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2021-05-30徐青青
徐青青
【摘 要】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大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这样评述:“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劣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无非是手语、口语和书面语,这三种语言巧妙结合,合理优化,有利于聋生的语言发展,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关键词】聋校语文 教学语言 手语 口语 书面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7.037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从这方面的意义来说,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聋校语文课堂历来肩负着培养聋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语文能力的使命,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近年来,不少聋校教师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颇见成效。然而,在聋校语文课堂上,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教学效果、阻碍聋生语言发展的“模糊手势”“流水账语言”“一言堂现象”“涂鸦板书”等语言“怪现状”,这些弊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教学语言的优化势在必行。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主要分为手语、口语和书面语,下面就这三种教学语言进行简要的现状分析并提出个人一些不太成熟的意见,一起探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问题。
一、手语
手语是听障学生的自然语言,是他们传达信息、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在聋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手语和口语的结合不仅相辅相成达成教学目的,还可强调教学重点,增强口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牵制学生的注意力。
然而,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调查研究的结果都表明了一个事实:在目前的聋校课堂教学中,手语的使用还处于一种“百花齐放”的混乱状态,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现象一:“五花八门”的手语
聋人手语跟听人语言有一个有趣的相似点,那就是除了“官方语言”外,还存在着地方“方言”。因此,地方之间手语不一样,学校之间手语不同,各学科教师使用的手语不统一,同一个学科的不同班级教师使用的手语也存在差别。语文学科是词汇量使用最多的学科,对语言的丰富有着很高的要求,这是目前的《中国手语》远远不能满足的。每个语文教师出于教学需要,都会人为地自创很多手势。像这样“五花八门”的手语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与差异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接受知识有着极大的影响。
对策探究:手语的规范与统一尝试。
1.推广中国手语。中国手语被我们形象地称之为“手语中的普通话”。一直以来,我校都在大力推广中国手语,不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教师集中学习,而且每个教室都发放《中国手语》,让学生跟着学新手语;以此来规范全校师生的手语,尽量减少因地区差异而造成的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如今新版的手语书上则更新了线上功能,只要扫描书上的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随地在线查询和学习手语,为中国手语的推广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2.统一学科手语。考虑到语文学科的词汇量巨大而且复杂的特点,我们语文教研组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用来研究语文课堂上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的手势。教师们通过搜集词语,讨论手势到确定最优手势,最后集中学习这些新的手势。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强大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统一了手语书之外的语文专业手语300多个,包含了诸如修辞、拟人、夸张、含蓄、凝练、凄凉、婉约派、豪放派、通假字、宾语前置等学科色彩较强的词语。
(二)现象二:“业务不精”与“模糊手语”
聋校的教师要与聋生打交道,就一定要学好手语、用好手语,才称得上是“业务精通”。反之,如果教师的手语不熟练,打手势的时候断断续续,中间时常卡壳,不仅影响教师表达意思的完整性,也对学生的理解构成障碍,从而拖慢整个教学进度。
当然,在聋校语文课堂还存在一种“过犹不及”的“模糊手语”:有部分教师正因为手语太过娴熟,所以打起手语来上下翻飞,加之手势幅度过小,令台下的学生眼花缭乱、领略不及。这种“模糊手语”也很容易让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
对策探究:熟用手语,清晰形象。
无论是聋生还是聋校教师,如不经过学习,手语不会规范;如不通过训练,手语不会熟练;如不有效沟通,手语容易出现误解。因此,不妨开设专门的手语训练课,拿出一些词语来师生共同研究打法。在手势这方面,学生完全可以有发言权,教学相长在这里能够得到最好的体现。手语研究好了,训练熟了,上课时师生就能轻松交流,教学效果加倍。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教育,除了手语要熟練外,也要讲究手势的清楚到位、轻重缓急,口型的准确和适度夸张,面部表情的丰富生动,必要时加上肢体语言的配合,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学生听力有障碍,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依靠眼睛。所以,如果教师的手语熟练、清晰而流畅,同时兼顾到口手结合、声情并茂的话,那就是听障学生最大的“眼福”了。
二、口语
(一)流水账:语言的“杀手”
