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代偿期肝硬化院内感染患者病原菌学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21-05-31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473000冉中朋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代偿感染率预防性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473000)冉中朋

肝硬化为临床常见慢性肝病,是一种/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所致弥漫性肝损伤,严重影响肝功能[1]。据相关文献指出,每年肝硬化患者病死率均较高,已变为肝脏病变中病死率病因首位[2]。失代偿期肝硬化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门静脉高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同时增加治疗难度[3]。故失代偿期肝硬化者院内感染防控已变为临床治疗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学者研究热点。本研究选取我院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18例,统计院内感染率,前瞻性分析病原菌特点与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10月间接收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18例,男性159例,女性159例,年龄51~84岁,平均(65.94±7.45)岁。所有患者结合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纳入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知情本研究,且签署书面同意协议书者。

1.2 方法

1.2.1 细菌培养 收集全部研究对象咽拭子、痰液、血液等标本经BACTAC 9240全自动细菌培养箱培养菌株,经Walk Away 96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采用API系统、VIETEC 60自动分析仪培养与鉴定真菌。

1.2.2 资料收集 收集全部患者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白细胞计数、白蛋白、child分级、侵入性操作状况、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状况、使用抗病毒药状况、伴糖尿病状况等基本资料进行统一收集、整理。

1.3 观察指标 统计院内感染率,并分析病原学特点,同时实施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318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31例,感染率为9.75%(31/318)。

2.2 病原学特点 收集全部标本中共分离菌株64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9株,占比60.94%(39/64),革兰氏阳性菌16株,占比25.00%(16/64),真菌9株,占比14.06%(9/64)。

2.3 单因素分析 年龄≥60岁、住院天数≥4周、白细胞计数<4×109/L、白蛋白<30g/L、child分级C级、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使用抗病毒药均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影响因素(P<0.05),见附表1。

附表1 单因素分析[n(%)]

2.4 多因素分析 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住院天数≥4周、child分级C级、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为失代偿期肝硬化者发生院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附表2。

附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

3 讨论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乏力、体质量下降、双下肢水肿以及厌食等,可引起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提高病原体侵入风险[4]。相关研究指出,失代偿期肝硬化者院内感染后,加剧破坏肝细胞,进一步减弱肝功能与免疫功能,与此同时,病原体于血液中迅速增殖,后累及多个脏器系统,产生全身炎性反应,最终致使多脏器功能出现衰竭,且病原体感染可分泌毒性代谢物,需肝脏代谢灭活,但肝功能已无法承担代谢功能,继而毒性物质可沉积全身脏器,加剧其引起损害[5][6]。故防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选取318例患者中,院内感染率为9.75%,相对较低,但仍有少数患者感染,可能和医院早期形成较为完备的防控体系有关。本研究对选例患者病原菌特点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菌株64株,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60.94%),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25.00%),最后为真菌(14.06%),说明院内感染病原菌存在多样性,而不同病原菌耐药性不同,故临床治疗时需在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指导下选用合理抗生素治疗。

此外,本研究对比感染、未感染患者一般资料,结果显示,年龄≥60岁、住院天数≥4周、白细胞计数<4×109/L、白蛋白<30g/L、child分级C级、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使用抗病毒药均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然后对以上影响因素予以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指出,年龄≥60岁、住院天数≥4周、child分级C级、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为院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5),说明临床防控措施可主要针对年龄≥60岁、住院天数≥4周、child分级C级、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开展,可有效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免疫力随之降低,同时机体抵抗力与灭杀病原菌能力降低,提高院内感染率;住院时间延长,侧面反映病情较重、免疫系统能力差,极易导致院内感染,且住院时间延长,增加病原菌入侵机会,进一步提高院内感染几率;任一侵入性操作均可损害黏膜免疫屏障,若未严格依据无菌操作进行,加剧病原体入侵几率,提高院内感染几率;过早、过量及不规律应用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发内源性感染,同时增强病原菌耐药性,引起双重感染,提高院内病原菌易感性;child分级C级则说明肝功能损害严重,已伴有门脉高压、凝血因子合成异常、严重出血倾向、血小板低、腹水等多个脏器损伤表现,此时已无法发挥抵抗病原体功能,导致院内感染几率直线升高[7]。

综上所述,年龄≥60岁、住院天数≥4周、child分级C级、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属于失代偿期肝硬化者院内感染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院内感染,且病原菌具有多样性,应选取合理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代偿感染率预防性
肝硬化失代偿与“再代偿”
抗病毒治疗促进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研究进展
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得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现代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
48 35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
健康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状况研究
阜阳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