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原因
2021-06-02刘艳梅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文 刘艳梅(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血液检测是医院最为常见的一种检测方式,是医生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其检验结果是否准确、有效,对疾病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医院血液检验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血液标本不合格的问题,使得检验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增加了误诊的概率。那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都有什么?下文为大家简单的分析。
血液标本检测—医疗诊断的基础
血液标本的检测对于临床医疗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血液检测结果可以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是医生进行医疗诊断的理论基础。如果血液标本在采集过程中因为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标本不合格,这就会影响到检测数据的科学性以及准确性,医生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误诊和漏诊的问题,会耽误患者的治疗,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影响血液检测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因素都有什么?
(1)检查人员。一般在进行血液采集之前医生都会叮嘱患者要空腹,但是现实中往往会有部分患者不遵医嘱,在进行血液采集之前进食,这就会对血液的浓度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部分患者本身对于采血就存在着紧张、焦虑以及抵触的情绪,这也会对血液采集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2)医护人员方面。部分医护人员因为采血技术不到位,在血液采集的过程当中容易出现过少或过量的问题,使得血液标本不符合检验要求。其次,血液检验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在采集到血液标本之后如果没有及时将其送到检验科,使得血液标本在采集室停留的时间过长;医护人员在采血的过程中采血管使用不正确,或者是真空采血管出现了破损现象,却没有及时进行更换,这些都会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同时,部分送检人员在进行标本送检的过程当中因为自身原因导致标本出错,这也会对血液检验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如果在标本送检的过程中没有加盖,会造成血液标本被其他标本污染。
(3)检验设备。检验设备处理不当也是会导致血液标本出现不合格问题的。从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到将其送检到实验室的过程中,会用到检验、校准、针具等多种设备,部分医院没有消毒处理就将设备应用到血液检验中的现象,这样是很容易导致血液标本被污染的,从而使得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受到影响。
(4)溶血和凝血。溶血和凝血是临床检验中遇到最多的不合格标本。凝血可分为可见性血凝固以及肉眼无法观测性血凝固,而导致凝血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出血时间过长,血液在针管当中就可能已经出现了凝固现象;或是在血液注入针管时没有轻摇,也有可能会导致部分血液出现凝集现象,或是对其摇晃不均匀,导致血液没有充分的和抗凝剂混合在一起。而标本出现溶血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患者的血管不充盈,在采血过程当中捆扎过紧,或护士反复对穿刺部位进行拍打,导致血管溶血,或是因为穿刺没有一次性成功,护士用针头反复在静脉中探寻,导致组织损伤,造成血肿从而引起溶血。二是,在送检过程当中血液标本震荡过大也会造成溶血现象,还有部分护士人员会采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采血,导致抽血过快,血液注入试管过猛,从而引发溶血,穿刺部位的碘伏或酒精未干,护士人员便进行采血也会导致溶血。
总之,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现象经常会发生,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采血顺序和规定来进行采血工作,要确保采血器具的合格性,要做好对采血标本的保存工作,要在规定时间内,准时将血液样本送往检验室。对于需要长期储存的血液标本,一定要先利用离心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再进行保存。在血液检测之前,一定要做好对患者的指导,使患者能够在自身各方面都符合采血要求的情况之下,再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同时,医护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检验技术,这样就可以将血液不合格标本出现的概率降低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