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异质成长研究

2021-06-01孙永军

知与行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摘 要]后城市化和高质量的双重作用,使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异质成长面临挑战,如何构建成长环境、成长动力、成长机制和成长保障是关键问题。通过后城市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视角,运用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产业发展和结构情况、传统产业优势情况以及区域发展情况。研究发现,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异质成长存在缺陷。解决的路径:重点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加强营商环境和减税降费的精准性;不拘一格引用产业人才;不断增强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对接;持续改善现代服务业的创新环境;重构政策内在逻辑和制度绩效;协同异质性成长的路径机制。

[关键词]后城市化;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异质成长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1)02-0012-10

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是现代服务业区别于传统服务业的最大特征。当前,如何推动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新服务领域,以及如何构建新服务模式和服务功能下的新业态,营造高质量和高体验感的供给和需求,成为现代服务业成长的重要议题。同时,现代服务业的低能源消耗和高环境保护的特点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软实力,迎合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中国方兴未艾。随着后城市化产生的城市圈协同发展以及产业技术与人才的重新分配,现代服务业在内生和外化进程上体现出与之前的成长不同的轨迹,即要素特质和区域元素在不同管理组合之下,将形成非同质化的产业竞争优势,形成异质成长溢出效应。但当前的研究并未将后城市化引发的资源和要素的转移以及引发的产业高质量发展间的矛盾进行系统分析,重新审视现代服务业异质成长过程中需要重构的组织、制度、机制的路径关系。

寻找现代服务业的区域非均衡特色和异质性协同成长已经成为重要共识。《黑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规划(2019-2025年)》和《黑龙江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分别指出,应促进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落实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拓展新领域、发展新模式、推广新业态,扩大供给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后城市化的到来,进一步引发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城市外溢效应的发挥极大影响周边城市的产业布局。不过,行政化格局的阻碍依然存在;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压力不减;市场机制深层矛盾交织。这与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初衷形成反差。突出的矛盾表现在:从片面重视高增长产业,转变为关注产业协同成长和构建新型产业体系、转变为关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要素特质的优化配置、转变为关注区域城乡间的协调发展的阻碍之上。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依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升新兴经济质量、规避地方财政风险、优化区域经济格局、改善人口红利。黑龙江省的区位格局、传统产业分工以及经济模式等表现出“经济锈带”特征,产业集群联动程度低,规模效益增速缓慢,人口老龄化与人才流失程度较高。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必须基于后城市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之下,重新规划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借助新兴技术融合,添翼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

一、后城市化和高质量发展下现代服务业异质成长的必要性

(一)后城市化引致产业集聚和协同模式的新业态转变

在城镇化新阶段和城市新变局中,产业的两个维度已经明晰可见:一是产业转移带动人的不断集聚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运营及系统化水平,以及市场的统一与开放要求制度变革不断深入。重组城市圏、城市功能以及城市资源将是后城市化时期产业布局的新环境和新机遇,基于省域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并不能够满足集聚和协同模式的提升。与此同时,信息化、区块链为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和发展途径提供了必备的条件,现代服务业品质集聚和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因子体系、资源配置效率因此而得到优化的方式必须转变。二是基于现代服务业的人力、资本和制度组合需要在高质量要求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转变。后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和产业人才的流动改变了原有的基于简单的省域角度所做的产业规划和方向。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高质量发展有六大内涵,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1-22.”。由于人口和城镇格式变化,产业供给方式、投入产出效率以及高质量配置关系也必须随之改变。现代服务业异质成长战略规划重新优化设计是关键。

(二)现代服务业异质成长的精细化管理过程同步提升的挑战

由于产业环境、政策、绩效必须围绕后城市化阶段和高质量发展而改变,政府一方面需要应对产业人口、项目、税收流失的压力,另一方面必须积极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和减税降费环节的针对性。例如,区分项目的质量阶段,而给予支持传统服務业技术改造而设立“技术补贴”或“技改退税”的力度应当不同。对参与现代服务业的领域、层次、范围不同的中小企业给予特殊的减税降费补贴或奖励。借助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改革“放管服”流程的同时,将政府服务与产业流程紧密结合;将减税降费和产业过程管理紧密结合;将资源配置和产业高质量环节紧密结合。以此形成现代服务业异质程度的提升和可持续竞争能力的成长优化。

二、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异质成长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基本情况

