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文学作品 提升审美情趣
2021-06-01陈建岳国精
陈建 岳国精
2021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是对2021年夏季高考的一次适应性考试,更是新高考的一次最直接、最权威的模拟考试。这里我们把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2021年八省联考卷和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题拎出来做个比较,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复习提供参考。
从表面来看,三套试卷考查的文学作品阅读题的体裁有明显差异:全国新高考Ⅰ卷《建水记》是散文;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是小品文(一般归纳为散文),且是非连续性文本;全国Ⅰ卷《越野滑雪》是小说,似乎没有可比性。其实不然,因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都将其明确表述为“文学阅读”,并且划定范围,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均属“文学阅读”。
我们先从课程标准及评价体系解析说起。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1】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一共有四条,高考评价体系的“文学性阅读能力”【2】也有四条。请看表一:
对比表一,不难发现新课标的目标与内容和高考评价体系要求高度吻合,可以归纳为下面三个方面:
1.考查作品的内容角度:其对象(材料)是优秀文学作品,体裁选择统一;其起点是感受,要在感受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内涵,体验作品描述的社会生活;其过程是积极主动地阅读,发挥想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阅读经验(含知识积累);其目标是理解作者的意图,能进行审美鉴赏与审美评价,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和美学价值等。
2.考查作品的形式角度:不同的文学作品样式在艺术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行文构思等方面会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是哪种文学样式,都应与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有关联。因此,对这些常见文学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等有所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常见文学类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的基本特征,是指小说的虚构性、散文的形散神聚、诗歌的意境、艺术的综合性等主要特征。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们又有共同的特征,即都要用具体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3.考查阅读者的自身角度:一是通过阅读,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类作品的阅读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阅读取向;二是对不同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体例、主要艺术表达方式有一定认识,能从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获得审美体验;三是阅读者的阅读与写作习惯。除了通过阅读总结出作者的写作个性,掌握一般的写作规律之外,还要有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如杂感、随笔、评论、小论文等,并能与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三个方面是对高考命题规则的一个简单归纳,简言之,就是阅读文学类作品选择什么体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于文学类作品在高考时到底要考什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结合三套考题进行具体分析。请看表二:
首先,我们看选择题:全国新高考Ⅰ卷、八省联考卷都是两道题,全国Ⅰ卷是一道。不难看出,全国新高考Ⅰ卷两道题不过是全国Ⅰ卷一道题的分解,也就是把内容与表现形式分开,必须提醒的是,全国新高考Ⅰ卷、八省联考的题干关键词表述是“本文”和“文本”,而全国Ⅰ卷则是“小说”。这样的命题形式就是回应新课标与高考评价体系的解说内容。八省联考卷第一道选择题的出题模式与全国Ⅰ卷相比,应该是命题者看到选择题(其实简答题也如此)中内容与艺术表现方式紧密联系,只要看看两套试卷的具体情况即知。
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八省联考卷的第二道选择题,题干表述为“与文本有关”,这就是反映课堂内外的融通情况了。这里的四个选项前半句都是文本中有的,后半句都在檢验我们的积累和对作品的理解,是符合新课标与高考评价体系精神的。以B项为例,《老残游记》中对大明湖听书一段的精彩描写,如果阅读过这篇作品,结论自然清楚。其他选项也是如此。
其次,全国新高考Ⅰ卷与全国Ⅰ卷的简答题虽然题目不同,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题目与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要求非常吻合,那就是考查各自体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与主要艺术表现方式,从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清楚思想蕴涵,获得审美鉴赏体验,进而感悟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特色。如全国Ⅰ卷的两道简答题就能很好地体现体裁的基本特征、创作意图与审美体验等。
最后,如果说前两者关注的是文本的内容与形式,那么八省联考卷则给我们一个新的角度——读者的角度(新课标中的第三条、第四条),这样考查不仅落实了任务驱动、情景设计,也更加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作为此次考题最大的亮点,也向我们发出了信号,那就是课标的理念会在考试中逐步落实。
这样看来,后一轮文学类作品的复习,更要扎实对照课标,落实评价体系,做到提升审美情趣,方能考出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