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长时程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2021-05-31何之学
盛 花,何之学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麻醉科(江苏 江阴 214400)
麻醉控制时间(ACT)和周转时间是调节手术室(OR)效率的两个最重要因素[1],延长拔管既是影响手术室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可能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是目前外科医生和麻醉护理单元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选择合适的麻醉剂或技术对于麻醉人员减少拔管和麻醉后恢复的时间至关重要。除了合理使用麻醉药物外,许多因素还有助于麻醉后恢复和拔管更快。有研究表明[2-3],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监测可降低麻醉剂的使用和恢复时间。本研究探讨BIS监测指导下麻醉在长时程腹部手术患者中是否可以减少拔管时间,提高麻醉后恢复的质量和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普外科2018年1月-2020年12月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者92例,年龄40~73岁,其中男性57例,女性35例,纳入标准:ASAⅡ~Ⅲ级,手术时间均在3~5h,体质量指数(BMI)≤30kg/m2,术前心、肝、肺、肾功能无明显异常者;排除气管插管困难者以及术中发生严重失血需要输血患者,排除合并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或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者;排除严重过敏史、气管插管全麻禁忌及术后计划转入ICU者。92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手术种类和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患者进入手术间后室温控制在26 ℃,均以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3~0.5μg/kg,异丙酚1.5~2mg/kg和罗库溴铵0.6mg/kg进行麻醉诱导。行气管导管插管后用DatexOhmeda呼吸机(Aestiva/5CompactPlus,Datex-Ohmeda,德国弗莱堡)为患者通气,吸氧分数为0.6,吸气峰值为≤30cmH2O,调节速率以维持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45mmHg。使用七氟醚吸入,连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并间断推注罗库溴铵和舒芬太尼维持麻醉。实验组术中根据BIS值调控麻醉深度,确保麻醉全程BIS值40~60;对照组术中麻醉者根据自身经验和手术需要调控麻醉深度。
两组均以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连续输注0.1~0.2μg/(kg·min)。手术结束时,停止七氟醚和瑞芬太尼,并以6L/min的新鲜气流向肺通气。一旦自发呼吸恢复,通过给予新斯的明(0.04mg/kg)和阿托品(0.02mg/kg),逆转神经肌肉阻滞。在患者恢复意识后,通过自发且平稳的呼吸,将气管导管移开,并将患者转移到PACU进行进一步护理。
1.3观察指标拔管时间:手术至拔管完成;睁眼时间:完成手术患者睁眼的时间;响应时间:手术完成至患者可以对命令作出反应以挤压手指的时间;麻醉时间:开始麻醉至拔管;麻醉诱导时间。
2 结果
2.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BMI、手术部位以及麻醉药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比较(n=46)
2.2两组围术期时间测量比较实验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控制时间、拔管、睁眼以及响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时间测量比较
2.3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性别,BMI和组别是影响拔管时间的因素。结果显示,年龄较小,女性,BMI较低和非DES麻醉方案的患者拔管时间更长,见表3。
3 讨论
周转时间和ACT是麻醉师和外科医生特别感兴趣的,并且在手术过程中受麻醉剂和麻醉护理的影响最大。麻醉深度监测可减少围术期麻醉药物的用量,减少麻醉药物的残留,有助于患者及早苏醒,减少围术期麻醉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能显著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
表3 与拔管时间相关的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BIS监护是以脑电分析为基础的麻醉深度监测,通过对原始脑电图的分析,能较为精确的显示患者的麻醉深度和镇静深度,有利于指导手术麻醉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过量使用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麻醉质量和镇静质量。最近荟萃分析[4]表明,使用BIS进行监测可减少拔管时间、定向时间。本组结果显示,以BIS监测指导下麻醉深度调节的实验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控制时间、拔管、睁眼以及响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BIS的监控可降低麻醉剂的使用和恢复时间。多变量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患者年龄较小,女性,BMI降低和非麻醉DES方案导致延长拔管时间,这与LAIAC等[1,10]的研究矛盾,CHANSM等[10]报告指出,年龄较大,男性,BMI较高和麻醉时间较长会导致开放式上腹部大手术的出现较慢,同时证明手术时间大于210min且年龄较大,会延长结直肠癌开放性拔管的时间。差异可能是由于患者群体年龄偏大有关。在本研究中,8例体质量过轻的患者(BMI<18.5kg/m2,平均17.33kg/m2)为20min,而7例超重患者(BMI>25kg/m2,平均26.88kg/m2)为8min,因此,多元线性回归显示BMI与拔管时间之间呈负相关。尽管众所周知,肥胖会增加长时间拔管的风险,但很少有研究调查体质量过轻与手术室早日康复之间的关系,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在长时间的腹部手术患者中应用BIS监测能缩短麻醉诱导时间、麻醉控制时间、拔管、睁眼以及响应时间,有助于更快的周转时间和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