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学含义
2021-06-02范蒲君谦
范蒲君谦
摘要:美学脱胎于西方哲学和诗学(文艺理论),由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拉丁语“aesthetic”即感性学,也即希腊语asthetik,后者源自aisthetikoa,意指感知、感觉。可以。用康德的语言,美学研究的是人类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其中,美的本质问题可以被归类到“审美”问题的子问题当中。在现代,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问虽不过200多年,美学思想卻与人类历史一样的古老,自从人类开始断发文身,披树叶遮羞,筑巢掘洞,敬神祭祖,乃至进行乐歌舞踊之类的文艺活动之日起,人类就已经开始了有了审美的观念和美学思想。本文重在分析美学的含义,认识美学的社会意义,从而提高大众对美学的认识。
关键词:美学 审美 形象 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8-016
1.美学的审美对象
在美学范围内,凡是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都叫“美”。席勒认为美是审美活动中人"自由的沉思"的产物。而自由,最重要的一个意思就是人心灵的自由。面对一个艺术作品,你可以用任何你喜欢的方式解读,感受,想象甚至再创造,这一过程没有限制,完全自由,这更包括你心灵的自由不受现实利益牵绊。
沉思则是指人在审美过程中的专注,审美的过程心无旁骛,沉浸在对美的感受和思索中,故谓之沉思,这也是美学中的“审美观照”,可以是凝视,可以是聆听,可以是沉浸式的阅读,总之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到审美对象中的状态。从而产生一种每当欣赏完极美的东西,都会有一种世界上有这么多这么美的东西,没有必要纠缠于各种琐事的感觉。
所以审美是人类在经验与教化中习得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有其先天基础,也有其经验性的构成。审美建立在人对世界的肯定性感知之上,它以人的精神与情感的交流为目的,指向精神性的心灵愉悦。审美始于主体以其全部感性能力对对象的直观,这种直观引发人的生命体验,最终在对直观感知与体验的交感反思中,在主体获得反思愉悦之后,审美得以完成。
2.美学的意义
在美学里有两个对立的学派,即主观论和客观论。
主观论美学,是指美学中否定美的客观性,把美归结为心灵活动产物的各种美学理论。主要针对美是客观对象本身固有属性的客观论美学而言,核心观点是“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它把美和审美对象看成一回事,审美对象是由人的主观的审美感受、审美态度创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本身不存在美的属性,而非客观事物却也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美只是人的主观对于客观事物乃至与一个非客观事物的反应。
人的主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美学的主观性。所以美学史上有三种界说:(1)认为美是人的主观心灵的产物。如中国王阳明的“心外无美”说、法国柏格森的“直觉说”、德国里普斯的移情说等等,都把美的性质看成是人的主观所赋予的,是人的主观属性。(2)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符合人的主观的需要,是主客观的统一,但最终由主观决定美的存在和性质。(3)认为人在实践中主观改造了客观,美是主客体的统一,在主体性中包含着主观性。
美学的客观论则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最终还是决定于客体的审美性质,故将美作为审美性质看待,于是产生了美在形式说。从哲学角度来看,美是部分具体事物具有的组成元素,包含一般物质和具体形式两个组成部分,美不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单独存在。客观存在就是美的载体,如果载体都不存在,那么何来美?我们要怎样发现美?美是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如果没有美这个客观事物,那么人也无法产生美感。人可以去认识、去肯定、去揭示美,但并不代表美就是意识,更不代表人的意识可以创造美。
3.美的本质
美从根本上到底是如何来的?关于此问题长期在美学界存在着争论。国内多数学者认为,美的本质有两个基本特征,这便是美的客观社会性和形象性。
长期以来,人们关于审美概念形成了三大定势:一是审美只能是从人类的需要出发的人类的审美;二是审美必须是关于某种现成的具体对象的审美;三是审美主要是运用视听感官对对象的表象进行观审、沉浸或反思并由此获得形式愉悦。这使得以往的美学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对象性的和形式主义的三大特征。在这三大特征中,又以“对象性”最为根本。因为如果审美不以具体的现成对象为前提,审美的主客体之分将不存在,也就不存在对主体的过分强调和人类中心主义了。
美的客观社会性是指美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属性,是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感受的存在而存在的,但它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或自然属性,而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和属性,作为人的对象客观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形象性则是指美是以一定的具体形状或现象存在着的,人们能强烈地感觉到它。美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之分,但不论何种形态的美,都离不开上述两个基本特征。
4.美学的社会意义
美学处处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继而影响我们如何用美学的手段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一个社会或文明的哲学理论决定了他们有什么样的美学方法论。而美学理论是对该文明文化结晶的语言再现,体现了该文明的民族性和民族特征。
党在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四位一体、互相渗透、互为前提,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体系。美学以其超越性、无分别性、无功利性以及教化性,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美是一门既浅显又深厚的学问,同时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美学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真与善的内容同和谐的形式相统一的,丰富独特的,能引起人的愉悦心情的生活形象。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个人都渴望美,人们通过发现美的眼睛,进而去欣赏美,最终拥有创造美的能力。美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人们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将美的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还有智慧,高格局和广视野,提升审美力,思考力和创造力。美学滋养我们的身心,从真善美中感受满满的正能量和为人处事的智慧,让我们自信,自律,自醒。
参考文献
[1]徐碧辉.实践美学:走向“后现代”之后.[J]郑州,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25
[2]刘海珊.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12-10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戏剧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