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建设研究
2021-06-01孙立军于滨
孙立军 于滨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刊特邀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孙立军教授等同志,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高度,响应《决定》“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要求,撰写学术论文四篇,希望对新时代推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有所助益。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题中之义。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时代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研究和制度建设呈现出许多新变化,但也同样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高校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际要求出发,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制度实施,以制度优势彰显制度效能,在现代化治理过程中巩固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建设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2.005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2-0021-0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1]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和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以制度形态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提升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必须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贯彻落实到高校教育教学、思想政治建设以及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坚持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不断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高校作为推动青年学生成才发展的主阵地、应对各种矛盾风险挑战的最前沿,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系到青年学生筑牢理想根基,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因此,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加强探索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建设,把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1.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是我国高校建设的根本目标。高校的社会主义属性决定了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3]当前,高校建设发展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指导,这些理论和思想保证了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当前,我国正面临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的严峻形势,诸多西方社会思潮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和歪曲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而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根基。因此,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建设,维护和保障社会秩序,规范、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减少各种社会冲突和矛盾,有效应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情况。
2.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因此,要将立德树人融入贯穿到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此外,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成效评价研究是新时代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建设的重要理论内容。构建立德树人成效评价机制,从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满足中国高等教育任务和满足个人的成长发展三个维度出发,将意识形态制度建设作为保障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过程,发挥意识形态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落到实处。
3.青年学生筑牢共同理想根基的重要保障
任何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都不是毫無因由的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影响,而是通过人的实践认知提炼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抽象的思想观念集结。[4]共同理想是舆论结构最深层次的组成部分,是人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致观点和一致想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广大中华儿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为实现中国梦而凝结的共同精神动力。具体表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国人民上下齐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西方一些国家总是不断利用先进的文化媒介和网络舆情来瓦解和动摇我国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从而试图阻止我国的发展。为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建设,帮助青年学生确立制度思维,增强根本制度贯彻执行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通过具体制度的规范和引导功能,抵御西方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潮侵蚀,提高明辨是非的本领和能力。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制度建设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质量,帮助青年学生筑牢共同理想根基的重要保障。
4.高校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5]制度是社会正常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是执政党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资源,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政治基础。对于高校治理也是如此。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仅是对我国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还是重大的实践创新,将引领高校从制度层面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识,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巩固、完善和运行,提升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确保我国高校的思想文化发展永远朝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前进,确保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事业永远在正确导向下推进。
二、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建设的存在问题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向上向好,健康平稳,意识形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在制度建设层面,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意识形态工作成效日益凸显。然而,随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严峻。这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
1.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能否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和意识形态的观念的价值认同,直接决定着意识形态工作的落实成效。当前,部分高校的党政主管领导和教师对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然存在着轻视甚至蔑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现象。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些现象不仅出现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而且在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还是思想出了问题。思想上不重视,实际工作中自然落不到实处。这种认识上的错误会严重削弱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效能,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严重阻碍。
2.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性能力缺失
意识形态作为政治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能力,即意识形态能力,包括意识形态学习能力、意识形态履职能力、意识形态鉴别能力、意识形态领导能力等。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是党领导全体人民进行意识形态斗争,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加强意识形态治理、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等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效能的综合体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欠缺是导致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制度建设桎梏的主导因素。主要表现在:有些高校个别领导干部履职能力不够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出台的新政策、新思想、新理念把握不到位,意识形态工作方法缺乏延展性和创新性,落实党委部署安排方法简单;有些领导干部学习领悟能力不足,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悟不到位,缺乏理论武装头脑的能力;部分党员对于意识形态工作敷衍了事,违背了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没有敏锐识别并严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观点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有的教师党员缺乏党纪党规的学习,既没有深入学、持久学、系统学、刻苦学,更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导致红线底线意识薄弱,在发挥思政课育人中的关键作用不足,教育功能“虚化”等。总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责任,是应对意识形态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抵御和防范敌恶势力向校园渗透,履行立德树人职责,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办学阵地使命使然。
