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值得研究与探索的时代命题
2021-05-31杨九俊
杨九俊
【关键词】小初衔接;区域实践;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7-0024-02
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育人既是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也是主方向,承载全面育人使命的义务教育更需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依据当前的教育阶段划分,小学和初中同为义务教育阶段,但在具体实践中,两个学段又可能呈现出相对独立办学、彼此封闭的状态。在管理体制上,两者也多是各自为政,鲜有交流。多种因素导致的学段隔阂是造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提升费时费力、步履艰难,以及全面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丁杰院长领衔开展的“贯通·融合·协同:小初衔接的区域实践”,正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动破解制约教育事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生动体现。作为一个见证者,纵观整个研究与实践过程,笔者有以下几点深刻感受。
一、契合现实需求的研究才是最具价值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史无前例,对“上好学”的需求空前高涨。人的学习成长有多个重要阶段,其中小学升初中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但是当前小学、初中两个学段间,无论是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程度上,还是在学习节奏、学习动机、学习心理上都存在不小的差异,甚至在某些认识和做法上还存在一定的矛盾或脱节。因此,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出现了种种不适应的情况,家长也相应产生紧张、焦虑等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始终是一个教育热点问题,并逐渐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另外,对苏州城区来说,还存在一个特殊情况,小学属于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中学则是市属直管,管理体制的层级不同使双方的沟通与衔接更加不便。
值得欣慰的是,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协同攻关,以问题为导向,从专业的视角,用创新行动破解现实难题,积极开展基于小初衔接的区域实践研究。市区两级教科研专业部门的深度合作,探索“市区通联”的体制创新、“教科研融合”的方法创新、老百姓“教育获得感”提升的效能创新,这对于推动整个区域教学与育人质量提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是教育部门呼应人民需求,推动教育优质均衡發展的应有担当。
二、开展系统推进的实践才会收获理想成效
从项目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来看,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思考是系统的、推进是扎实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没有局限于学科教学,更没有狭隘于语、数、英等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是从心理调适、知识过渡和方法指导等方面进行系统架构,构建了“贯通、融合、协同”的机制,逐步实现培养目标纵横贯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教科研训全面协同的理想状态,初步形成“上下贯通、有机融合、互相协同”的义务教育小初衔接样态,让所有师生共同经历一个全方位身心转型期,由此可见他们对高质量教育的理解是正确的,是到位的。
“协同”推进,为项目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先是组建了由12所市直属初中、20所区属小学组成的小初一体化衔接教育试点联盟校,积极采取“区域间联动”“校际互动”“学校与家庭齐动”等策略,建立“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构建“学养绿色达标评价体系”,促进小学与初中实现课程一体化、教学一体化、研训一体化、评价一体化。在取得一定成效后,更是将实践范围扩大至所有中小学,实现整个区域全覆盖,最终形成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质量保证的全面协同推进新样态,打造出全新的小初衔接过渡期教育新模式,为实现全面育人创立了一个新机制,为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更是推动区域教育达到优质均衡的理想状态。
三、打开更多视角的研究才能取得更大突破
教育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质量的提高更是各种相关因素共同发力的结果。如果仅仅认为抓住了课程、抓牢了教学、抓好了教师,就能实现小初学习畅通、质量稳步提升的局面,我们很可能陷入一厢情愿的窘境。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这一点上显然有着非常清醒而专业的认识,他们在项目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把发展学生的习惯、心智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等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小学阶段的学习以诵读和记忆为主,中学阶段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小学教师的管理全面而细致,初中教师的管理则较为粗略、开放;小学生思想比较单纯,没有太多负担,中学生自我意识提升,开始形成精神压力;小学阶段家长对孩子多耐心、多包容,进入中学后家长对孩子会有更高的期望……上述种种改变如果是突然发生,确实比较难以接受。小初衔接项目将这些改变缓慢渗入实施过程中,形成一个可适应的发展阶梯,这是项目能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毫无疑问,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责任感,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真正实现小初学段无缝融合的目标。小初衔接的区域实践只有聚焦这些现实问题,从细节上做实,才能收到显著的成效。
当下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教育更需要创新,唯有创新才能赢得未来,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担当,更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和责任。苏州市的教育同行们立足百姓需求,直面教育难题,用实实在在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使苏州城区的基础教育凝成一个完美融合的整体,必将为苏州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带来质的飞跃。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