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腺样体肥大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
2021-05-31王倩倩
王倩倩
河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喉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OtitisMedia,SOM)是中耳非化脓性炎症,主要病理特征为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儿童多见,直接影响患儿语言发育及心理健康[1-2]。现阶段,儿童SOM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腺样体肥大是公认主要病因之一[3]。针对儿童SOM,保守治疗无效时需采取外科治疗手段[4]。本研究选取腺样体肥大所致SOM患儿82例,分析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河南省儿童医院2018年2月-2020年1月腺样体肥大所致SOM患儿82例,均经鼓气电耳镜检查与声导抗检查确诊为SOM;鼻咽部影像学检查示腺样体肥大,排除:头部或中耳外伤、脑膜脑膨出、鼻咽部肿瘤所致SOM;耳毒性药物史、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史、噪音暴露史、中内耳畸形史等病史;先天性纤毛功能障碍综合征;先天性唇腭裂。82例患儿根据数字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女17例,男24例,年龄2~12岁,平均(6.89±2.25)岁,病程3~19月,平均(9.08±2.85)月,患耳数:单耳24例,双耳17例,腺样体大小:3度22例,4度19例;联合组女16例,男25例,年龄2~12岁,平均(7.10±2.41)岁,病程3~19月,平均(9.37±3.02)月,患耳数:单耳23例,双耳18例,腺样体大小:3度21例,4度2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患耳数量,腺样体大小等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均术前知情并签署知情承诺书,该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方法对照组给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仰卧位,静脉复合全麻,采用70°鼻内镜(德国,Henke-SassWolfGmbH),暴露鼻咽,用电动切割器切除腺样体组织并吸除,尽量将咽鼓管圆枕及咽鼓管咽口周围腺样体组织切除干净,并避免损伤正常组织,创面止血。联合组给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腺样体切除同对照组。耳内镜(德国,Wolf)下做鼓膜前下象限弧状切口(鼓膜切开刀),微型吸引器吸出鼓室黏稠液体,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冲洗鼓室腔。植入“T”型硅胶通气管,外耳道填塞乙醇棉球口预防感染,更换外耳道口棉球1次/d,7d后取出。
1.3观察指标①疗效标准 听力恢复,鼓膜恢复正常,无耳闭,鼓室导抗图A型为治愈;症状减轻,鼓膜稍内陷,纯音听阈提高>10dBHL,鼓室导抗图C型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将治愈、有效计入总有效。②术前、术后7d气导、骨导听阈,采用Medsen-OB992听力计测试500、1 000、2 000、3 000Hz气导、骨导听阈的平均阈值。③行耳内镜检查,统计积液持续存在时间,记录患者自述耳鸣耳闷消失时间。④并发症(中耳感染、鼓膜穿孔、鼓室硬化)。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⑤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无脱落病例,统计复发率。复发率=复发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联合组耳数59耳,治愈50耳(84.75%),有效3耳(5.08%),无效6耳(10.17%),总有效率89.83%(53/59);对照组耳数58耳,治愈33耳(56.90%),有效10耳(17.24%),无效15耳(25.86%),总有效率74.14%(43/58)。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891,P=0.027)。
2.2气导、骨导听阈比较术前两组气导、骨导听阈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d联合组气导、骨导听阈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气导、骨导听阈比较
2.3积液持续存在时间、耳鸣耳闷消失时间联合组积液持续存在时间(7.03±1.92)d,耳鸣耳闷消失时间(9.25±2.83)d;对照组积液持续存在时间(15.71±2.62)d,耳鸣耳闷消失时间(17.94±3.50)d。联合组积液持续存在时间、耳鸣耳闷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t1=17.111,P1<0.001;t2=12.362,P2<0.001)。
2.4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比较[n(%)]
2.5复发率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联合组失访1例单耳病变患者,对照组失访1例双耳病变患者。联合组复发1耳,复发率1.72%(1/58);对照组复发9耳,复发率16.07%(9/56)。联合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5.646,P=0.018)。
3 讨论
腺样体肥大所致SOM是小儿常见病,增生腺样体压迫咽鼓管咽口,引起咽鼓管阻塞,进而引起中耳积液,同时,增生腺样体中肥大细胞增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咽鼓管生理功能紊乱[5-6]。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操作性强、术野清楚,可防止鼻腔擦伤,降低鼻腔粘连风险,同时,防止咽鼓管咽口损伤,彻底清除腺样体组织,具有出血易止、症状彻底缓解、复发概率小等特点[7]。现阶段,鼓膜切开置管术是广泛用于平衡鼓室内外气压、中耳引流的手段,起到临时咽鼓管的功能,且利于咽鼓管功能恢复[8]。但鼓膜切开置管术为有创治疗手段,临床关于SOM患儿是否需置管尚存在一定争议。唐家平等[9]研究显示,腺样体切除术联合耳内镜下鼓膜置管可改善SOM患儿听力,效果满意。本研究显示,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积液持续存在时间、耳鸣耳闷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7d联合组气导、骨导听阈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腺样体肥大所致SOM患儿,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听力,效果显著。与成人相比,小儿咽鼓管周围肌肉较短,且肌肉收缩力量薄弱,咽鼓管长期无效主动开放,腺样体切除术后,中耳腔仍存在负压,影响疗效。而鼓膜置管不仅持续引流中耳积液,且恢复中耳内、外气压平衡,促进咽鼓管及中耳功能恢复。
鼓膜置管为有创治疗手段,易导致鼓膜穿孔、鼓室硬化等并发症。朱珠等[10]研究显示,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SOM患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而本研究中,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朱珠研究存在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与鼓膜切开位置、通气管类型、患者体质、置管时间等有关。本研究还发现,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可降低SOM复发率,考虑与鼓膜置管消除中耳腔内负压状态有关。
综上可知,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腺样体肥大所致SOM患儿,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听力,降低复发率,效果显著,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