绪,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勇担时代责任,究其根本,这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不无关系。

2.疫情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突现的新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关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关乎国家的疫情防控措能否有效实施。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既反映了他们健康向上的一面,也凸显出以下问题:

一是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倾向突出。90后、00后大学生出生在网络大发展的新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5]如今,我国拥有世界上体量最大的“网友”。但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便利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成长中的大学生受到国外“崇尚自由、信奉享乐”等不良思潮的侵蚀。

疫情加速发展期,广大青年“足不出户”,更是互联网的密切接触者,较容易受到互联网片面信息的影响。在对于西方部分人“拒绝戴口罩”“拒绝隔离”等行为的认识上,有32.62%的同学表示“可以理解并表示支持”。有部分同学否认个人的发展应对历史承担的责任;有少部分同学甚至信奉“只索取不奉献”的观点,藐视疫情,认可“人生应及时行乐”等错误观点。疫情期间西方价值观和各种思潮的涌入,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新的冲击,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使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挑战。

二是部分大学生竞争意识强,心理承受力差。疫情期间,大部分同学选择在家锻炼身体和学习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受访的四所高校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在深感疫情就业危机的同时,超过六成的同学表示自己经常在家运动,强健体魄,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新时代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6]当代青年能认识到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这种积极现状将会给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带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与此同时,面对新冠疫情快速发展的状况,很多大学生表现出恐慌情绪,对疫情期间“是否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回答中,曾有过“焦虑和恐慌、易暴易怒”的大学生占到总数的62.57%(表1),甚至有部分学生因心理压力过大,产生肠胃不适等生理症状。面对突发的重大疫情,部分学生产生应激心理,有的学生出现持续紧张心理,有的出现学习障碍。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迫切需要提升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来彻底消解心理困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中要加强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表1 疫情期间您是否出现不良心理状态

面对疫情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加大对学生心理问题关注的力度,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提高心理素质。

三是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吸引力不足。随着疫情的扩散,教育部宣布新学期延迟开学,如何通过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 621人的问卷反馈,除去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已经完成全部课程,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共计1 465人,61.34%的同学表示自己是以“教师语音直播PPT式网课”为主,网络课程乏味、缺乏吸引力,学习效果一般。他们更多是通过官微官媒、微信朋友圈、微博社区、网站论坛等多种途径持续关注疫情的最新动态,并在各种网络媒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此种情况反映了专业课老师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面的不足。网络思政内容往往因为缺乏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从而无法让学生印象深刻,达不到既定网络思政教育目标。

研究表明,有趣、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内容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疫情之下,网络教学该如何融入课程思政?网络思政如何提升教学吸引力?教育的人文关怀又该如何深入学生?如何让线上和线下活动形成合力?这是当前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新难题。

三、讨论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奋发有为,积极向上,一方面显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成就,一方面也暴露出一定的薄弱环节。立足疫情防控从突击式向常态化转变的后疫情时代特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更应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需求,充分运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优势作用,以“课程思政”为渠道,扩宽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为遵循,以立德树人为初心,着力提高青年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1.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思想,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7]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思想政治学习的高效性等诸多新特点。[8]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2020年初,因疫情影响,全国有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用户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在线教育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5]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形势变化采取有效措施。

一是全方位打造新媒体宣传阵地。通过“两微一端”,利用官网、微信公众号、慕课等组成新媒体矩阵开展宣传,保持宣传的及时性、深度性和人性化情感,大力宣传先进大学生在抗疫期间为社会做贡献的积极能量。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辅导员可通过班级群、微信号、钉钉、“今日校园”等平台开展主题班会、线上党支部生活会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时刻提醒学生严守个人行为规范,严守疫情纪律。

二是构建网格化心理疏导管理模式。针对大学生面对疫情的紧张情绪,以及西方多种意识思潮的影响,除了开通校园心理咨询热线,还可以成立由心理老师、辅导员为主,心理委员、党员、团干和先进学生班委为主体的心理网格化管理小组,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精细化的管理。按照5~8名同学一组进行班级成员分组,组长负责网格同学日常的身心健康动态管理,定期对网络谣言或误解进行辟谣、辨识、正误,有效宣传疫情变化和预防知识,密切关注网格成员思想意识和情绪变化,做到宣传、引领和疏解情绪相辅相成,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2.以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基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力。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支专门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担负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9]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与辅导员老师之间能够更好地谈心谈话。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高,平日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者”和“知心朋友”,因此也更能深入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乐观积极的心态、独立自主的能力、坚定的理想信念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高校思政工作守好第一道防线。因此,要强化辅导员育人意识,通过制定学校《辅导员立德树人实施细则》《辅导员育人实效奖励细则》等规定,引导和鼓励辅导员群体发挥出思政育人的成效。此外,要重视辅导员师德建设,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以“课程思政”为渠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思政理论课是开展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 也是最根本的主渠道。[10]除了思政课教师外, 最具决定性的一个群体是高校专任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1]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如何做好疫情之下网络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成为广大专任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专业课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出课程所蕴含的德育价值。除了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切理解中国梦的精神实质等增强理论涵养,还要维护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帮助学生抵制错误思潮,认清其本质。教学中要更新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手段,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高网络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从防疫抗疫中挖掘教育素材,将梳理的疫情防控典型事迹融入到课堂教育,潜移默化地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

增强专业教师的理论自信和价值教育能力。专业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外,也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所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高校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思想理论水平建设,其次是抓住课程思政要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针对性地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鲜活的实例,挖掘其中的时代精神、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情、国情,正确看待顺境、逆境和得失问题,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合起来,将思政教育渗透进学生的心田。此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中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疫情防控科普教育,提高大学生基础科学素质。

4.以大数据技术为载体,构建精准思政新模式。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疫情期间,所有数据“痕迹”将成为思政工作者开展预警的有效资源,促使思政工作提高事前预防能力,而不仅仅是事后处理。特别对于大学生高风险的个体行为和群体事件,大数据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精准思政的关键是精准分析,通过大数据技术使隐匿特征显性化,以全方位的信息获取为基础,实现精准决策。凡此都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能够通过数据变化的精准追踪和研判,精准决策,并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辅导员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