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技道观”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路径研究

2021-06-01马红梅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道观庄子理论

马红梅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310000)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进入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型的2.0阶段。就教学而言,如果说前一阶段主要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深入应用,那么后一阶段则是重点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基础上的教学体系变革、创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从更高层次的观念、机制、文化等方面创新教学。因此本文从“道”(哲学)的层面即庄子的“技道观”,展开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一)庄子“技道观”研究

庄子的“技道观”主要体现在庄子的系列寓言故事中,如“庖丁解牛”“运斤成风”“津人操舟若神”“轮扁斫轮”“佝偻承蜩”“吕梁丈夫蹈水”“梓庆削木为鐻”“列御寇为昏伯无人射”“大马之捶钩者”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庖丁解牛”。庄子的“技道观”阐明了“技”与“道”的辩证关系,即“道不离技、技在道中、技进乎道”。

“道不离技”是指“道”的境界实现离不开“技”的熟练驾驭,“技”成就“道”之载体,无“技”则“道”无所负载。“技在道中”是对“技”进一步的要求,即技术训练须顺道而为,如舟行水上。若是背道而驰,“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技进乎道”是指通过“技”的桥梁作用,将“技”的主体、客体、工具各要素合为一体,实现和谐圆融景象,即“道”的境界。

庄子的“道”不仅指世间万物的最高法则,也是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理想境界。一般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宇宙本体。第二层次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总规律。“天道”和“人道”是第三层次中的两大类别,一是社会人生的根本准则;二是自然之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道”的第四个层次,是个别事物的个别规律。庄子的“技道观”在教学中的“道”是指育人之道,是熟谙技术之特性和人之本性,遵循“道法自然”的教育规律来培养人、造就人之道。

(二)庄子“技道观”下的教学研究

庄子的“技道观”的教学更多由国内学者展开研究。在教学理论方面,马周周对庄子思想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较为全面,他2008年在其专著《庄子教育学》中,对庄子的教育观及教育目的、方法、内容、效果等进行了系统介绍,认为庄子思想中体现的教育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自然主义教育、创造性教育、和谐教育等综合体。对庄子的“技道观”,他从哲学系统的角度阐述了技、艺、道的“源”和“流”并构建教育技术的技术观、美学观和哲学观。范玉刚(1996)指出庄子描述的技艺活动,其意不唯在技,而是向“道”提升。桑新民(1999)提出,教育技术学最深层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这决定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技术观和教育观。邓杰(2003)从艺术化理念出发,对教育教学环境的创设、传播制品的开发与应用、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重新认识和设计。陈列尊等(2009)运用庄子“技道观”,提出了需重视师生心灵的成长与境界的转换、重视教育技能与教育智慧的提升、“技艺美”的和谐统一等。童恒萍(2009)认为庄子和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克服技术异化的途径是应以人文主义之柔,克技术异化之刚,人文文化和技术文化应齐头并进。

教学的应用方面,有学者将庄子的“技道观”引入语文(林勤,2013)、数学(李贺,2016)、音乐(刘国禾,2012)、电影(冯心韵,2015)等教学,使教学体现自然之美,更体现自然之道,打造学生的幸福感,实现幸福教学。有的引入陶瓷(袁炯,2018)、绘画(孙琳,2007)、书法(杨勇,2013)、武术(曾小月,2009)等教学,构建该项技艺的技术观、美学观和哲学观,从而使习者修其身,养其性。洪额(2013)将庄子的“技道观”引入课堂,以构建“天人合一”的和谐教学观。任爱珍等(2017)在课程的开发中以个人生命价值意义的“道技观”为理念,讲述开发的本质是道之所统、课程开发内容的无用之用、开发目标的知行合一。

庄子“技道观”下的教学研究,特别是教学理论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庄子“技道观”下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理论和具体学科的应用研究上,对教学体系(教学资源、内容、管理、评价等)研究较少,故本文研究侧重于信息技术与教学体系的融合。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因国情不同,产生的效果不一,所以我们以国内学者研究为主。何克抗(2018)提出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学习共同体”、创设智慧学习环境是有效实施深度学习的条件与途径。张治等(2018)以政府、校长、教师等角色主体的视角,从理念到实践,从管理到治理,从教学到评价,从机制到文化等多维角度系统地提出了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应然和路径必然。王忠政(2016)从信息化教学的组织机构、管理规范两个方面构建信息化教学的体制,再从信息化教学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评价与考核机制等三个方面构建信息化教学的机制。余艳等(2015)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方法及其工具研制方法,并从课堂观察和课堂测验两个角度,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框架。朱泓(2014)在慎重审度MOOC潜在影响的基础上,探索学生的选拔机制、课程模式与教师角色、教学管理服务模式及学习的信息化变革。陈菀菁等(2013)从教学云平台建设、云资源的建设、云资源的共享、云资源应用与服务以及体制机制的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探索,构建高校教学云资源服务体系。李逢庆(2013)提出了在线教育关于学习质量监控和认证、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等初步构想与建议。张一春(2011)认为高校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重视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创新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加强软硬件环境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以适应教育改革。

