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入”法在习题讲评课中的运用
2021-05-31陈刚
陈刚
(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贵州 遵义 564100)
课改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高效的教学模式成为必然。笔者通过在教学中的摸索,提出了“问题导入”法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把“问题导入”法用于习题讲评中非常适合。现以一道习题的讲评为例,把“问题导入”法呈现给同仁。
题目:分别取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各100mL,再通入一定量的CO2,随后分别各取20mL 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入0.2 mol·L-1的盐酸,在标准状况下产生CO2 的体积(y 轴)与加入盐酸的体积(x 轴)的关系如下图(分A、B 两种情况):
(1)在A 情况下,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其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2)在B 情况下,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其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3)原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分析:“问题导入”法的思维导图:
问题设置:
问题一:CO2 通入NaOH 溶液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可能的情况有哪些?能不能在数轴上定量表示出来?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或组间讨论,展示成果。
溶质有4 种可能:1:NaOH 与Na2CO3;
2:Na2CO3;
3:Na2CO3与NaHCO3;
4:NaHCO3。
在数轴上定量表示为:
考点思维导图:
问题二:向所得溶液中逐渐滴入0.2 mol·L-1 的盐酸,能否依次写出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或组间讨论,展示成果。
3.NaOH +HCl=NaCl +H2O
4.Na2CO3+HCl=NaCl +NaHCO3
5.NaHCO3+HCl=NaCl +H2O +CO2↑
问题三:从上述三个化学方程式,能否判断A、B 两种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又如何确定溶质物质的量的关系?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或组间讨论,展示成果。
A 情况下的溶质是NaOH 与Na2CO3,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 情况下的溶质是Na2CO3与NaHCO3,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1。
从上述三个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
A 情况下,消耗盐酸体积150mL,上述三个反应均发生,且各消耗50mL 盐酸,即NaOH 与Na2CO3物质的量相等。
B 情况下,消耗盐酸体积150mL,只发生了后两个反应,即Na2CO3与NaHCO3物质的量相等。
问题四:原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又如何计算?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由原子守恒计算。
考点思维点拨:加入150mL盐酸时,反应完成,溶质为NaCl,Na 原子来源于NaOH,Cl 原子来源于HCl,即n(NaOH)=5n(HCl)=5×0.15L×0.2 mol·L-1=0.15mol,所以c(NaOH)=0.15mol÷0.1L=1.5 mo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