1.现代服务业成长情况分析。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成长性进一步提升。表2-1显示,2017-2019年黑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约为6%,其中2019年上半年增加值增速达到8.6%。2018年为增长6.4%。2017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17.4∶28.9∶53.7。2018年的结构比为18.3∶24.6∶57.1。

现代服务业的行业构成中,排名先前的主要行业情况如表2-2所示。可见,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行业结构中,信息通讯的优势逐渐显现,主要产业成长动力在转化中。黑龙江省传统产业的带动性转入第二梯队,2017农业增速5.5%,工业增速2.7%,2018年农业增速为3.8%,工业为3%,变化不大。同时,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增长强度并不大,近三年基本相同。总体上新兴产业成长较缓慢,甚至下降,如微电子计算机产业、电机产业等等。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黑龙江省的工业和农业结构比重持续下跌,一方面表明黑龙江省也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不断增强产业结构的转型;但另一方面也说明,黑龙江省的传统优势的被边缘化所带来的冲击较大,甚至工业与农业内部的现代服务业部分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表2-3表明,黑龙江省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增长速度由2016年的9.1%,下降至2018年的7.8%,同时,工业产业中的具有较强服务业融合能力的优势产业下降速度极快,降速均达到两位数。此外,黑龙江省最具有优势的部分产业也在萎缩,如畜牧业增长受到严重冲击,2018年仅达到0.6%。

此外,国内贸易虽然在黑龙江省产业增长方面贡献较大,但按地域分,城镇零售额增长6.2%,其中城区增长6.4%;乡村零售额增长6.8%。乡村零售额增长快于城区,也说明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异质程度和消费供给的质量并不高。从行业看,更多依赖传统产业(批发业零售额增长达6.5%;零售业零售额增长6.1%;住宿业零售额增长2.7%;餐饮业零售额增长7.3%)。

2.黑龙江省产业人口情况。依据现有黑龙江省产业规划布局,本文拟通过人口情况说明后城市化和高质量发展间的一个现实:人口和产业迁移困惑。表2-4表明,黑龙江省人口总体呈现负增长趋势,产业人口基数逐渐减少,15—64岁人口的人口比重在2018年已经降低至76.5%。老龄化人口比重从2016年的11.6%,增至2018年的12.6%,三年增长了1%。总体上,0—14岁人口变化不大,较为稳定。

不过,后城市化阶段城镇人口正在增长,由2016年的59.2%增长至2018年的60.1%。此外,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消费产业的定位和格局。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也是现代服务业异质成长极重要的产品需求者。

3.区域发展情况分析。一是东北亚区域内的发展情况。以2017年为例,东北三省、日、韩、蒙、俄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3.5%、1.7%、3.1%、5.9%、1.5%。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中黑龙江省仅次于辽宁位于第二,达到2 355.32亿元。农业增加值所占地区产值的比重最高,占比为18.6%。不过工业增加值上,黑龙江省则最弱,占东北地区和东北亚地区的末位,两极分化严重。但从服务业增加值而言,占比达到55.8%,在东北地区最高,但低于日本和俄罗斯。因此,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从区位上还具有较强的优势,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群协同发展中也具有一定优势,而短板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否则会拖累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延伸。

二是黑龙江省各城市的基本情况。以齐齐哈尔市2017年为例,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率为51.9,贡献率为3.2。相对以往年份,贡献率虽有一定的增长,但拉动率却不高,从而表现出现代服务业的效率有待提高(表2-6)。此外,各地投资程度和产业布局也面临发展的不平衡,以佳木斯为例,产业投资项目不均衡的问题较明显,传统型消费领域和投资领域改观不大(表2-7)。

(二)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异质成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1.尚未形成应对后城市化和高质量发展双重约束下策略转变。一是现有政策的制定尚未体现出省内外的集聚和协同的高层次区域合作。不同区域行政壁垒的体制机制原因,各个地方政府“独立行政”理念较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的域宽不足。对内、外资源的政策配置的拉力——推力动能积蓄未与产业链和区域特点相互结合,产业动态和人口迁移的全程化管理不科学。二是后城市化和高质量发展下的产业规律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欠缺正确认知。扶持现代服务业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农业和工业的投资和政策导向,反倒应辩证地扶持农业和工业的传统产业有效转型或者实现价值链延伸。黑龙江省的宣传、导向以及策略,都不能“以己短板拼他人之长”,第一二三产业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之下均会展示出自身的内在规律,应尊重规律,协调发展。比如,上海发展高科技产业是优势,但如果我们也按对方模式发展高科技企业可能就会被拖垮。同样道理,别省放弃的农业和工业部分,我省因具有某种优势,必须坚持投入和深化改革的力度,而非弃掉。

