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称呼语角度解读“亲”的指称含义和社会意义

2017-01-17魏华

亚太教育 2016年36期
关键词:社会意义

魏华

摘 要: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亲”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亲”的出现以及使用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范围。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对语言使用者和使用环境的研究对“亲”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就试图从社会语言学中的称呼语的角度来探究“亲”的指称含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称呼语;权势关系;同等关系;指称含义;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96-02

一、引言

称呼语“亲”的出现以及被广泛使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亲”表现出一种亲切的态度,拉近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是一种表现礼貌的称呼。从称呼语的角度对“亲”进行解读能够更好的理解“亲”的指称含义和分析“亲”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二、称呼语

(一)定义

“称呼语是称谓中的面称语,用来直接指称听话人。称呼语是人们在特定社会关系中身份角色的称呼”①。称呼语反映社会文化和特定环境语言中人与人的关系。“在大多数语言中,称呼语可以分为代词称呼语和名词称呼语。称呼语的内涵有两个特点:一.指称功能:指称受话人。二.社会意义:界定会话双方的关系”②。

称呼语记录着社会结构、时代印记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称呼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主旨是研究称呼语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功能。

(二)T/V研究

称呼语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与权势与同等语义关系的研究分不开。权势和同等关系是196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ger Brown和Gilman Albert在The Pronouns and Power and Solidarity一文中第一次提到。

权势与等同并分别用V和T来表示。“T是指称呼语中熟悉体/非正式体,V是指称呼语中的礼貌体/正式体。二者源于拉丁语的tu和vos”③。T表示亲近随和的通形称式,V表示礼貌客气的尊称形式。V和T的选择受权势和等同语义的影响:在语言学中,“权势关系是指人们对话中出现的不对称或有等级性的人际关系”④。同等关系指“人们之间的社会距离,即他们之间有多少共同的经历,有多少共同的社会特征(如宗教、性别、年龄、出生地、种族、职业、兴趣等),或者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⑤。

“交际双方中若存在权势差距,权势小的一方使用V,权势大的一方使用T;有同等关系的双方皆用T;权势相等的双方如果关系亲近的话使用T,如果疏远的话使用V。但是T和V的用法还受民族传统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⑥。

三、汉语称呼语中的V和T

祝婉瑾(1990:155)在汉语称呼研究——一张社会语言学的称呼系统图一文中把汉语称呼语细分成六类:(1)亲属称呼语;(2)特殊亲属称呼语,指“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伯伯”、“伯母”等可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亲属称呼语;(3)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老/小/大+姓、别名等;(4)通用称呼语,指“同志”、“师傅”、“老师”等可广泛应用于同一社会范畴内各成员的称呼语;(5)职衔,即职位和头衔;(6)零称呼语,意指用“喂”、“劳驾”、“你好”等日常用语来打招呼,或者用指称听话人所从事的工作或正在进行的活动来称呼对方,如“当兵的”、“卖菜的”。

以祝婉瑾先生的汉语称呼语分类来看,这种称呼的分类呈阶梯式,即越往上称呼的正式程度越低,越往下称呼的正式程度越高。随着交际双方由疏远到亲近的关系变化,由V发展到T。

四、称呼语“亲”

称呼语“亲”被广泛运用在淘宝中,是商家用来称呼买家的称呼语,而今,“亲”这种称呼已经被人们所接纳,成为朋友间,同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的一种称呼,所以笔者就从商家与买家之间的称呼语入手试图探究称呼语“亲”的语义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同时探究商家称呼语中T和V的使用。首先,笔者将商家对买家的称呼语按照词性划分为两类:名词性称呼语和代词性称呼语。

(一)名词性称呼语

50年代,建国初期,倡导人们的平等、相互尊重,所以在称呼语上体现出,商家称顾客“同志”或“某同志”,意思是志同道合,志趣相同之人。商家使用的是V。

60年代,倡导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因此把有技能的人都称之为工人师傅,所以商家用“师傅”来称呼顾客,体现对顾客的尊重,而顾客也称呼商家为师傅,所以,商家使用的是V式。

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似乎更为亲密,因而,亲属称呼“大哥”、“大姐”、“大爷”等等被商家运用到对顾客的称呼语中,此时,商家使用的是T式。

80年代:随着改革开往,人们的称呼语中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保留“大哥”、“大姐”这样的亲属称呼语之外,有增添了较为西洋式的称呼语,例如,“先生”、“小姐”,而“先生”、“小姐”则是指较为有地位、身份、学识的男性和女性。此时,商家的称呼语V和T并存。

9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下海经商的人,于是商家对于顾客的称呼语出现“老板”,同时由于受到港台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帅哥”、“美女”、“靓仔”等称呼语。商家的称呼语V和T并存。