3.部分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治理,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制度体系。制度设计是决定制度的生命力及其执行成效的关键,制度设计要体现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工作尚未健全,缺乏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质量评价体系,没有将高校意识形态评估考核办法纳入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中,严重忽略“教书与育人同行、智育与德育并重、科研与教学共振”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具体要求。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制度建设的运行机制,是引导和促进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内在机能及其运行的方式。良好的制度是工作顺利落实的重要保障,制度越健全,治理效果越明显。各高校要从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等一系列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着手,在解决问题中探索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新机制。在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中,只有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才能保证制度执行的信度和效度。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工作的核心要务就是建立能够促进制度体系良性运转,相互协作的有效运行机制,把意识形态建设的“软目标”变成制度机制执行的“硬指标”和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硬举措”。
4.部分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联动机制有待贯彻落实
坚持问题导向,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新时代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仅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还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执行机制,且两者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运作,以制度优势彰显治理效能。然而,我国的部分高校意识形態制度工作并没有完全兼顾社会、高校、师生群体等多层面的发展诉求,缺乏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贯穿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组织等全领域的制度链条体系,没有体现高校文化治理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效率降低。在意识形态工作中,部分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乏力,对党委主导的意识形态工作认识不清,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管理机制。此外,有些高校二级学院党委、党支部、宣传部门以及教师队伍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划分并不明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方面缺乏监管,指导不够到位,缺乏协同联动。同时各职能部门之间还存在着意识形态工作的“窄化”和“泛化”现象。
三、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建设的现实路径
为解决高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提升校园治理现代化水平,高校应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理论指导,立足各高校发展实际工作,从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入手,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治理效能,使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以巩固和确立。
1.提高政治站位,端正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思想认识
在高校意识形態建设中,党的领导居于主体地位。要加强和巩固党委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贯穿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一是提高思想认识。高校党委必须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指示精神,坚决维护党中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主旋律,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校规的有关规定,严守政治和组织纪律,不仅要在思想上,更要在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统一。二是强化理论引导。高校党委必须坚持加强党委以及全校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引领,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委中心组、党课、党校以及领导干部培训的专门课程,发挥党理论武装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新理念,在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切实提高校党委领导干部的理论功底。三是完善考核制度。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高校党委以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中的一项基本标准,并以此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参照,切实提高校党委及领导干部的工作责任感和政治自觉性。
2.强化教学管理,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融入育人全过程
为切实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形成崇尚科学、严谨治学、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各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导的重要指导地位,完善各类学术研究规范制度,将意识形态工作有效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首先,加强科研管理。制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为规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制度保障。在提高学术科研水平的同时,加强学风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大力促进意识形态融入学术交流、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等过程,将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工作与科研管理工作相结合,为我国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是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加强教师课堂的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意识形态的督导制度和学生评估制度等工作方法,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关键过程,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规范各科教师的教学言行,建立教师的健全责任追究制。再次,加强教材管理。教材建设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高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为重点,加快完善中国特色教材体系。最后,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职能,利用校内外优秀资源,以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开展意识形态理论的宣讲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良性互动,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到严格的管理上,绝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空间。
3.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平台宣传引领作用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性。新时期的高校肩负着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必须始终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对校园文化阵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校园平台意识形态宣传和引领作用。首先,加强对校园文化传播阵地的管理。建立一个由党委全面负责、协调部署的多部门联动管理监察机制,采取定点管理、多点结合的方式组织专门人员严格管理,强化对校园报纸杂志、局域网、广播电视、出版物等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对各种报告会、研讨会、读书会、社团组织、讲座论坛等的监督和管理,形成大思政格局,绝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其次,要加强网络阵地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种移动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兴起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带来重要影响。为此,高校要抓好互联网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制高点,及时分析发展趋势,强化校园网的筛选和监管机制,全面保障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最后,严格落实监督管理规定。严格按照党中央及省委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管理相关交流活动,认真执行校党委制定的意识形态管理规章制度,学会辨别主流支流的文化突出问题,确保本单位人员在学术交流、组织活动、教学育人等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贯彻执行。
4.明确职责分工,严格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高度,对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其中就明确提出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要求。在高校,要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常抓不懈的常态化工作,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责权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首先,校党委对本校意识形态工作承担全面领导责任。党委要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高校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要内容,将意识形态考核作为干部选拔、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结合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其次,明确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充分发挥党委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为高校法定代表人的校长不仅要坚决服从和支持党委意识形态的统一领导,更要以身作则,带头参与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决策工作,带头驳斥错误言论和错误倾向,理直气壮地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最后,建立追责问责制度。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党委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问责,对领导班子的问责情况,向纪律检查机关和组织部门通报。各级党委还要建立健全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意识形态工作管理的党员、干部,依法依纪追究责任,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
[3]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94.
[4] 李丹.传承与创新:红色廉政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137.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责任编辑:张学玲]
收稿日期:2021-03-08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研究”(20ZDA017)
作者简介:孙立军(1967—),男,辽宁宽甸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 滨(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