2.市场被畸形化而且政府服务水平尚未形成合力。一是国家政策的统一性和刚性强,损害现代服务业成长空间。企业自有所长,异质能力有高低。政策的层次性、包容性、公平性需要政府服务时能客观地评估其效果。政府过多地管理市场,市场就会畸形化,供给关系被固化,影响企业创新推动动力。树立“政府为企业打工”的理念,尊重产业规律也不会运用同样的方法和手段去管理,市场空间应进一步放大。二是产业内部结构缺少多元化。黑龙江省传统的产业优势是国有企业,大企业的产品省内无市场,对基本产业的拉动有限。而传统行业突破难,新兴行业尚未兴起。多元主体生产力失去“融入感”,产业结构单一化。哈电、哈飞、中车、中一重、大庆沃尔沃的份额占行业比重约50%~60%,仅大庆沃尔沃就占行业的1/4。

3.后城市化和高质量视角下的现代服务业异质成长系统性不强。首先,营商环境弱,人才流失严重,异质成长环境不佳。营商环境的导向错误、定位错误以及客观性引导不足,将严重损害供需资源配置效率。减税降费的作用点失配,人力资本和技术开发会因错配而导致流失。民营企业参与度降低。其次,后城市化和高质量发展约束下的成长动力不足。传统发展模式和新兴业态下的产业人口流失,带来了资本与劳动力差异的可持续性问题。恶化了城市群之间的分工连结的新布局,影响品质集聚和协同发展及供給需求两侧的平衡。最后,后城市化和高质量发展约束下的现代服务业成长机制不健全。传统的园区、产业园尚未打通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即实现与城市和人口集聚的动态协同、深层融合。如果园区+功能+融合模式存在良好态势,显然会占有优势。

三、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异质成长路径选择

(一)创新后城市化和高质量发展下的现代服务业异质成长的策略

1.强力改善政府服务水平理顺营商环境障碍。树立为企业服务,只要在法律范围内,力求满足企业生产力发展需求,引导企业满足社会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顺应后城市化集群发展和信息化延伸产业链的内在规律,既面向新兴产业,又转化传统优势。

2.调整后城市化和高质量发展下的现代产业新布局和新战略。培育内生动力,激励创新创业者开办企业,落实税费改革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提供产业人才的成长机制。促进产业外联,引入产业人才流动和合作机制,推行股权激励改革,发挥项目带动产业和迎合人群需求的作用。

3.强化减税降费的精细化和产业导向的精准化管理。

4.不拘一格强化产业人才成长机制和留省机制。学识有高低,但合理结构的人员组成才会有可持续性。对于人才,需要理顺其成长机制,迎合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方向和环节。

(二)深化改革政府和市场的协同关系与政策导向

1.理顺传统产业链的组织关系。一是引导和培育传统产业链价值的市场机会,支持市场需求的研发投入,加强对民营和中小企业政策扶植力度,大力推动税费改革的针对性和导向性,转变专业性服务市场准入管理体制,培育产业融合创新。二是明确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多元主体参与协同体制。依托和提升黑龙江省基础服务和公共服务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費性服务业间的互动融合性,放宽单位招投标制度约束以及财政预算标准和范围;创新和提升技术、研发、市场、激励等关键节点的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以问题导向的政府和中介、科研单位、企业等协调和协作分工,进一步增强政府之外的机构在资源配置和经营方面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创新政府、企业、个人间的组织保障形式,加强产业供需两侧的平衡和行业间的融合,形成对异质供给能力的培育和引导。三是开放价格机制和促进产业服务模式创新。打破应用领域的价格垄断,提升服务质量的内涵,增强体验性和互动性,完善必要环节与相应服务费用的规范化和多元化,尤其是大力改革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开放公共资源的同时,增强内在的服务质量和互动性的开发,形成品牌集聚效应。

2.提升产业结构的内在融合力与外部需求间的协调。重点是切实增强解决现代服务业异质性成长能力,深化区域间不同产业链的合作,完善相关的制度立法保护,增强现代服务业的内外发展空间建设;建立问题清单制度,反馈和落实追踪制度,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项目关联协同机制;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联动发展途径和机会(合肥经验);理顺基础服务、公共服务、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循环推进关系,尊重顾客个性需求,培育新兴产业结合点;配置应有的平台资源与管理体制,协同开发后续产业链,提供传统和现代服务业间模式、功能和渠道的协同机制;加强产品设计新颖性、营销的迎合性、保障的多样性以及产品项目的互动体验性、人文性。