20世纪初:“哥们”、“姐们”、“朋友”、“兄弟”等称呼语被商家所使用,商家使用的是T。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上购物成为一种时尚,而在网店中商家则称呼顾客为“亲”,而且在网络中人们更注重兴趣,志向,而不再重视交际双方的年龄、身份、地位等等。所以,笔者认为称呼语“亲”属于T式。

同志→师傅→大哥→先生/大哥→帅哥→哥们→亲

V→V→T→V/T→T→T→T

通用称呼语→亲属称呼语

纵观商家对买家的称呼语,我们会发现,称呼语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每一个时代的称呼语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家对买家的称呼语逐渐由V发展到T,逐步由权势较大的一方发展到权势平等。体现了商家逐渐缩小与买家之间的距离,逐步过渡到平等的关系。称呼语的类型也从通用称呼语演变到亲属称呼语。

(二)代词性称呼语

在商家称呼顾客时,最常用的称呼代词是“你”和“您”,我们按照权势和对等的关系将你和您划分一下:

在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有礼貌形“您”和熟悉形“你”之分。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您”和“你”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关系。根据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这些关系可图示如下。“您/你”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可表达的关系。

在商家和顾客之间,商家出于对顾客的尊重会用“您”,表示与顾客亲近平等的关系,会用“你”,如果把“亲”的词性归于代词的话,它的最大优势是将“你”和“您”融为一体,这样可以避免交际中由于误用“你”和“您”而导致出现的误解。凸显了网络时代人们交际的平等性和开放性。

五、称呼语“亲”的社会意义

(一)网络时代的特点:多元化、简洁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虚拟的交际空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在网上自由交谈,这使得网络交际语呈现多语、多言、多种符号的特点,所以称呼语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同时在网络交际中人们更喜欢简洁的交际方式,最初在淘宝中商家称呼买家为:“亲爱的买家”,随后简称为“亲家”,再次简化为“亲”。这种称呼语比较符合网络时代的特点:简洁。

因此,称呼语“亲”体现出网络时代称呼语的特点,多元化、简洁化。

(二)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整体性、和谐性、统一性,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从先秦诸子的天人之辨,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而为一”,再到宋明理学家“万物一体”论的形成,整体观像一根红线鲜明地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全过程,构成了中华民放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整体、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称呼语“亲”涵盖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场合中,凸显出中国人天下一家的其乐融融的氛围。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统一的理念。

(三)缩小社会距离的功能

“亲”逐步从“淘宝体”传播到网络以及日常生活中,甚至在中都使标语中都用“亲”,这体现和谐社会中人际交往中的平等性,称呼语“亲”具有的缩小社会距离的功能、对等同性的低,这就使得“亲”的使用不受身份、性别、职业等的约束,从而比其他的称呼语使用范围更广。而且“亲”缩小社会距离的功能使双方在交际中有亲切感,尤其是在官方网站或微博中使用,双方的距离感减少,亲切感增加,有利于交际的进行。这就是“亲”得以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

六、结束语

称呼语的研究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通过称呼语不仅可以透视一定的文化制度,文化含义,也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变迁。本文围绕“淘宝体”中“亲”的出现展开讨论,从汉字“亲”的语义演变来研究新称呼语“亲”的具体指称含义及其社会意义。对于“亲”的研究还可以从相关语料库中提取更有利的理据支撑。同时可以考虑从语码转换和符号学中的能指和所指来进一步研究“亲”。尝试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方法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释:

①祝婉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②祝婉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③祝婉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④黄彦红,陈玲洁.英汉称呼语中的权势与同等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⑤黄彦红,陈玲洁.英汉称呼语中的权势与同等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⑥祝婉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2]黄彦红,陈玲洁.英汉称呼语中的权势与同等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3]刘央.淘宝体中“亲”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4]刘永厚.汉语称呼语的研究路向综观[J].语言文字应用,2010,(10).

[5]刘永厚.商贩称呼语的调查分析报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5).

[6]李经伟,语码转换与称呼语的标记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7).

[7]孔莎.汉语称谓的动态研究[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8]吕敏.汉英称呼语的比较及其语用功能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7).

[9]王晓红.称呼语的社会文化标志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10]文秋芳.从社会语言学看汉语称呼语的使用规则[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4).

[11]张艳,陈杰.称呼语的跨文化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9).

[12]祝婉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3]朱文娟.浅析“亲”的流行原因[J].焦作大学学报,2012,(3).

猜你喜欢

社会意义
宗教资源开发的社会意义与功能思考
自我艺术形象中的深层社会内涵
园林坡面绿化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专业变迁:源自意义的多重追寻
试论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意义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意义
论电影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