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运组织模式和货运产品创新的探讨
2015-02-11易庆辉
易庆辉
摘 要:简要分析了铁路运输的现状,研究了铁路运输的对策,进一步推动货运产品和组织方式的创新,开发适销对路和丰富多样的货运产品,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通过高效、快捷的运输组织方式和灵活的定价机制,全面打造铁路运输品牌,提升铁路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铁路;货运产品;创新;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U4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2.024
随着公路、水运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铁路传统的经营理念、现有的货运产品和运输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运输市场的需要。尽管铁路货物发送量总体还处于增长的态势,但是,它已经明显感觉到后继乏力,尤其局部地区相继出现了运量下滑的势头。与公路、水运相比,其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铁路货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铁路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路网结构的不断完善,使得既有铁路运能得到了较大的释放,铁路货运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铁路要想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就要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必须要不断创新和丰富货运产品,建立正确的货运组织模式,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现简要探讨创新货运产品和组织模式的相关问题。
1 现有货运产品现状和主要问题
1.1 运输时限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由于铁路传统的运输生产方式和货运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大多数货运产品都需要经过相关的编组站解编、集结,完成其他有关技术作业后再开行,在运行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运输不畅的问题。铁路传统生产方式在途中保留的时间长、会让多,导致运输速度慢、时效性差,难以保证运到期限。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运输时效问题不仅会影响一些货物的保鲜和色泽,还会影响客户对市场商机的把握。
1.2 货物实时追踪和调节不适应市场需要
待货物发出后,运输途中的情况难以掌控,无法准确掌握到达的时间,有时出现先发的货物后到、后发的货物先到或同时到达的情况。这对按合同期限缴费、后端货物配送和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等方面极为不利,丧失了市场先机。尽管铁路货运改革后已在货运电子商务系统中开通了货车车号查询追踪系统,但是,这也只能了解车辆所在的位置,无法主动调节车辆开行时刻和运到时间。如果跨局运输,则协调难度更大。而公路运输货主可以电话联系司机,24 h追踪货物到达的地点。相比之下,铁路在全程运输追踪和途中调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1.3 运价机制不适应市场灵活多变的要求
运价机制不适应市场灵活多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长期以来,铁路运价受国家的控制,实行统一运价,运价调节范围小、弹性差,铁路不能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决定价格。现行运价没有快慢之分、淡旺季之别,也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多元化的发展需求。②由于现行国铁运价是按基价1加基价2与货物的运价里程相乘之积后得出的,其结果是运距越近,单位运价越高,运距越长,反而越低廉。这种运价导向不利于200 km以内的货物运输。
1.4 原有规章体系不适应运输生产需要
规章体系建设的出发点是为运输安全生产服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在铁路现有的规章体系中,仍有计划经济时代和“铁老大”的影子,一些不合理的条款和时过境迁的办法、制度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不能较好地适应当前运输市场的需要。例如,铁路运输的散装水泥熟料,在整列装车时,个别车装载难免会出现超欠吨的现象。为了避免卸载、补吨影响全天开行的趟数,建议从实事求是和提高运输效率的角度着想,由上级部门进行专题调研,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按指定的重量计费,并将其补充到现有的规章体系中去。
1.5 货物运输产品单一
近年来,铁路通过提速调图有效释放了运能,也相继开发了“五定”班列、大宗货物直达列车等新产品。2014-08-01以来,还陆续开通了京广、京沪等电商特快专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看,其与市场的对接仍然不够紧密,货物集结时间长,无法实现随到随运,没有形成系列产品和品牌效应,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高要求、高质量的市场需要。
1.6 服务质量和方式不适应物流发展需要
目前,铁路的服务质量与航空等运输行业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与广大客户的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服务理念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手段相对落后、服务标准不高、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与现代物流所需具备的高效、快捷、安全、便利、经济实惠等条件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
为此,要加快货运产品的创新,优化货运组织模式,面向市场需要,创新和丰富货运产品,打造货物运输品牌。只有这样,铁路才能提高其竞争力,摆脱眼前的困境。
2 货运产品及组织方式创新
铁路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大力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货运产品,不断完善产品结构,满足不同客户的运输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竞争力,增加市场分额。
