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2021-05-30陈天平秦先祥桂阳
陈天平 秦先祥 桂阳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立足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充分强调了高校课程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经过近几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形成一些品牌课程,总结了一些典型经验,但对比课程育人要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不足,需要持续关注并加以研究解决。
【关键词】高校课程改革 课程思政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7.054
高校课程思政建設是高等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改革要求,也是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倡导下,各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各类示范课程、示范中心、学科评课、讲课竞赛等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课程思政建设正在被这些指标性的东西所牵引,逐渐偏离了课程思政育人的初衷与本意,其建设成效是否达到育人铸魂的目标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与评判。课程思政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观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虽已形成一些品牌课程,获得一些建设经验和成果,但还远未达到尽善尽美,譬如一些“老大难”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同时新问题又不断涌现,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认知误区,此外,教师自身能力不足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权威、统一的认识
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正确定位课程思政建设。近些年,课程思政话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关注,各种相关论文、报刊层出不穷,都在试图对其进行定义和解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统一的认识。具体来讲,有的人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混为一谈,有的人虽然能够区分两者,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仍然是不到位的,在教学实践中生搬硬套,缺乏自主创新意识[1]。毋庸讳言,目前高校教育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倾向,绝大部分高校教师承受科研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巨大压力,从教师个人发展角度来考量,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因此,很多高校教师宁愿选择搞科研、发论文、拼业绩,也不愿意在培养学生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方面下工夫。
二是如何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内部构成。纵观对课程思政构成的理解,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强调课程思政就是所有思政课程的总结,另一种则是强调发挥专业课的思政育人价值,同独立的思政课程产生协同效应。这两种观点也容易引起教育工作者观念和认识上的模糊。有的人认为思政当属于思政课程的任务,所以把课程思政建设和思政课程相统一;而有的人认为课程思政是为了充分展现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属于专业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思政课程关联不大。由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定位不清、认识不明,致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状况良莠不齐。
(二)对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要求,这一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要素,由此促进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示范课程的形成。
2020年,教育部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真正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教育任务的战略决策。由此可见,在新的教育形势和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被赋予了更加丰富而广泛的内容与内涵。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与累积,已有的教学资源虽然适合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但未必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当中。专业课任课教师对思政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应停留于表面,更应深层次地挖掘一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元素。高校的专业课程是非常丰富的,各个专业课程有其自身深厚的学科背景和庞大的知识体系,其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在质与量上差异都非常明显。
一般来讲,人文类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相对丰富,而理工类专业课程就比较少。如何在保证不破坏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前提下挖掘和利用本课程所拥有的思政资源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教师要想实现有效的思政教育,也不能够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除了把握好教材上的内容之外,更要善于补充和拓展更多课外有用的资料,从而构建起适合自身教学工作开展的课程思政资源库,这一工作目前还有待完善。
(三)教师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要想在高校课程改革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自身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自身缺乏专业、丰富的理论和方法等,都会对课程思政效果产生不利影响。[2]在教育实践中,一些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自身意识形态上也没有自觉主动地改变。在具体的授课工作中,依然存在生搬硬套、流于形式的现象。虽然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自身对课程思政理论和方法的掌握还不够充足。目前,很多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依然停留于教学形式层面,而对于思政课教学所产生的育人效果并无验证手段。
基于上述分析,要想突破当前课程思政在高校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困境,就必须从重塑教师的意识形态、优化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同时抓起。
二、搞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新时代育人思想强化教育理念
高校课程改革中的思政建设必然要围绕全面培养优秀人才这一目标展开,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以新时代思想来强化自身教育观念,从而引领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引领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资源,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引领大学生对当前世界和社会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增强对党的认识和认同,增强大学生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动力。其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通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引领学生将公民价值、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相统一,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再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学生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起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另外,加强法治教育,引领学生筑牢法治观念,对基本法律有所认识,学会应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教育,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
(二)不断优化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
要使课程思政有效融入高校课程改革,就必然要突出课程思政的重点,不断优化课程思政的内容。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自身专业课程建设中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各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存在差异,但彼此都共同承担着培养新时代优秀学生和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专业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目标融为一体,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价值观引领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各个专业课程教师在自身教育实践中,深度挖掘自身所拥有的思政元素,共同构建其完善的课程思政资源库,这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化的关键环节。课程思政元素必须凝练为一体,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打破学科专業壁垒,除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外,更要吸收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始终坚持以思政教育原则为指导,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展现思政教育内涵,有条不紊地展开思政教育工作。
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校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落实管理和激励制度,促使更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自觉参与到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的完善中。第二,学校应当整合现有教师队伍,广泛吸收校外优秀教育专家和教师,组建专业的课程思政资源团队,实现校内校外、课上课下协作育人的生动局面。第三,高校还应利用互联网、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手段来收集和整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保证所整合的资源符合学科教育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推动课程思政隐性和显性教育结合
《纲要》指出:教育工作者需要对专业课教学内容做整合梳理,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融入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做深入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那么如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效挖掘和应用思政元素,以合理且有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展现,是课程思政创新的关键。
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重教师、轻学生”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上来,弱化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过度的干扰和支配,让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贯穿教学始终,强化师生的互动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3]专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师要以三维教学目标为指引,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准则,体现整个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开放性。其次,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推动课堂教学往课外延伸。现代技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当代高校课堂教学不再受时空限制,第2课堂、虚拟课堂的关联与互动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和更加广阔的空间。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落实课内外的显性和隐性教育,让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更具新意。最后,还应高度重视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提升。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虽然在专业研究领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存在差异,但都有着一致的育人目的,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做好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展现教师的德育素养和人文关怀。
(四)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不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各个专业课程教师,都要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切实提升自身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水平。首先,高校要重视对已有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强化,落实责任担当。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育是《纲要》提出的要求,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强化所有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使其能够及时领悟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使其具备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认知和专业能力,从而增强各个学科专业教师主动履行课程思政职责的自觉意识。在授课过程中,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要能够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心理情感方面的疏导,关注学生思政素养的提高。其次,针对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中提出的需求,高校管理者要及时提供条件支持,为教师学习和提升拓宽渠道。高校要加快推动资源共享共用平台和相关机制的建设,立足于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强化,积极与其他高校展开合作与交流,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经验方法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优秀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与现场教学观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各类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使高校教师可以更加便利地展开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自主学习和专题培训,促使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五)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系统
高校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围绕着教师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师自身的素养等方面展开,对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十分重要、必不可少。通过健全的评价机制来发现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动态优化。科学合理且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系统要纳入多元评价主体,评价主体不仅包含校内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还应结合第三方评价,各个评价主体之间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共同的商议形成综合性评价结论,及时根据评价结果来展开问题和原因的分析,能够使其对课程思政工作的认识更加客观和全面。[4]
高校管理者必须要把本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高校办学质量评估与考核的指标体系当中,纳入自身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质量的评价体系当中,发挥政策指挥棒作用。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专业课任课教师要针对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科学的评价。高校推进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政素养,使其树立正确健康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鉴于以往我国在教育实践当中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与漏洞,所以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仍然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发展性的评价原则,把目光聚焦于过程评价上。
三、结束语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是高校切实履行培养新时代下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所必须要完成的时代课题,需要高校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协同并进,立足当前时代背景,立足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况,切实解决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立德树人”这一战略工程提升到新的高度,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海亮,王欣欣.论“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与实践能力提升[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6):3.
[2]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3.
[3]李波,易志军,范佩芳.“课程思政”的教育机理与策略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29(4):4.
[4]晏丽,符纯美,张可跃等.应用诊改思维初建专业课程思政化标准评价体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