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语文要素” 落实情感体验
2021-05-30张国宝
张国宝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感情”“体验”“体会”等,有如下相关的重要表述:“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情感体验的要求体现在教材中相应的单元编排上,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其“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语文要素”有两条:“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基于“情感体验”,了解方法,学会运用,该单元的“语文要素”贯穿所选的四篇课文——《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是学生学语文和教师教语文的脉络和主线。
一、画面感:情感体验的独特视角
画面感往往成为我们评价一部作品、学习一篇课文独特而重要的视角。因为文字中的画面不仅仅彰显了作者深厚的语文功力,体现着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画面中常常寄托着作者对所描述事物强烈的情感,这也是文章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常见方法之一。
《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作者抓住了白鹭的外形之美、觅食之美、栖息之美、飞行之美,表达自己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觅食、栖息、飞行之美,作者就是通过三幅优雅的画面来呈现的:
“水田钓鱼”图——“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在丰富的联想中,在拟人的手法里,捕食的白鹭成了钓鱼的白鹭,而其中的这个“钓”字用得极其形象、传神,悠然的白鹭、宁静的清水田,浑然一体、和谐自然,又韵味十足。
“枝头望哨”图——“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湛蓝的天空、晴朗的清晨、悠闲的白鹭、青翠的小树,构成了一幅淡然脫俗的画面。再加上作者拟人与对比的手法,白鹭的优雅矜持一览无遗,更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
“空中低飞”图——“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黄昏时分,夕阳西沉,天色晴朗,白鹭低飞,一幅安定、纯洁、恬美的画面跃然纸上,这是怎样一种视觉的享受,又是怎样一种生命的恩赐?
如果说《白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的画面,那么,《桂花雨》则用精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摇花乐”的画面,令人如临其境——“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你看,一棵棵老树,一个个竹匾,一树树浓密的叶子,一簇簇小巧精致的桂花,还有那纷纷扬扬的“桂花雨”,以及摇花的慈母和欢呼的孩子,多么美好的画面、多么喜悦的心情,背后又是多么浓烈的思乡情感、多么令人怀念的童年生活。
那么,基于课程标准及相应“语文要素”的整体考量,面对这些画面感强烈的名家名篇,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历经怎样的语文学习过程,历经怎样的情感体验过程,才能落实课程标准,落地“语文要素”呢?
1.让画面在朗读中呈现。让朗读成为学习语文、描述画面、体验情感最重要、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留有足够多的时空给学生好好朗读,再融入多元化的朗读形式,相信学生定能读出精美的文字与画面,读出真切的情感与万物的灵性,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让画面在概括中凝练。在本单元《白鹭》一课中,编者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于是“觅食图、栖息图、飞行图”应运而生。我们透过这些简洁、凝练的名字、小标题、关键句等,让画面在概括中定格,让情感在名字中凝结。
3.让画面在批注中聚焦。批注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式、学习方法。面对作者用精美的语言所描绘的画面,批注能让学生更深入地走到画面的背后、走到语言文字的背后。如《桂花雨》中,桂花盛开时“浸”在桂花香气里的画面,“缠”着母亲的画面,摇桂花时“喊”的画面等。这样的批注能让画面脱颖而出,让文字力透纸背,更让情感喷薄欲出。
4.让画面在想象中升华。如果说是文字建构了精彩的画面,那么想象则会进一步丰富画面、升华情感。想象会让静止的画面灵动起来、让具体的事物活脱起来、让真实的情感丰厚起来。在想象中,白鹭飞行的姿态更优雅,“我”缠着母亲的样子更可爱,珍珠鸟在“我”的肩头睡着的样子更迷人。在想象中,文字、画面、情感融为一体,深深印刻在学生的心里。这里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就是“借助画面,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过程性:情感体验的有效路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挚情感,就需要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用细腻的文字为我们描绘的精彩过程,在过程中体验真切的情感。
本单元中“过程与情感”衔接得最紧密、体现得最充分的课文当数《珍珠鸟》,作者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依赖人的情感变化过程。我们从情感的变化来看,结尾处的那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作者感情最真切的表达,而文本贯穿始终的是作者对珍珠鸟真心的喜爱、“宠溺”的关爱、真挚的友爱,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就在这份变化与坚守中被刻画得亲切而感人。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笔者围绕着文中的“我”坚守的过程、小珍珠鸟变化的过程以及小珍珠鸟成长的过程,安排了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
1.找一找文中的“我”是怎样逐渐获得珍珠鸟信赖的句子。学生在找的过程中亲近了语言文字、走进了人和动物友善相处的真实过程。看看学生找到的“我”的表现:“我很少扒开垂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我”用自己对珍珠鸟的真心、真情、真爱,去除它的戒备之心,让珍珠鸟从一种害怕人的鸟变成了一种亲近人的鸟。在学生真真切切的讨论中,“我”给予珍珠鸟的爱也渐渐理出了一条明晰的线索:当珍珠鸟害怕时,“我”是“不惊动”的关爱;当珍珠鸟日渐亲近时,“我”是“纵容”式的关爱;当珍珠鸟完全信赖时,“我”对珍珠鸟是“宠溺”式的关爱;当珍珠鸟竟然在肩头熟睡时,“我”对珍珠鸟则完完全全是“亲人”式的关爱了。文中的“我”对珍珠鸟的情感,就在这样不断付出又顺其自然的过程中一步步彰显、一点点升华。
2.找一找珍珠鸟和“我”逐步亲近的句子。诸如“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细细品读这些生动的语言,真心地去感受这些微妙的变化,和学生一起经历真实的亲近过程,人和动物彼此之间的情谊得到充分的表达与诠释。再细细回味这些细腻的表达,表面上看,是珍珠鸟一步一步亲近人类,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人类在呵护与爱护珍珠鸟的过程中一步一步亲近动物呢?
