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高水平科研团队持续创新能力的组织模式研究及启示

2021-06-01秦安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组织模式

秦安安

摘 要:高水平科研团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保持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选择科学高效的组织模式。通过对五个高水平科研团队的质性访谈,总结出科研团队在团队结构、战略选择、科研实践等方面呈现出的特点。基于国家和社会需求导向的协同创新时代背景下,科研团队应进一步认清其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多重使命,在加强研究责任、创新研究内容、共筑研究场所等方面取得进步和突破。

关键词:高水平科研团队;持续创新能力;组织模式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科研团队在创新能力与绩效、经验总结以及自身创新发展等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研究,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持续创新已成为提高高校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保障,如何保持和提高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持续创新能力并形成稳定的组织模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深入访谈了部分高水平科研团队,通过质性探索力求揭示这些团队在保持持续创新能力方面呈现出的团队组织模式,为深化我国高校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近年来,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数量不断增加,充分说明高校科研团队实力的整体提升[1]。本研究将视野聚焦在B大学近年来多次获得过国家科技奖励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上。B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先导,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建校60余年来,创造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十五”规划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以下统称国家三大奖)60余项。研究选取该校部分获得国家三大獎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作为研究对象。五个科研团队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质性描述非常重视当事人看问题的视角[2],与团队负责人、骨干成员近二十人进行深度访谈,问题集中在“团队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和确定研究内容”“团队所在学科的发展情况”“团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团队如何保持持续的创新”“团队与外界协同合作的情况”等方面,深入了解团队在保持持续创新能力中呈现的发展特点。同时,查找了部分访谈报道,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这些团队的特征信息,用以充实、丰富本研究的文字资料。

研究结果

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本研究发现高水平科研团队能够多次获得国家大奖、保持持续创新能力的组织模式主要体现在由平台和人员形成稳定的团队结构;以国家关键需要为指引的研究方向、以重大创新目标为突破的研究内容和交叉融合学科支撑组成的战略选择;以多元协同为保障的不同主体和以多样场所为平台的研究环境构成的科研实践等方面。其中,团队结构是团队组织模式的核心部分;战略选择和科研实践是团队组织模式的支撑部分。

1.团队结构创新

一是平台创新。高水平科研团队依托大平台成长起来,“学校的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引子,能够引出和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从大平台来说,科研团队的背后有国家级平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支撑,B大学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都是与国家重点领域、优先主题或重大专项相对应的。“这些大平台就是不动的营盘,有着很强的原发动力”。团队依托平台发展,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分工明确、角色清晰、责任到人、协作有序的管理制度。

二是人员梯队创新。团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知名专家+重要基地+重点学科”的构建模式,并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员梯队结构[3]。首先,处于塔尖位置的团队领导人均是在某一领域出色的专家学者型学术带头人,具备“敏锐的科学视角” “深远的发展思路”和 “团队负责人重视团队建制”,重视团队的微观环境建设。其次,团队有一批伴随团队发展成长起来的教授级研究骨干,处于金字塔的中间层,是支撑团队稳定的中坚力量。最后,大量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以及实验管理人员构成了金字塔的基础层,他们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同时又是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取得创新的新鲜力量。人才队伍结构的良性发展是团队不断取得进步的基础,对团队能够持续创新有重要的影响。团队也非常注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育青年教师、研究生从事前沿性科学研究,把他们推到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在团队毕业的研究生以及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均在科研上日进千里,茁壮成长。即使团队里年轻的学生,都可以“小荷初露尖尖角”。

2.战略选择创新

一是方向创新。高水平科研团队战略层次高,国家关键需要指引着团队的研究方向。团队以解决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难题的需要为核心,均承担着多项国家层次的重大科技研发任务。受访团队成员表示,团队的发展方向“以国家的需求为牵引”“国家需要什么,团队就攻关什么”,团队就是要研制出“能为中国争光的东西”。受访科研团队在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上各有不同,而他们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其共同的核心目标就是“始终以国家的需要作为奋斗的方向”。“搞科研和型号攻关,靠热情是无法长久持续的”,必须是“国家利益至上”,“面向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关键瓶颈技术,挺进科学研究无人区”,“满足国家需要与科研创新相结合,是团队所有人的不懈追求”。强烈的国家使命感是支撑科研团队不断赶超科技发展前沿、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创新的强大支撑,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团队中,“这种隐性的、一脉相传的科研团队文化和团队信念比单纯的科研制度体制的改革更有影响力”。

二是内容创新。高水平科研团队瞄准前沿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均来源于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重大问题,以破解国家重大技术难题为目标,为国家在某一领域的技术创新作出实质性贡献。“瞄准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瓶颈”“瞄准制约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前瞻性问题与颠覆性技术”“啃引不进、买不来、只能靠自主创新的硬骨头”,这些是团队成员谈得最多的话语。“我们团队的研究灵感多源于实际工程重大的现实问题,最后又将技术进步的成果全部反馈到工程实践中去”“团队的技术攻关要走在前面,高校的基础研究要有前瞻性,要看到项目十年以后的发展和应用”“作为工程学科,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要顶天立地做科研”。

三是学科创新。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持续创新发展需要依靠学科的支撑,随着科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单一的学科知识很难取得创新研究成果的突破,多学科综合、交叉和集成的趋势越加明显。尤其是研究工作往往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问题,科研团队必须根据发展需要适度拓展和加大融合,面对复杂繁重的研发任务,必须“融合多学科知识、多技术手段”。“只有选择处于交叉学科前沿且只有通过各学科互补才可以创新的题目,才能将不同学科凝聚起来”“强强合作、学科交叉与合作研究是项目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不分院系、不问出身,围绕一个创新目标形成合力,多学科交叉结合,形成战斗力强的创新团队”。

