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对策研究

2021-06-02王瑞雪刘宏宇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8期
关键词:精准化乡村振兴战略公共服务

王瑞雪 刘宏宇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民需要更高质量、更高效率以及更精准的公共服务供给。基于此,文章着眼于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效率较低等问题的分析,提出完善需求表达机制、监管机制,引进人才以及加强信息化建设等精准化供给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精准化;乡村振兴战略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纵观经济发展全局,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农牧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摆在了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农牧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给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成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动力。在当前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增加、模式多元化创新的同时,对于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的问题不容小觑。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关注质量,对农民的需求进行精准化供给,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

那么,在未来几年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就应着重关注农业农村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化供给,进而提高供给质量。本文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聊城市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作为研究对象,跟踪关注聊城市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状况,提出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对策,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资源的利用率、解决“三农”问题、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文献综述

马泽波(2019)运用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衡量了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刘玉婷(2019)等以“农家书屋+电商”模式为例,阐述了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存在的困难,并提出相关的有效措施;余珊珊(2019)等结合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实际状况,并从供给主体和机制等角度分析了供给缺失的具体原因;赵晓倩(2018)从供给结构、供给效率等方面分析,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绩效量化指标等措施;徐珉钰(2019)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农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情况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国内学者对增加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提高供给质量有了较广泛、较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力地指导和提高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利用效率,而且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仍存在着深入研究的空间。大多数专家或学者主要是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和供给质量的提升对策进行了科学研究,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化的对策。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目的就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农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至关重要,包括对于公共活动的开展、医疗保险制度、卫生所及医疗设施的建设、治安状况、文化设施等。调查的部分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农村居民对所在村庄的公共服务建设的总体满意度,选择“好”的仅占31.6%,选择“一般”的为51.1%,而不满意率为21.8%。这说明了农村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较低,农业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尚未满足农村居民的要求。

在这些分项中,村民对于本村的医疗技术水平满意度最低,仅有28.0%,表明在农村医疗技术水平的建设相对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

通过调查分析,分项满意度最高的为村庄的治安状况,高达84.9%,且仅有10.2%的人选择了“不满意”。可见,农村的治安状况较好,治安的基础建设明显高于其他的公共服务建设。

综上,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大体上差强人意,还有提高与进步的空间。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较少质量较低

长期以来,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总数和质量始终存在很大差异。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首先,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水利设施老旧,以及电网老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推广不足,就业信息提供不足,物流和互联网的建设较差,较偏远地区的农村道路硬化率也很低;其次,生活設施供给不足,农村大部分地区未配齐公共厕所、垃圾桶、路灯等设施,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而且农村基本没有图书馆的建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最后,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医疗、社保都较差,农村尚未普及现代化教育设备,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在医疗、社保方面,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水平等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看病难、看病贵仍是农村居民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农村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经过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对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情况,只有11.5%的农民“很多使用”,14.6%的农民“比较多的使用”,“比较少的使用”和“从未使用过”占45.2%,由此可知,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的利用率相对较低。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知识或者精神世界的追求较少;另一方面是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农村居住人口较少,导致农村基础设施闲置较多,从而使得农村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四、原因分析

(一)供给主体方面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固化的且责任不明确。一方面,在我国,公共服务项目的提供基本都是由政府负责,承担了所有的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医疗的建设以及农村教育的发展。而缺乏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难以真正、及时地反映农民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农村公共服务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在农村地区相对比较混乱,应由国家政府提供的会移交给基层政府来提供,而应由基层政府提供的,有时又会推卸责任,且应由基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无明确的规定与政策,容易导致基层政府的寻租行为。导致农村公共服务数量下降且质量相对较低。

(二)供给结构方面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的失衡主要体现在供需失衡上。在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中,由政府提供的实际公共服务供给内容与农民切身发展需求往往存在着差距,因而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关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所必须的公共服务,比如医疗、教育、生产科技等供给相对不足,而那些农民不急需的,比如活动室、文化馆、科技文卫设施等供给相对过剩。这通常导致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

(三)供给机制方面

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的机制主要是建立在自上而下的政府模式之上。此机制不够完善,其弊端主要表现在它是由上级政府下达命令,基层政府执行,没有过多的关注到农民真正的需求,使得农民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即便农村居民有对于公共服务需求的诉求,但一般也没有适合的渠道向有关政府反映。这也就是“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村公共服务这一“市场”不是有效的。

五、对策建议

(一)引进其他主体提供农村公共服务

随着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数量、种类以及质量的增加,由单一的当地政府对公共服务的供给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由市场、第三部门、村社组织等其他主体来提供,利用“看不见的手”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政府则在宏观上把控供给的大方向,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保障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进行。

(二)建立有效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农村居民是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直接对象,他们的需求是否获得满足应是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优劣的最重要的评估标准,亦应是实现精准供给的重要前提条件。此外,农村公共服务是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基层和薄弱环节,倘若不建立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渠道,本就贫乏的需求表达可能会完全丧失。一方面,可以经由建立专门的农民需求部门或者创建网络信息平台来疏通农民的需求表达渠道,使得农民的需求能迅速有效的反映给上级政府;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其表达能力,使得农民的需求能够清楚明了的传达。

(三)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度,需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线下线上服务相结合,实现定向地个性化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农村居民的有效需求,匹配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信息,在线追踪各村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信息的快速处理,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

(四)吸引各领域各专业的人才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吸引各专业人才以及注重培养农村公共服务的定向人才,才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人才绝大部分流向城市,而农村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需要一支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来推动农村的党建工作的建设、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同时,创业、教育、医疗以及信息等领域的人才也亟待增加。实现乡村振兴,不是只需要引进一种人才,而是各行各业的人才携手并进、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如今,人才大量涌入城市,而且城市对于各类人才提供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要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就需要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向农村输送更多优秀的各类人才,进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五)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管体制

首先,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服务评估的质量标准,这不仅是对于乡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数目进行监督,还是對于供给的产品质量技术水平进行严格把控;其次,对于基层政府部门的监督还可以经由法律的规制、媒体的监督以及农民的监督三者相结合,从而对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府寻租、政府错位等现象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最后,政府理应加强回应、服务以及责任意识,进而从行政领导角色转变为公共服务的角色。除此之外,政府的回应要基于农村居民的需求,应把政府的回应效果计入政府的绩效评估中,进而监督政府,保证公共服务精准化的供给。

六、结语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不可或缺。实现农村高质量公共服务,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保证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是其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应当增加对农业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投资、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系、搭建一个信息平台以及吸引人才下乡等多措并举,从而加强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精准化建设,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马泽波.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13(05):73-79.

[2]刘玉婷,姚慧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探析——以“农家书屋+电商”模式为例[J].科技视界,2019(30):20-21+25.

[3]余姗珊,鲍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0):19-20.

[4]冯元,邓健.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4):8-9.

[5]陈慧敏,姚萍.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消费者金融素养现状与提升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9(06):48-50.

[6]陶希东.英国大伦敦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经验与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6):148-152+192.

[7]赵晓倩.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和对策[J].中国市场,2018(23):105+107.

[8]姜秀敏,孙洁.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05):36-39.

[9]康健.农村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导向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9):233-234.

*基金项目:聊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xcy2019y166);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 (基金号:19BJCJ59)。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商学院)

猜你喜欢

精准化乡村振兴战略公共服务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思考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