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1-06-03张萍
张 萍
(泗阳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江苏 宿迁 223700)
肩袖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易导致人体出现肌肉无力和肩关节疼痛的现象,可引起肩关节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1]。目前临床一般采用手术治疗该疾病,虽可达到预期疗效,但术后恢复效果欠佳,物理康复锻炼等保守治疗短期内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肩关节功能,但长期疗效并不理想。中医认为,肩袖损伤可归属“肩痹”范畴,针灸是中医常见的外治疗法,其在骨科疾病中应用广泛,可减轻多种肩关节疾病所致的疼痛,改善关节功能障碍[2]。本研究以针灸对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为探究重点,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泗阳县中医院收治的100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9、11例;年龄20~83岁,平均(51.63±1.36)岁;病程1~6个月,平均(3.67±0.09)个月。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40、10例;年龄19~83 岁,平均(51.12±1.32)岁;病程 1~5 个月,平均(3.02±0.2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获得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骨与关节损伤》[3]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关于肩袖损伤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者;近1个月内未使用抗炎、镇痛药物或接受其他治疗者等。排除标准:手术修复肩袖者;既往有同侧肩关节手术治疗史者;肩袖巨大撕裂、肌腱断裂、合并肩关节脱位与肱骨骨折者等。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物理康复锻炼:①甩手:手臂以肩关节作为中心,进行来回甩动,保证范围在180°。②圆圈运动:手臂以肩关节作为轴心,指导患者进行画圈运动,圆圈半径应与前臂长度接近。③前屈:指导患者面向墙壁站立,双臂前举,使其与墙面接触,身体向墙壁贴近,进而使肩关节能够保持前屈状态,手指摸墙向上爬行,并使肩关节前屈达到180°。④外展:指导患者肩关节外展,外展角度应达到90°。以上4个项目40次/组,3组/d。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取患者端坐位,对针刺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的无菌针灸针进行穿刺,以垂直状刺入患者皮肤,直至达到天宗、肩髎、肩前、肩内陵、巨骨、肩贞、曲池,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刺入深度为2~3 cm,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行针间隔为10 min,30 min/次,3次/周。均给予两组患者为期12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①将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其中治愈为肩关节局部疼痛消失,关节活动功能完全恢复;显效为局部疼痛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有效为疼痛减轻,部分功能恢复;无效为疼痛、功能均未改善[3]。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对比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12周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5]、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CMS)[6]、压力疼痛阈值(PPT)[7]评分,其中VAS评分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CMS评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肩关节功能越好;采用手持式计算机压力测力计测定PPT评分,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每次测量间隔1 min,得分越高表示肩关节功能越好。③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进行对比,采集3 mL患者空腹静脉血,离心(转速为3 000 r/min,时间为5 min)后取上层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VAS、CMS、PPT 评分治疗 3~12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与治疗前比均逐渐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CMS、PPT评分与治疗前比均逐渐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VAS、CMS、PPT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VAS、CMS、PPT评分比较(,分)
注:相较于治疗前,*P<0.05;相较于治疗3周后,#P<0.05;相较于治疗6周后,△P<0.05。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CMS: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PPT:压力疼痛阈值。
组别 例数 VAS治疗前 治疗3周后 治疗6周后 治疗12周后对照组 50 6.36±1.45 4.25±1.97* 3.82±1.20* 2.65±0.68*#△观察组 50 6.35±1.02 2.55±0.41* 2.01±0.02*# 1.51±0.12*#△t值 0.040 5.974 10.664 11.674 P 值>0.05<0.05<0.05<0.05组别 例数 CMS治疗前 治疗3周后 治疗6周后 治疗12周后对照组 50 47.26±1.54 50.22±1.14*62.31±1.48*#63.22±1.78*#△观察组 50 47.25±1.45 57.56±1.78*74.56±1.45*#79.35±1.45*#△t值 0.033 24.544 41.807 49.679 P 值>0.05<0.05<0.05<0.05组别 例数 PPT治疗前 治疗3周后 治疗6周后 治疗12周后对照组 50 11.24±1.02 12.85±1.78*13.01±1.45* 13.24±1.02*观察组 50 10.85±1.12 15.25±1.45*15.88±1.88*16.89±1.54*#t值 1.820 7.392 8.548 13.972 P 值>0.05<0.05<0.05<0.05
2.3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TNF-α、TGF-β1、GM-CSF 水平与治疗前比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3 讨论
肩关节是人体最不稳定、活动度最大的关节,肩袖常常由于多种原因发生损伤情况,导致患者出现主动活动受限、肩关节疼痛等问题。物理康复锻炼等保守治疗操作简便,可改善轻中度肩袖损伤,但长期疗效不确切。中医认为,肩袖损伤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风寒湿邪乘机袭入,筋脉失调,气血不畅,导致患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针灸通过刺激人体肌肉和皮肤组织的感觉神经末梢,促进神经肽等物质释放,提高肌肉局部的血氧和血流,改善缺血缺氧环境[8]。在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针灸可提高肩袖损伤患者临床疗效。
针灸所选穴位均位于肩关节周围,其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状态,减轻患者疼痛,有助于恢复肩部的神经肌肉运动,改善肩关节功能障碍;同时还可提高组织的内源性阿片肽浓度,降低组织对疼痛的敏感性,提高患者的疼痛耐受力,起到镇痛效果[9]。在本研究中,实施3~12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CMS、PP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针灸可减轻肩袖损伤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肩关节功能。当人体发生肩袖损伤后,机体会应激性产生较多的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CRP主要由人体肝脏合成,参与炎症的发生过程,其含量越高提示病变部位的炎症反应活动度越高;TNF-α主要由活化后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其作为促炎因子可刺激机体白细胞和内皮细胞,导致生成更多的炎性因子;TGF-β1是一种生长与分化因子,在肩周软组织炎症中发挥作用;GM-CSF由损伤内皮细胞释放,参与炎症反应过程,可作为炎症反应敏感标志物。针灸具有增强通络止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的效果,进而纠正病变组织周围的炎症状态,促进损伤修复[10]。在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TNF-α、TGF-β1、GM-CS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针灸可抑制肩袖损伤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利于疾病康复。
综上,针灸治疗肩袖损伤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肩关节功能,并抑制其机体炎症反应,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