3.科研实践创新

一是主体创新。知识社会中高校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机构,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往往承担着大量科学前沿探索和关键领域攻关的创新任务,团队想要出成果,“最重要的是要与实际单位和部门多结合,问他们的需要,以及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一定要面向企业行业搞研究”。团队必须联合其他知识生产主体,集结学校、政府、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的资源,形成密切相关的多元主体协同,集智创新,共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是环境创新。现代知识的创新和成果的产出封闭在实验室是无法完成的,“有生命力的理论一定是在工程实践中取得重大成功的成果”,科研团队要“从实验室走进工厂,从工厂走向市场”,要“走从工程实际中提炼控制科学问题、理论成果进行实际验证和应用的学术之路”,团队始终倡导“工程科技要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我国基本建设的国情”;“标准的修订和建立,方法的开创和革新,在书本里、拍脑袋是想不出来的,必须依靠大量的工业现场实验和调查”,试验“不受人为控制,完全看自然环境,有些时候是在凌晨没人时到一些基地测试”,最终为“团队科研成果提供了第一手数据”,走出不断迭代的自主创新之路。

启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加强科研团队持续创新能力的建设对团队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以及高校的科技创新有重要意义。在调研访谈的基础上,结合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建设经验,研究得出如下启示:

1.团队规划与制度体系是基础

明晰的发展规划和健全的团队制度是科研团队保持持续创新能力的基础。优秀的科研团队都有对团队的精准定位和整体规划,以进取、创新、合作的高远思路作为指导团队发展的指南针,形成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的动态调节。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严格规范且适合自己团队发展的规章制度,包括团队运行的日常管理、团队成员的考核激励办法、团队绩效评价体系等,通过制度化促使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协作有序,是保障科研活动的根本和实现团队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

2.学术梯队与人才培养是核心

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和持续的人才培养是科研团队保持持续创新能力的核心。优秀的科研团队拥有一支在研究方向互补、年龄结构分配上较为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卓越的学术带头人是整个团队的核心支柱和精神领袖,一批稳定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研究骨干是团队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是团队的重要生力军。“金字塔式”的科研人员梯队结构更有利于团队成员的协作创新以及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将团队的发展与不同成员的研究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合理结合,成为科研攻关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相结合的组织。

3.特色的研究方向与内容是关键

将国家需求和团队特色相结合的研究方向与内容是科研团队保持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现代的科学研究往往是问题和目标导向型。因此,来自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给科学研究带来不竭的动力。由国家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科研任务牵引是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选择研究方向的根本途径之一,结合团队发展规划和优势,开拓特色的研究内容,紧密结合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或学科发展前沿的重大问题,寻求技术创新的突破,开展深入持久的工作,才能有效保证团队科研创新活力的持续。

4.产学研融合是保障

深化产学研融合是科研团队保持持续创新能力的保障。优秀的科研团队早已不再囿于象牙塔之内,而是主动走出去寻求合作,在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技术难题的解决不断寻求理论突破,产学研融合模式是当前多数科研团队深化科学研究的选择。科研团队积极拓展资源渠道与研发条件,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展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团队良性循环成长的动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重大成果持续涌现,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建议

高水平科研团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选择科学高效的组织模式是团队保持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科研团队在我国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将面对新的挑战和适应新的趋势,应对自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1.加强研究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校的科研团队应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研发机构等团队的深度伙伴关系,建立研究共同体,积极回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参与到国家的发展需要之中,高度关注科技发展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将论文转化成能够真正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知识成果,将知识转变成生产力,使研发与生产不断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在“双一流”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过程中担当更多的国家和社会责任。

2.创新研究内容,突出超学科协同

学科发展不再单单是学术目标或经济目标,社会的公益目标将得到重视,学科的经济效益、学术效益、社会公共效益都将成为衡量学科发展的指标[4]。知识的效用成为科学研究重要的评判标准,以超学科为代表的学科间交叉融合已成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高水平科研团队作为学科发展建设的重要载体,必须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组织围墙,构建基于问题导向的跨院系、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合作,使团队生产更加动态和开放,形成集成攻关的研究方向和知识集群。

3.共筑研究场所,促进多主体协同

科研团队要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不仅加强科学研究与真正的科研实践之间的联系,更要保持持续的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多场所、多主体的科研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将越来越成为高水平科研团队重要的组织范式。科研团队应与产学研各方围绕相关科研方向建立持久紧密的协同合作关系,不断产出兼顾公众利益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成果,这将成为科学知识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然体现。科研团队需要以更加开放合作的胸怀,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与产学结合。

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提升博士生培养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靓. 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主力軍—高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情况透视[N]. 中国教育报, 2017-01-10(8).

[2]周光礼. 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基于U/H大学的案例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86.

[3]何述义,胡红英.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及组织优势分析[J].高教探索,2016(12):13-16,22.

[4]黄瑶,王铭. “三螺旋”到“四螺旋”:知识生产模式的动力机制演变[J]. 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69-75.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组织模式
关于现代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团队建设的一些思考
农产品流通价值链的构成与组织模式优化
基于利益相关方共赢的智慧城市聚合发展模式研究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和运作模式探析
民用飞机项目强矩阵组织模式初步分析与探讨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休闲农业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评价
关于货运组织模式和货运产品创新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