纵观已有研究发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教学模式、云资源、课堂评价等方面,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但相关融合研究主要体现在“技”的层面,很少有人关注“道”。所谓“有道无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因此本课题将运用庄子“技道观”,将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从“技”的层面,上升至“道”的层面,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注入“灵魂”。

二、庄子“技道观”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路径

我们的研究借助云平台展开,目前国内常用的云平台有网易云课堂、雨课堂、蓝墨的MOSO Cloud云平台、超星的学习通等,我们以MOSO Cloud云平台为基础展开研究。因为根据2019年9月数据显示,目前有5031所高等院校在使用该云平台,其中高职高专覆盖率达97.4%,本科及成人院校覆盖率达86%。

(一)“道不离技”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道不离技”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理论(“道”)离不开叙事研究法(“技”)。《庄子》是一本故事集,除极个别篇章外,大部分都是教育叙事故事。我们从中选取了“技道观”的教育故事,用叙事研究方法对故事进行分析,揭示故事背后的教学理论,主要有经验之塔教学理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揭示故事背后的这些教学理论为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比如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是指: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连接,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修正”过程,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而庄子“技道观”的故事(如御车术、承蜩术、游泳术、射箭术、锤钩术等)是行为主义思想指导的产物。以“庖丁解牛”的故事为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揭示了刺激与反应的连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揭示了渐进的“尝试与错误修正”过程。“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游刃有余的关键是强化,从中可以看出庄子的“庖丁解牛”故事揭示了行为主义理论。同理,《庄子》“技道观”的其他故事也都一一揭示了经验之塔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因此“道不离技”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运用“叙事研究法”的“技”揭示了“融合的理论”的“道”。

(二)“技在道中”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技在道中”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内容需以融合理论为支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根据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运用OTO思维构建基于云平台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五步优化教学、微格、TTTF(从教师到引导师)等教学融合模型,并对教学模型产生的原因、运用原理、适用条件、有效性等进行研究,从而实现“云平台”与教学模型的融合创新。

2.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运用群智(群体+互动+多元=群智)力量创新教学资源。将“云课程包”融入教学资源,研究促进群智发展的原因、群智对教学的意义等;研究如何运用群智力量开发“云教材”;研究如何运用群智力量建设“云课程包”,实现“云课程包”与教学资源的融合创新。

3.“云教学”是指基于云计算技术开展的教学活动,该活动结果将活动过程的行为大数据全面呈现并基于该大数据实施客观的科学管理。本研究根据TA-CAP沟通分析理论和经验之塔教学理论,借助“云教学”,分情境同感、沟通解密、沟通改善、策略运用四个阶段,建立心灵陪伴机制,实现了“云教学”与教学管理的融合创新。

4.“云课程圈”构建以课程为主的人人连接,可将全国同一门课程的师生聚集在一起,通过知识图谱的形式,将阅读、打赏、引用过的资源呈现,以课程为主题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我们运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研究“云课程圈”融合教学内容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同一课程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的内容整合,另一个是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的内容整合,从而实现“云课程圈”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创新。

5.根据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对平台中的教学大数据进行以下操作:①过程数据挖掘分析。利用大数据绘制的教学数据年报、周报,学生学习过程的数字画像、平均值对比、学情分析等进行即时数据挖掘分析,实现双反馈,发现潜在问题,进行早期预警、干预,发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②学习结果型数据评价。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通过分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反映学生答题背后的认知水平和规律。③对评价结果提出应对策略,实现大数据与教学评价的融合创新。

(三)“技进乎道”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技进乎道”是指通过“融合内容”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实现路径为:以科学的教学模型做指引,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通过“云教材”“云课程包”等云资源促进学生的群智发展;通过“云教学”满足学生的心灵陪伴的需求;构建“云课程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大数据评价,提高学生多元化的自我认识。

基于庄子“技道观”,在“道不离技”中,运用“叙事研究法”的“技”,形成“融合的理论”的“道”;“技在道中”,以“融合理论”的“道”构建“融合内容”的“技”;在“技进乎道”中,通过“融合内容”的“技”,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道”。

三、庄子“技道观”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模式

根据以上基于庄子“技道观”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路径,构建了“三层五维”的融合模式(见图1)。“三层”: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按“道不离技”“技在道中”“技进乎道”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技”和“道”。“五维”:按叙事研究方法,从庄子的“技道观”的故事揭示五种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经验之塔教学理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并根据这五种理论构建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型、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以此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的群智发展、满足学生的心灵陪伴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多元化的自我认知)。

图1 庄子“技道观”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模式

四、研究意义

(一)学术价值

本研究致力于阐述庄子“技道观”的内涵及相关的教学理论,从“技道观”展开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路径研究,构建了“三层五维”的融合模式。研究了融合中“技道观”的运用、影响因素、内在机理以及有效性,拓宽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理论研究,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从“术”到“道”的层面找到了着力点,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

(二)应用价值

该项目运用真实使用的云平台,在庄子“技道观”下,研究通过“技”(构建教学模型、“云教材”和“云课程包”的开发、“云教学”的管理、“云课程圈”构建、大数据评价等)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道”(促进学生个性化和群智发展、满足学生的心灵陪伴需求、提高综合素养、促进多元化的自我认知等),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道观庄子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道教宫观建筑的衍变脉络
性别权力视角下的越剧《道观情缘》研究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