(三)不断增强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对接

1.理顺现代服务业异质性成长的逻辑路径。一是业务关联性。首先是如何降低传统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延伸创新产业链,拓展服务空间。当前一些企业“大而全”的经营模式降低了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因此必须推动生产方式、技术能力、组织形态上创新。其次,增强省内外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链、不同团队之间的开放性和协同性,重构资源配置机制和外部资源的引入机制;优化校企合作,促进不同创新园的协同程度。三是业务动力性。关键是落实政府对企业主体解决技术水平限制的协同力,提升技术层次的标准和范围,推进融合程度,打破区域同质化的均衡结构;建立外联机制和完备产业体系的补短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化和共建服务协同平台。四是持续性。树立政府的工作导向性,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减税降费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完备留用和激励优秀创新人才的政策,增强主体多元化和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共同发展机制。

2.加强现代服务业的供需终端融合。借助产城融合、校企融合、区社融合等助力和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鼓励发展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延伸在线设计、数据分析、智能物流等增值服务;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为互联网行业发展营造公平、健康的发展环境。

(四)持续改善现代服务业的创新环境

1.规模化和个性化的协同环境创新。首先,改革和优化原有的简约式的集群化,克服区域、交通与基础条件方面的缺陷,明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推进资源整合,做好产业布局,推动集聚发展。其次,加速集聚黑龙江省数据资源,加快推进政府公共数据资源收集、共享、开放。积极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商贸、金融、物流、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行业深度融合。再次,现代服务业应以“个性需求”为切入点,即“个性需求——供给差距——技术缺陷——服务能力差”的反向完备机制,形成商业模式、服务内容、管理机制的协同。在商业运作中加强“资本+文化(劳力)”“资本+技术”“资本+营销”的新产品开发。严格人员管理、技术管理、激励管理、监督管理等保障性机制建设,促进生态系统的活力和动力。

2.创新商业模式和运营管理。第一,现代服务业异质性的成长是能力、供给、营销的统一。理顺市场供需、深化产品开发、强化政策运行、净化企业营销环境、提升营销效率,增强创业文化的融合推动。通过创新文化找到共同点,甚至可形成独特的服务环境和服务方式,促进现代化医疗、农业、旅游等相关产业协同性。第二,加强服务机制的理念建设,以政府宣传引导为契机、企业多元供给为依托、市场个性需求为导向、人员技术改善为根本,增强服务机制的系统性、信息性、保障性建设,优化现有运作模式和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管理建设。

(五)重构政策内在逻辑和制度绩效

第一,优化战略目标实现机制。比如,冰雪目标推动机制涉及经济文化战略定位、决策、设计、开发、评价的协同,相对应的冰雪产业政策、市场开发的结合,以及将冰雪产品、工业、体育、旅游融合的方法。第二,重构政策结构。政策重构的关键是评估政策水平和风险程度。让政策的组合性、行动性、反馈性得以增强,具有立体式的促动能力;突出操作效果的评价和追踪改进。如强化工业园区的生活功能、生产功能、保障功能,留住人才,改善生活条件,提供工作便利。第三,升级制度激励机制并促进绩效的产生。依托冰雪、音乐、农业、林业等投资优势,通过深化产业链开发创新机制,形成产、学、研、游的深层互动,转化和培育新兴市场需求,形成业绩拓展衍生机会。也可用需求带动投资、满足个性需求,形成业绩拓展源。完善PPP项目的税收征收、地块管理、开工投产的政策衔接。建议增强省域内产业融合、盘活投资、挖掘需求、创新增长,评估和调整现有政策的一致性、效果性,明确需求定位,资本的取向。理顺审计和业务协同发展的监管矛盾。

(六)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异质性成长的路径机制

1.优化现代服务业异质性成长的个性环境。一要消除服务业的准入门槛障碍,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允许更多外资、民营企业参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二要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减轻服务业企业的税费负担;三要强化政府的高效管理 , 营造鼓励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法治环境、诚信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四要以人才支持政策提升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一批一流管理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尤其健全“引、育、用、留”的系统性设计。促进产城融合、产园融合、校厂融合等人才留用环境,深化教育、养老、医疗、金融等新兴需求,培育和引导不同人群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成长环境。建议提高对老年人才资源、学生群体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

