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2021-06-02廖铭铭张锦辉张燕林刘月芬
廖铭铭,张锦辉,张燕林,刘月芬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弘爱医院 1. 血透中心;2. 护理部;3. 肾脏内科,福建 厦门,361016)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一种临床治疗肾衰竭的有效方法,可有效维持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1]。由于患者长期带病,加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其不仅深受病痛折磨,还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及经济压力,且行透析的患者并发症较多、治疗费用高,可增加其心理压力[2]。另外,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缺乏情感支持、安全感、疾病相关信息且不能满足其生理需求等均可引发心理障碍,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可延长住院时间、加重病情、降低生活质量。因此,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极为重要。李彩兰[3]指出,不同年龄段的同理心护理应用于行维持性透析的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其依从性。同理心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技术临床认可度较高,用于临床护理具有明显效果[4]。故本研究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实施同理心护理并探究其对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弘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福建省61家医院或透析中心(含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及独立透析中心)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6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 意识清醒、配合治疗;② 经相关检查均符合肾衰竭诊断标准;③ 透析时间≥6个月且病情稳定。排除标准:① 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② 合并肺结核、心肌梗死、肺部恶性肿瘤或冠心病等;③ 合并精神系统疾病;④ 合并感染性疾病、血糖不稳定。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将6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00例)和观察组(300例)。对照组中,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为(46.76±3.54)岁;男197例,女103例;病程2~15年,平均病程为(8.75±2.11)年;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173例,大专及以上127例。观察组中,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为(47.12±3.63)岁;男206例,女94例;病程1~12年,平均病程为(8.51±2.03)年;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182例,大专及以上118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差异(P均>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疏导并介绍血液透析流程,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提前告知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相关信息,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各项指标,指导患者控制液体摄入量,若有异常及时处理。与患者进行主动、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其心理情况。护理内容持续整个住院期间。
1.2.2 同理心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和同理心护理,护理内容持续整个住院期间。设立护理小组,由组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评,根据其评估结果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2.1 引导与鼓励 对于有精神病或抑郁症状等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多给予引导、鼓励,提高患者的信任度与认同感。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语言亲切、态度柔和,使患者能够真正感受到被尊重和关心,进而提高其治疗希望,改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心态。
1.2.2.2 交流与沟通 对于有强迫或焦虑症状的患者,护理人员详细了解其饮食和睡眠情况,应确保室内舒适,光线适宜,合理控制温湿度。设身处地地为患者思考问题,以“我十分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担心……所以……”等类似语言准确表达并传递患者的真实需求,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时应使用较慢的语速和平和的声音,并及时调整患者出现的不良情况。
1.2.2.3 健康教育 以电子课件、FLASH动画、微信等易于接受的形式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工作,使其较好地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提高疾病认知度,并了解透析并发症相应的处理措施。让病友间通过手机等通讯设备积极沟通、交流,互相鼓励,汲取正能量,尽量减少其恐惧心理。
1.2.2.4 支持与感受 为人际关系敏感、存在偏执、敌对情绪的患者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应给予较大耐心,温柔且细心地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内心真实需求及感受,找到引发其不良情绪的原因,并积极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使其了解血液透析的重要性。鼓励、指导家属平时多陪伴患者,为患者提供照护与支持,进而提高其依从性。
1.2.2.5 密切观察病情 在患者透析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其病情,透析脱水量不能超过患者体量的5%。若患者出现冒冷汗、头晕、眼花等症状,应及时为其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和50%葡萄糖注射液。
1.3 观察指标
1.3.1 自护能力 分别于护理干预前(住院第1天)、护理干预2周后、护理干预后(治疗结束后1 d),以自我护理管理能力量表(血液透析)评估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包括实现自我照顾活动(7个条目)、问题解决(5个条目)、情绪处理(4个条目)、伙伴关系(4个条目)4项内容,采用4级评分法,共20~8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强[5]。
1.3.2 心理状态 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其中SAS评分低于50分表示患者不存在焦虑症状,达70分即为重度焦虑,61~70分为中度焦虑,50~60分为轻度焦虑;SDS评分低于53分为正常,达73分即为重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
1.3.3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症状,包括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躯体化、精神病症、偏执、恐惧、抑郁、焦虑等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各项计1~5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最低分为90分,表示无症状[7]。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自护能力比较
2组在干预前的自护能力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2周后、干预结束后,2组的自护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P均<0.01),2组干预结束后的自护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2周后(P均<0.01),且观察组干预2周后、干预结束后的自护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1),见表1。
表1 2组自护能力比较分)
2.2 2组心理状态比较
2组干预前的SDS、S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2周后、干预结束后,2组的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均<0.05),2组干预结束后的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2周后(P均<0.05);相比于干预2周、干预结束后的对照组,观察组的以上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见表2。
表2 2组SDS、SAS评分比较分)
2.3 2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的SCL-90评分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2组在干预2周、干预结束后的SCL-90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均<0.01),2组干预结束后的SCL-90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2周后(P均<0.01),且观察组干预2周后、干预结束后的SCL-90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3。
表3 2组SCL-90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替代治疗方式以维持性血液透析为主,患者承受的痛苦较大,且长期透析治疗也易引发恐惧、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影响其治疗依从性,进而影响治疗效果[8]。因此,对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应加强心理干预,满足其心理、生理需求的同时,促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同理心是一种有效的沟通策略,为护患之间沟通的精髓,也是促进良好护患关系建立的关键[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干预2周、干预结束后的SCL-90评分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降低(P均<0.05)。这提示同理心护理用于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分析其原因,实施同理心护理时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显著,表现出对患者的同理心,拉近护患距离,缓解患者孤独感,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同时护理人员主动了解患者的感受和情绪,从患者的非语言及语言交流中获取信息,为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提高护理效果,促使其护理配合性和治疗积极性得以提高,从而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与干预前比较,2组在干预2周后和干预结束后的SDS、SAS评分均依次降低,且与对照组干预2周后、干预结束后的上述评分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降低(P均<0.05)。这提示同理心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高菊林等[1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主要是因为同理心护理可使患者积极面对临床治疗中的各种问题,克服心理压力,进而改善其不良情绪。通过成立护理小组,提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评可有效评估其心理状态及生理、心理需求,从而制订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与患者积极沟通,引导并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疾病,进而改善其心理状态。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对照组干预2周后、干预结束后比较,观察组的自护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这提示同理心护理对患者自护能力提升方面有很大帮助。可能是由于同理心护理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临床症状,进而使其生活能力提高。
综上所述,同理心护理用于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及临床症状,提高其自护能力,推荐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