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05-31桑小萍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桑小萍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因其特有的抽象性、严谨性与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和爱玩好动的身体特性相矛盾,传统数学教学中的以课本知识为纲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导、通过课后练习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聊,学生甚至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面对这样的教学难题,教师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显得至关重要,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正是值得小学数学教师尝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合作教学模式

引 言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指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步骤具体可以分为: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性将他们分别分在不同的小组中(教师在分组时应当合理搭配学习成绩优异者和学习成绩困难者);其次,教师应分别选出每个小组的组长,根据具体的课堂内容下达课堂上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然后,教师应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讨论、辩论、交流,并且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最后,教师应及时对每个小组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与点评.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应用的内容

(一)小组分配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的主体是学习小组,因此,学习小组作为合作的基本单位,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在分组时应合理搭配学习成绩优异者和学习成绩困难者,如如果是以四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就应该是一名学优生、一名学困生和两名平均水平的学生,这样才能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以优带差、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第二,教师应明白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是一个不断浮动变化的过程,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变化,并且根据学生在每一阶段学习状态的动态变化分配小组成员,形成小组成员的动态化变化流动机制,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每一阶段数学测验的成绩和数学作业的完成情况给予他们“优秀、良好、较差”的不同评价,根据每名学生在每一阶段的评价结果分配小组成员.

(二)小组长的设置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小组成员的互动中,教师应设置小组长,让其负责整个小组学习进程的具体规划,为小组内每个成员下达具体的学习任务,组织小组内交流的有序开展,起到上传下达、监督引导的作用.教师应让小组长具有一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使其意识到自己在小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选举小组长时可以选择轮换制,分别由每个小组中数学测验成绩最高或课堂表现最好的学生担任,这样不仅能带动整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氛围,而且能促进小组内成员的良性进步,让小组成员在有序竞争中共同学习和进步.

(三)分配小组任务

根据具体的课堂学习内容分配学习任务是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首先,教师在课前就应考虑到每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思考哪些教学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最后,教师应挑选出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并且结合整节数学课的教学节奏为学生分配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次数.教师在分配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时既要充分地让学生思考与讨论,又要不浪费学生在课上学习的时间.同时,教师应注意为学习小组分配适当和有趣的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这一内容时,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想到将数进行拆分重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留下一个小问题:“如果每名学生的手中都有14本数学练习本,那么他们一共有多少本数学练习本呢?”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再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总结.这些从实际生活出发、能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解决的简单有趣的小组学习讨论问题既是在学生自身能力范围内且能引起他们对课堂兴趣的,又是与课堂重点知识密切相关的.

(四)小组内容交流与汇报

当学生在小组内对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辩论后,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应提出自己组成员的交流结果,以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学生共同学习和进步的目标.

教师在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之后,应先鼓励小组代表主动说出他们思考得出的想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应用带有引导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路,如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直接解决12×14这一问题,那么我们除了把它转化为加法外,还有其他更加简单的转化方法吗?这时,教师应顺势引入数形结合思想,在黑板上画出“十二行十四列”的点阵图,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列出的数学计算公式转化为用圆点表示的图形呢?”“我们能否在这样的图形中用学过的计算方法计算呢?”这两个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打开了思路,想到了可以借助“图”对“数”进行拆分.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其中,有的学习小组代表提出可以先划分为四个部分,即分别用2×4=8,10×4=40,2×10=20,10×10=100进行计算,再把四个计算结果进行相加.有的学习小组代表提出可以先直接划分为两个部分,即一部分是14×2=28,另一部分是10×14=140,再将两部分的计算结果进行相加.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之后,还需要再次用问题引导他们从各种计算公式中提取出拆分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我们会想到将12×14这个式子进行拆分呢?”“这个大的点阵图对我们的思考又有什么帮助呢?”这两个问题,继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五)教师总结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是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课堂内容服务的,因此,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思想活跃、主动思考的课堂氛围之后,应更进一步地加深学习难度,顺势引入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这样不仅能减少学生对将要学习数学知识的畏难情绪,而且能让学生通过经历小组讨论的过程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为学习课堂教学难点做准备.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增加数学思维的迁移运用,让学习小组通过相互讨论尝试做到举一反三.

例如,通过对“两位数乘法”的学习和当学生熟练掌握“拆分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之后,教师应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解决“二分之一小数和偶数两位数乘法”的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我们能通过拆分和图形的分解解决12×14,那么我们是不是同样可以尝试解决12×3.5呢?”这一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与讨论.

(六)科学评价机制

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树立自信心,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科学的评价制度追求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学生自评、组员互评、教师评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例如,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课堂内容评价表,在每节课结束之前让学生填写并收集,以形成及时的反馈机制.

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应用的目的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于让学生知道面前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而在于让学生通过这道题掌握其背后的数学解题规律和方法,从而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领悟一系列题目共通的解题规律.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让学生自主思考、自我消化,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将被迫式的苦学转变为主动式的乐学,这正是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能达到的最直观的学习效果.同时,长期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竞争能力和竞争心态,让学生在适度压力的压迫下共同学习和进步.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消化、理解拆分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教师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互相讲解自己得出拆分12×14这一算式的思考过程和点阵图在思考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小组内的部分学生会说:“想到拆分是因为我不会计算12×14,但是我会计算3×4×14.”小组内的其他学生补充:“想到拆分是因为我发现可以把大的点阵图划分为几个小的部分,这样计算更加方便.”其他小组内的学生会说:“在其他学生对点阵图进行划分之后,我发现可以对点阵图进行不同的拆分.”其他小组内的其他学生补充:“我发现借助点阵图对算式进行拆分更加得直观、方便.”在小組内学生互相讲解自己的思维转化过程之后,教师应对相应的数学思维方法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出一条完整的思路链.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发现可以将不会的问题转化为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且借助图形表示抽象的算式能更加便于思考.在学习小组共同交流与进步之后,学生已经基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的思考中、互相思路的讲解中对数学思维方法完全理解和熟化.同时,教师可以开展小组成员整体学习成绩统计评比活动,以每个小组为单位进行表彰,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小组成员共同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应用的实践

由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具体实践,教师作为引导者、把控者应当承担为学习小组规划学习内容、指明学习方向的责任,可以适当地通过导入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也可以恰当地运用模型让学生便于理解,还可以让小组成员共同动手实践以便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学“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每个小组内的学生都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在让小组成员自己动手操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你们知道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吗?”他们齐答:“直接用底边长乘高.”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正方形纸片对折并继续提问:“正方形是否被均分为两个三角形?”部分学生回答:“是.”此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我们在得知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要怎样得知这两个被均分出来的三角形面积呢?”部分学生在观察自己手中的纸片后得出答案:“将正方形的面积除以二.”然后,教师可以引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底边长乘高乘二分之一.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轻松地理解和记忆三角形面积公式中“二分之一”的由来.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对复杂的问题产生亲近感.教师在正式讲解之前可以先让小组成员互相观察手掌,再提出问题:“我们的一个手掌的五根手指之间一共有几个间隔呢?”学生在观察后得知:“四个.”教师接着追问:“那么每两根手指之间呢?每三根手指之间呢?每四根手指之间呢?它们有什么共通的规律吗?”部分学生在思考后回答:“间隔数总比手指数少一.”这样一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自己的手掌构建简单的模型,能轻松地得出“间隔数总比间隔物体的数量少一”的结论,从而具体地感知到间隔在数学中的意义.

结 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且实现对学生全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与合作意识.笔者认为教师应当跳出固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尝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补充.

【参考文献】

[1]刘韩萱.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积累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5(12):65.

[2]李荣.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提高负荷量度的实施策略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1):82.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