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四化融合”机制研究

2021-06-01吴太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 要:亲和力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重要因素。专题化、项目化、信息化、小班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四化融合”,分别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智慧课堂和班级组织等方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文本概念”向“生活语言”的转换、“平面教学”向“立体课堂”的转换、单一讲授向多元呈现的转换、以“教”为主向“学”为中心的转换,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碎片化、形式化和低效性等问题,系统地、整体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四化融合;教学机制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2.0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2-0105-05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在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三性一力”中,亲和力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共同关注和探索的时代命题[2]。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加强信息化建设,拓展实践平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及其要素构成

“亲和力”一词原属化学概念,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是不同物质之间彼此吸引的一种本能属性。引申到社会科学领域,它不再是指人际之间的物理距离远近,而是指人们在心灵上的融通与契合,所以,社会科学对亲和力的认知,具有更清晰的学科特征和丰富的思想意涵。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本质的界定,教育领域从多学科、多范畴、多视角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关系进行了多层次探讨,其中有关“亲和力”的代表性学说有四种:一是“状态说”,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观念的相互吸引、相互靠近的状态[3]。亲和力生成的基础是课程载体的时代性和科学性,条件是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关键是授课教师素质与影响力,保障是教学环境的协调性与先进性[4]。二是“认同说”,主张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体现为学生喜欢、悦纳、认可、认同,乐于参与并接受受教[5],反映在学生对教育目标、内容、形式等一系列过程产生的亲近感、认同感与悦纳感[6]。三是“三力说”,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力,它源于教师人格魅力和教学内容的真理性,是教师和教育内容两要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引领力、塑造力”[7],或者“吸引力、引导力和团结力[8]”以及“感染力、凝聚力”[9]。揭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本质,“要从内生动力、角色互换力、时代发展力、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来全面破译其力量密码”[10]。四是“三亲说”,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内容包括“三亲”:首先是亲其“人”,就是学生对教师人格品性的肯定,由此产生亲近感和尊崇心;其次是亲其“术”,表现为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由衷认同,充满兴趣进而积极配合,沉浸于授道过程的愉悦体验;最后是亲其“道”,即折服教师的思想深度、思维广度、说理力度、把脉精度,对其启迪引导深有感悟、认可、赞赏。认为教师之“道”分“理性之道、价值之道和人生之道”[11]。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要素的分析,学界的主要观点,一是“三要素”论,认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主要包括主体因素、中介因素和学生因素三类[12]。其基本依据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推导,认为认识的发生既有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有主体对主观世界的反映。主体、客体、中介既是影响个体认识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运行的核心构成要素。二是“四要素”观,主张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程度的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四类要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要从教育主体维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大学生维度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育介体维度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从教育环境维度优化课堂、学校、社会和网络等育人环境[13]。

为充分实现构成要素的育人价值,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教师需要优选“食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质理论供给;改进“配方”,使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完善“工艺”,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价值判断力为重点建构教学体系;适度“包装”,整合已有教学法成果服务教学内容。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学”和“术”[14]。坚持“以五性增五力”,即以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升解释力;以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提升吸引力;以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提升感染力;以教学情感的融入性提升感召力;以教学评价的开放性提升引导力[15]。重视学生自主性、强调学习互动性、提倡学习情境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16]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价值观教育体系,其亲和力的本质应是多维度的,其要素构成是多层次的。首先,亲和力生成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良性互动生成的“合力”,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学生成长成才的“内驱力”与教师“引导力”相互契合的“和力”,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课程教学与教育环境、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课程目标与教学手段等协同共振的“推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取决于于两大类要素的整合,一是“教學构成要素”,即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组成;二是“教学介质要素”,即由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环境构成。两类六要素的协同状态和功能发挥程度,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产生和发展。最后,提升亲和力需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逻辑着手,探究其要素融合的内在机制以及实现路径,进而提高教育主体的感召力,强化教育目标的领导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促进教育方法的创新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生成的创新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近时代,亲近生活,亲近学生,提升思想引领力、政治认同力和教育感染力是亲和力生成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确把握国情、省情、市情、校情、学情等“五情”,提高教学内容选择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实践教学组织的有效性、针对性和课堂呈现方式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深入探索“问题导向”的专题化教学、项目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和小班化教学,是解决影响课程教学亲和力提升问题的有效实践。