2.1 根据送达速度设计货运产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货主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然对货物运输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客运按运送速度划分有“高铁、动车、特快、普快”等运输产品,票价也不相同,满足了各种旅客的出行需要。同样,货运也可根据托运人运输时限的要求,开发限时运输产品,积极尝试货物列车客车化开行模式。尝试铺画“特快、普快、普通”三种不同货列的运行线条,按照不同的运输方式组织,实施不同的运价,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
2.2 积极开发运输产品
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全力做好“城际货物班列、夕发朝至货物列车、五定班列、直达快运班列、集装箱运输专列和商品车运输专列”等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2.3 大力拓展联运产品
随着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单一的运输方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各种交通工具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所以,要发展全程物流,只有相互开展合作,各取所长,形成一个完整的运输链条,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铁路必须抓住眼前建设的黄金期,大量释放既有线路的运力,大力推进公铁联运、水铁联运、空铁联运和国际联运,实现全程物流的无缝衔接,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运输需要,实现运输与运力的平衡。
2.4 优化和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产品
从货物运输产品的结果来看,铁路“白货”运输比例较低,尤其太原局“白货”运输占比更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运输时效和质量无法满足客户的运输需求,管内没有一个叫得响的“白货”运输品牌。而铁路集装箱运输具有运输品质相对较高和“门到门”的运输优势,是目前“白货”运输的主要方式,也是铁路发展的大方向。针对这个情况,只有认真研究,进一步优化、提高集装箱的运输时效,使运价更灵活,贴近市场,才能有效提升“白货”的运量。
3 货运产品和组织方式创新的保障措施
3.1 注重客户关系
注重客户关系,不断改进和提高货运的综合服务质量,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以铁路货运组织改革为契机,转变思想观念,按照“一切围绕客户、货主转,一切围绕经济效益干”的经营理念,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激发市场活力,挖掘运输潜力;②完善货运装卸的设施、设备,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强化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实现货运服务的公开、公平、便捷和高效,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③要建立大客户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大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大客户档案,统一管理大客户信息,随时掌握大客户企业生产、销售动态和货物流向,制订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策略,优先和重点保障大客户的运输需求;④要引入金融、保险、民航客服模式,重视客服管理,利用运输站段的物流部和市场部设立客服代表,免费为大客户提供货运咨询,协助办理铁路运输有关手续,帮助客户解决运输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3.2 规范运输收费
运输价格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是拓展运输市场、增加市场份额的金钥匙,也是货主选择运输方式的重要依据。规范运输收费,实施灵活的运价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努力简化费目,坚持实施“一口价”报价和计费的方式,不断完善价格管理,修改和调整现行的《价规》,既要巩固大宗货物,拓宽中长距离货运市场,又要兼顾好短运距货运市场和高附加值货运市场的运输需要;②实施更为灵活的运价政策,简化运价批复程序,加强运输成本的分析、比较,逐步形成一套符合价值规律、富有弹性、能快速反应市场变化的运价机制;③建议对各局实行管内运输,在线路较为空闲,铁路运力相对富余的情况下,进一步下放运价浮动权;④根据运输市场的行情,实行淡旺季定价和合同定价方式;⑤对回空方向有运输需求的货物,给予更大折扣的运价优惠。
3.3 优化运力配置
为了满足货运产品和组织方式创新的需要,为其运输提供必要的运力保障,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要继续加快铁路建设,解决运输瓶颈地段,提高路网的综合运输能力;②要科学地组织运输,合理地调度安排,根据货运市场的需求优化运力配置;③树立“大运输一盘棋”的思想,整合和优化现有的运输资源,使机车工电辆等有关部门有机衔接、紧密配合,保证运输效率最大化。
3.4 建立市场营销激励机制
加大货运营销力度,抓紧制订出台货运营销考核办法,开展全员营销,实行奖优罚劣,将营销压力和开拓市场的动力传递给每一个营销人员,把市场竞争压力施加给每一名铁路职工,通过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促进铁路货运增运增收。
4 结束语
设计、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货运产品和运输组织方案,采取灵活的运价策略,强化服务意识,加快技术更新的步伐,运用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的发展思路,有效提高运输的时效性和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运输市场中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初良勇.现代物流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徐杰.供应链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成林.物流设施与设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4]陆华.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