2.拓展现代服务业异质性成长的业务空间。首先,依托基础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平台和中介组织力量的投入。构建多元化的共同参与的现代服务业投资机制,包括公共领域的适度开放;完善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体制,引入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促进普惠金融对现代服务业实体的支持,吸引更多资金流向现代服务业。其次,加大生产和市场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其与个人消费服务业的融合。要逐年增加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额度,主要用于服务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关键领域、重点区域和新兴行业,评估产业园区和省域经济范围内外的产业协同潜力,协同服务供给和消费需求间的互动性,促进服务业的区域化、国际化、市场化、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重点扶持特色明显、成长性好、带动性强、发展前景良好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构建点和面的溢出效应关系。再次,引导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等推动主辅分离、业务拓展、产业链延伸,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推动省内产业与其他省市间的“走出去,引进来”互联机制,解决现代服务业的设计、研发、文化创意和外包等方面的拓展。

3.深化现代服务业异质性成长的策略系统。增强“战略定位”+“结构政策”+“实施手段”的系统性,梳理环节重视人文管理机制。应重点解决三个内容:一是优化战略目标机制,比如,冰雪目标推动机制涉及经济文化战略定位、决策、设计、开发、评价的协同,相对应的冰雪产业政策、市场开发的结合,以及将冰雪产品、工业、体育、旅游融合的方法。二是重构政策结构。政策重构的关键是评估政策水平和风险程度。让政策的组合性、行动性、反馈性得以增强,具有立体式的促动能力。三是突出操作效果的评价和追踪改进。如,强化工业园区的生活功能、生产功能、保障功能,留住人才,改善生活条件,提供工作便利。

4.推动现代服务业异质性成长的政策协作。完善“投资活力”+“需求潜力”+“业绩拓展”的针对性。重点夯实投资活力、需求潜力的结合基础,政策的核心是形成制度激励并促进绩效的产生。一要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积极探索政府产业基金与优质基金机构合作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增强除财政资金之外的投资多元化和投资拉动需求的活力;落实“减税降费”和简政放权,评估产业所需,支持现代服务业环节的完善;强化创新创业联盟建设,深化横向和纵向研发单位间的资源共享,开放实验设施,健全实验室管理和分成体制;理顺个人与单位间的科研成果保护机制和激励机制。二是突出品牌的个性化业绩政策的拓展。将精准扶植定位于“外引、内联”,即支持引入外省市中新兴做法和经验,包括个性化的产业项目;联合省域内产业优势形成特色的提升。强化人才政策和人才标准的实用化,推动校企师资的互动性,创新创业的导向性。明确消费群体、社区、项目的个性化,明确政策的灵活性。三是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为推进行业发展的责任主体,进一步推进管办分离,使这些部门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程序,从管理所属单位向服务全行业转变。建立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5.升华现代服务业产品创意的人文理念。力促“異质能力”+“供给多元”+“营销升级”的协同性,明确创新助推创业文化机制。重点是实现需求、供给、营销的统一,并形成特殊的文化机制,提升服务产品认同度、口碑性、分享感。理顺市场供需、深化产品开发、强化政策运行、净化企业营销环境、提升营销效率均需要创业文化的融合推动。通过创新文化找到共同点,甚至可形成独特的服务环境和服务方式,促进现代化医疗、农业、旅游等相关产业协同性。改造商业运营中的文化设计、人文管理、服务平台和顾客体验方式的新颖性、亲切性、便利性,完善服务业流程中的不同环节管理体制,建立投诉和反馈机制,增强培训人员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激励和研发新产品开发,打击扰乱市场的行为,培育服务品质的正能量。

[参 考 文 献]

[1] 黑龙江省统计局.http://www.hlj.stats.gov.cn/.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Z].新华社,2019-11-28.

[3] 孙永军,陈雅莉,由鹏涛.东北亚集群发展视角下现代服务业产业协同机制研究[J].东北亚经济研究,2019(3):63-71.

[4] 章晓英,吴雄,李先文.城市化、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1978—2016年统计数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11):74-81.

[5] 孙永军,常树春,靳利军.品质集聚与协同升级下现代服务业异质性成长——基于黑龙江省与其他省际对比[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9(1):68-75.

[6] 姜长云.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与推进策略[J].改革,2019(6):41-52.

[7] 赵淑琪,李红星.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3):58-61.

〔责任编辑:刘 阳〕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