1.在教学内容维度,实施“四度”专题安排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吸引学生、启迪学生的思想,必须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上下真功夫,凸显教学内容的真理性,使之进头脑、触灵魂。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7]”思想政治理论课恰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讲政治、说道理的价值观塑造课程,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达到教学内容的“四度”要求,呼应“四性”教学指向,即教师的课程说理有深度,體现理论性;思想有高度,反映学术性;讲课有温度,充满情感性;引领有力度,具有针对性。课程教学目标就是实现正能量传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2.在教学方法维度,着力“四型”项目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四型”实践教学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四型”实践就是通过成立理论社团,组建导师组指导“自主创造型实践”;通过课题立项研究,组建项目团队开展“主题创新型实践”;通过组织社会调查,应用实际问题引导“主动体验型实践”;通过活动课程设置,分类分层进行“主体拓展型实践”,有针对性培养学生核心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国家概念、政治信念。实践教学的方法创新支持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养成。

3.在教学手段维度,强化“四微”平台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教学技术改进,主要是通过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四种”新思维的培养和应用,创造性地选择“四微”平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改革。“四微”平台是指借助“微博、微信、微课、微视频”的智慧课堂,按照党中央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等“六要”新要求,以创新思维模式引领并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的“故事思维、图像思维、数据思维、行动思维”,在适应和促进学生思维革命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4.在组织形式维度,趋向“四精”小班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教学组织设计,是通过“四精”组织形式促成“四动”教育追求。依据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编制设置标准,在专职教师队伍达标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精致”、教师“精心”、教导“精准”、教学“精确”的小班教学策略,强化信息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性化教学特征。同时,借助小班教学,准确把握“00后”大学生“求学、生活、就业、娱乐”中所思所想,进一步构建激发大学生“思想律动、灵魂震动、情感互动、行为主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学习模式,努力解答学生在“情、义、家、国”等方面的所忧所虑。在小班教学中,使授课力求“情真意切”、内容能有“真情实感”、教师保持“传道情怀”、学生能为“真情所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四化融合”路向转换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项目化、信息化、小班化的“四化”运行,分别是从课程生命形态、教学内容设计、价值传导手段、教育组织方式等视角,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过程的“四个转向”,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

1.专题化教学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文本概念向生活语言的转换”

教学内容专题化是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从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变教材章节式讲授为以问题导向的专题式教学,推动教材体系向授课体系的转换,促进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统一。这一转变的教学基本逻辑是“基本理论问题化,理论问题案例化,案例阐释理论化”,即教师把教材的理论体系分解成引发学生思考的生活困惑和实际问题,再把具体问题设计为可感知的事件或场景。两个环节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所不同。一方面,从理论到案例,重点解决课程改革的操作性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辅助学生理解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从案例到理论,重点解决的是课堂教学科学性问题,重点是提高教学内容的真理性,辅助学生价值观的树立。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在坚持从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困惑点”和社会时事的“民生热点、舆论焦点、社会痛点”的选择中,设计“教学问题链”。内容呈现方式变传统的“教材理论直播”为“研究成果嵌入”、“实践资源拓展”和“信息技术辅助”的“现实生活叙事”,开发“实际问题”引领的教学专题。案例教学和专题教学的综合应用,充分体现“知行合一”“知信统一”的教学追求和育人要求。

2.项目化教学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平面教学向立体课堂的转换”

教学项目化目的是合理运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和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体验中践行“知行合一”教育原则,促进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个转化的教学逻辑是坚持“从实践教学项目中生成理论;为证理而引入实践教学项目”。依据“先把抽象的政治理论具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道理,再将具体生活经验升华为政治理论概念”的教学改革思路,遵循“叙述教材内容中宏大的政治事件,要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生活事例;叙述社会实践中客观的具体事实,要结合学生深感困惑的事物”的教学实践路径,将教材中抽象的理论主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逻辑具象为学生可感知的中国发展故事、区域社会故事和个体生活叙事。

在教学路径选择上,开发利用包括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丰富资源,借助课堂教学主渠道,统筹学生的“社团实践、专业实践和暑期实践”三大实践形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研讨、专题调研和现场教学”,以走进“企业、街道、社区、场馆、实训基地”的“走读城乡”途径,用鲜活的“学校故事、地域故事和中国故事”回应社会热点、时代焦点和学生困惑点,启迪学生思考并升华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理。

3.信息化教学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单一讲授向多元呈现的转换”

教学手段信息化,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平台,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实现由“线下”教学向“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转化,优化教学实施过程。这个转变的教学逻辑是契合“00后”大学生的视觉思维、图形思维、故事思维和行动思维等学习特征,以信息手段延展教学时空。

