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与转运对存活率的影响

2021-05-31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476600何溪滢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左心血氧存活率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476600)何溪滢

急性左心衰竭是常见的一种临床急危重症,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多见于严重冠脉阻塞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咳红色泡沫样痰等症状,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心源性休克,甚至致死[1][2]。早期快速的急救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有积极意义。院前急救的基本策略是将患者快速安全转运到医院治疗,院前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避免其在院前死亡[3]。而当前在院前急救程序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边转运边急救,一种是先急救后转运。为探索这两种程度的急救效果,特展开对照分析,报道如下。

续附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2月~2019年12月收诊的18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标准。②一发病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者。③年龄40~79岁,性别不限。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②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其他脏器功能衰竭、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③合并精神疾病、交流障碍者。④病情严重需立即给予有创机械通气者。将筛选的180例患者根据院前急救方式的不同分组:对照组90例,男49例,女41例,年龄45~78岁,平均(66.9±5.4)岁;心功能分级:Ⅲ级30例,Ⅳ级60例;基础疾病:冠心病5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3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观察组90例,男46例,女44例,年龄47~76岁,平均(66.5±5.5)岁;心功能分级:Ⅲ级28例,Ⅳ级62例;基础疾病:冠心病5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4例,扩张型心肌病1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边转运边急救模式,即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将患者转运安排到救护车上,一边在车上急救一边迅速转运。观察组患者采用先急救后转运模式,即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先进行院前急救,待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生命体征无恶化趋势后再安排患者转运到救护车送至医院急救。两组的院前急救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几点:①体位干预。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头高脚低体位,双腿自然下垂,以促进全身血液的回流,增加心排血量。②呼吸道干预。给予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维持呼吸功能,预防呼吸衰竭的发生。③生命支持干预。给患者使用心电监护仪等,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指标,并建立多条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合理给药,主要包括:给患者使用镇静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平喘解痉剂等药物,并在用药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适当调整滴速,维持血压稳定。④安全转运。在转运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并根据救护车上的医疗条件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转运过程中通过电话与院内联系,要求院内的相关科室部门做好准备工作,在到医院时立即通过绿色通道开展各项检查和抢救工作。若在转运途中出现心脏骤停事件,应立即停车就地抢救,给予胸外按压等心肺复苏术;出现呼吸衰竭时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给予呼吸支持。

1.3 观察指标 ①生命体征:到现场时、上车急救时、到医院时三个时间点分别测量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和舒张压。②病情恶化事件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转运途中出现的病情恶化事件,主要包括心脏骤停、呼吸衰竭。③存活率:记录两组患者的存活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3.0软件检验数据,计数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生命体征比较 两组患者在到现场时的各生命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在上车急救时、到医院时的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的生命体征指标

2.2 两组的病情恶化事件发生率与存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的病情恶化事件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的15.56%,P<0.05;且观察组的存活率92.22%高于对照组的存活率80.0%,P<0.05。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种急危重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其常见的诱因是心血管系统疾病、肺炎、呼吸困难、高血压等,主要病理变化为:左心排血不足和左心排血受阻引起肺静脉、肺毛细血管的压力骤然升高,肺毛细血管内的液体大量渗出到肺间质和肺泡,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心输出量减少,导致低氧血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无力、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发绀等,严重时出现心源性休克等凶险情况,需及时抢救、挽救患者生命。

在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中,发病后能否及时有效的救治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过往临床上认为快速将患者转运到医院内救治是急救的首要任务。但随着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院前急救中的有效治疗手段已成为提高急性左心衰竭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院前急救是指从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到转运到医院之前实施的就地监护、抢救等措施的过程,主要包括现场急救和转运途中急救两个方面。而当前的院前急救与转运主要有两种模式:边转运边急救与先急救后转运。本次研究特对这两种院前急救与转运模式的效果展开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先急救后转运)患者上车急救时、到医院时的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边转运边急救),且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途中的病情恶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我们先急救后转运模式更有助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提高抢救效果。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急性左心衰竭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发病后1h内,而发病6h以上则是死亡时间,及时的急救更为重要。而观察组患者在医护人员一到达现场后立即开展抢救工作,快速解除威胁患者生命的症状,如快速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头高脚低体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避免病情的恶化;建立静脉通路就血管扩张剂、强心剂、利尿剂等药物,快速改善各组织脏器的灌注,缓解器官缺氧缺血症状,避免病情恶化[4][5]。给予生命支持,维持生命体征的平稳,然后平稳安全地将患者转运到医院急救。而对照组采取的边转运边急救模式则主要有如下弊端,影响了院前急救效果:①患者情绪激动导致耗氧量进一步增加,病情恶化。②到现场后立即将患者搬运到救护车上,搬运时往往采取平卧位,会进一步导致回心血量增加,加重心脏负荷,使心功能恶化。

综上所述,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运中采取先在现场急救,稳定病情后再转运到医院内抢救的模式有助于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避免转运途中的病情恶化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左心血氧存活率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急诊抢救的护理干预措施
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存活率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左心衰竭如何用药治疗
Path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splenic vasculature in non-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 Its releva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portal hypertension
损耗率高达30%,保命就是保收益!这条70万吨的鱼要如何破存活率困局?
水产小白养蛙2年,10亩塘预计年产3.5万斤,亩纯利15000元!存活率90%,他是怎样做到的?
海南石斑鱼明年或减产40%!鱼苗存活率低,成鱼卖不起价,石斑鱼怎么了?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胸外科中的应用
基于无线技术的医用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