三、价值观:情感体验的客观审视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由此可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引导、培养、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师必须要完成的重要教学目标,还是判定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
情感体验中的价值观源于文本,又需要超越文本。以《落花生》为例,文本中有两段话揭示了作者的价值观及其取向——“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朴素的话语耐人寻味,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出的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价值观一目了然。学生仅仅有这种道理的灌输,理解肯定不会深刻,甚至有说教的意味,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如果我们把深刻的道理与鲜活的文本、具体的文字结合起来,那么学习的效果自然和说教不可同日而语。
一是姐弟的议论。通过议论,了解花生的好处,诸如味道很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学生还说出了“种植时间短、对环境要求不高、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等好处。有效的讨论,为后面道理的领悟做了充分的铺垫,为学生理解“很有用”“有用的人”“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等做了一定的预设。
二是与现实的比较。从而理解作者借助父亲的话所表达的深意。学生抓住了文中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比较,突出了花生的朴实无华与默默无闻。学生由花生想到了我们身边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快递员、医务工作者、普通职员等一线劳动者,他们有着花生一样的朴实无华却具有服务社会的价值。
三是与其他事物的类比。学生由花生还想到了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以他们的眼光看,这些事物虽然各不相同,却一样有价值、有品格、有风骨、有意味。在议论、比较与类比中,鲜活而真实地呈现了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的情感,既有所依托,又引发共鸣。价值观及价值取向作为学生情感体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源于文本,源于那些经典的文章与灵动的文字,又须超越文本,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灵深处,逐步促进学生自身的精神成长。
本单元的另外三篇课文也是学生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好的素材。在《白鹭》诗意的描写中,表达了人类对动物的欣赏和赞叹的真情;在《珍珠鳥》细腻的描述中,人类和动物的美好情谊得到再现;在《桂花雨》真挚的回忆中,思乡与怀乡、乡愁和乡恋流淌在字里行间。这样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是文本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更是我们客观审视、准确判断、全面检验文本价值最重要的标尺,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是用典型的文本充分落实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即“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相应的基础,为学生掌握要素、形成能力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奠定了应有的基石。
二是把情感寄托在描述的对象中,并着力彰显作者所传递给读者的价值理念、是非判断,这是我们常见的表达情感的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非常熟悉的表达与写作方法。
三是为学生顺利完成本单元的习作“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铺平道路,更为学生今后的习作奠定应有的价值基础。因为每一次表达、每一次习作乃至学生今后的每一回写作,都应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及价值取向蕴含其中并贯穿始终。因此,价值观及价值取向,作为本单元情感体验的客观审视标尺,无论是对于文本、学习、成长以及精神层面的意义,都是至关重要的,更是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的独当之任。
情感体验实现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语文教科书里的文本,到“语文要素”的落地,再到学生真实的语文学习,一以贯之又一脉相承。同时,在以“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为编排特点的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五下第一单元的具体文本与现实教学中,笔者认为“画面感、过程性、价值观”建构了情感体验的独特视角、有效路径与客观审视,更为课程标准、“语文要素”以及语文教科书、学生的语文学习四者之间的准确对接、无缝衔接提供了更为细化、更易操作、更有价值的策略支撑与实施路径。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