在教学技术创新方面,引入“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爱课程”“云班课”“智慧校园”等信息技术平台,体系化建设“系列教学资源库”,推广移动互联辅助教学。利用信息教学组织课前的调研与预习、课上的互动与分享、课后的巩固与拓展、实时的评价与反馈等各环节联动,研究激发大学生课前、中、后自主学习并主动参与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内生动力,以信息化技术支持构建有效教学评价、激励与管理的工作机制。

4.小班化教学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以‘教为主向‘学为中心的转换”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实行“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分组研讨”,把每个教学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按教学专题设计,实践教学安排,指导学习小组自主选题,辅导学生课外完成、课堂展示、教师点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专题教学全过程,把传统单向的教师教学转变为教师分组个性化引导的学生团队自主探究的师生互动实践活动。系列小班化专题教学改革,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整体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四化融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运行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四化”融合,从教学设计、实践载体、教学方法和教师发展等环节协同推进模式创新,是持续有效提升课程亲和力的重要保证。

1.构建“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模式

有效实现专题化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强化以问题意识主导的教学设计,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所阐述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指导学生发现、正视并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依据教材重点、学生兴趣点、社会热点的结合点,研制和梳理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回答的系列问题,在教案中、在课件中明确每个具体问题,并聚焦“问题靶”、厘清“问题域”、形成“问题链”、营造“问题场”,构建完整一体的课程“问题体系”,在追溯问题根源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中,发展学生应对困难,迎接挑战的能力和勇气。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教学设计,需要保持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一致性、教学创新与课程导向的一致性等“三个一致性”原则。

2.创新“走读城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模式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项目化教学实践,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并有收获,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区域的丰富社会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走读城乡,生活课堂”实踐教学,通过不同的现场教学、各种影响力人物访谈、结合专业特点的调研等具有校本特色的真实项目设计和调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一是丰富统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域化实践形式。通过拓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路径,尊重学生的专业学习差异性,革新实践内容,满足学生不同的成长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将地方实践教学项目与国家课程和学校教学有效整合。设计“走读城乡”实践模式,契合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设置和建设方向。三是根据学生思想发展需求设置多样化校本实践项目,做到校本实践课程的个性化,满足学生的核心价值培育的需求。

3.实施“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模式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都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授课方式,但信息化时代,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方式受互联网影响越来越广泛与深刻,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面临线上课程的严峻挑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8]”助推信息化教学的实现,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着眼,积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法,探索互联网+微课、慕课、SPOC在线学习等混合教学,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革命,教学模式的创新,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的变革,增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

4.探索“交流研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训模式

增进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教师引导力、吸引力、亲和力,亟待改进教师培训模式。近年来,我们在组织教师分批参加国家、省部专项培训和各种学术交流的同时,探索了与周边各省同类兄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互调挂课”研修方式,跨省进行校际之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一个学期内互换担课,并分别参加所在学校、省市的教研活动,开展深度交流研修、暑期集体联合备课、合作组团课题研究、协同实施教学改革等“校际协作师训”模式,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跨省、跨校的教师团队建设,推进合作学校之间个性化、项目化、课程化的教师教学能力、育人协作能力和团队科研能力建设,共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业性,提升课程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1][18]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张根福,朱坚.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3):18.

[3] 王新刚.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其提升[J].教学与研究,2019(8):84.

[4] 金炜康.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生成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2):105.

[5] 白显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把握的几重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7(4):17-18.

[6] 杨宝忠,詹妍.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122.

[7] 张国启,汪丹丹.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及其提升的实践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5):45.

[8] 孫英浩,毕红秋.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0(2):43.

[9] 刘佳.以“四个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3):44.

[10] 康海轩.解码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中的“力量密码”[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2):87.

[11] 燕连福,温海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关键在教师[J].红旗文稿,2019(10):21.

[12] 陈妍,洪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61.

[13] 陈志铖.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路探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四要素”的视角[J].高教学刊,2017(20):63-64.

[14] 陈锡喜,张濠.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要义和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65.

[15] 罗会德.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7(10):68.

[16] 陈雨桐,戴秀丽.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研究[J].北京教育,2019(12):69.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责任编辑:孙 皓]

收稿日期:2020-11-24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四化融合机制及其实践逻辑研究”(20GXSZ29YB)

作者简介:吴太胜(1965—),男,安徽五河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
意趣缤纷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治癣的体会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