聋生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内容上不可避免的重复,但是这样的语言一旦养成了习惯,很可能变成我们语言的“无形杀手”,使我们的课堂语言逐渐变得苍白和单调。
优化策略:语言多样,常变常新。
1.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语言也不能刻板,要注意变化。尽量多用文学语言从事教学活动,抛弃那些已经趋于模式化的陈词滥调。汉语言可以说广博如海,同样的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我们平时教学时由于手语的限制,常常喜欢把意思相近的词语统一打成同一个手语,比如说我们要表达“漂亮”“美好”“英俊”“秀丽”“好看”等词语的时候,都简略为一个手势“美”,这种做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写作语言,但凡遇到形容词学生都只有那简单的几个词语,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多使用一些形容词、成语、惯用语,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也会渐渐积累起比较丰富的词汇,应用在平时的日记里。
2.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词汇,使教师的课堂语言经常保持新鲜感。现在高中语文课本最大的优势就是文学性强,人文味儿重,根据主题的不同分为许多板块和专题。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根据每个专题的特色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主题类语言。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二单元为“传统文化”专题,可以积累与先秦诸子思想有关的词汇和句子,像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修身养性、见贤思齐、克己复礼、止于至善、格物致知之类。而当我们换到下一专题“世界名著”时,则要累积另一个主题的词汇:深邃的心灵、睿智的思想、精神救赎、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灵魂的尊严,等等,形成以主题为类别的词汇记忆对聋生的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一言堂:学生的“催眠曲”
现在聋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语文课时量最多,教学却质量不高,特别是到了高年级,读不懂、写不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思想内容不能理解等。因此,聋校的高中语文教学目前仍然严重地存在着“一言堂”和“满堂灌”的现象。究其原因,离不开现在使用的普校教材内容偏难、教学时间短任务重、学生理解慢,等等。语文教师费尽心思地教,滔滔不绝地讲,试图把知识都教给学生,而反馈的结果常常不尽人意,学生不是昏昏欲睡就是稀里糊涂。教师以为把知识点嚼碎了,反复喂,学生就能吸收了;学生则觉得单调无聊,眼睛太累,精神疲惫。
优化策略:角色转换,甘居幕后。
现在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要完成角色的转换,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帮助者。《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聋生的语言基础薄弱,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更为薄弱。而语言运用能力恰恰是聋生融入主流社会所必须的。所以,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更应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将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进一步实现教学和谐。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首要的是把话语权给学生,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上来。
1.下放评价权。传统的语文课堂一般都是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教师把评点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先不给出明确的判断,让其他的同学来点评对不对,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其中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对别人的评价中,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解析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2.开展辩论会。孟子好辩,众人皆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聋校的学生也对“辩论”这一形式很感兴趣。聋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辩论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学生常常会围绕某个课文话题或者社会特点,争得面红耳赤,大有不把对方说服誓不罢休之势。每次用“辩论会”的形式上语文课,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师作为辩论会的主持人,一定要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不仅要选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而且要灵活“救场”:防止冷场现象出现,也要及时化解学生由于讨论过于激烈引起的情绪化矛盾。
3.争当小老师。把课堂变成自己的,使学生有主人翁的感觉,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过把“老师瘾”,但是在“小老师”的选择上,也是要慎重的。一定要选择那些语文基础能力较强的,领悟力较高的,口语、手语表达能力都不错的学生上台。在这之前,教师也要专门指点,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这节课的大概框架。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和其他同学一样,参与其中,也读书,也提问,也站起来回答问题。学生的新鲜感被调动起来了,自然也就乐于和教师“平起平坐”,一起学习。
三、书面语
(一)空白板书和“涂鸦板书”
随着多媒体在聋校课堂的普及,很多教师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电脑,依赖于各式各样的电子文稿等教学软件。以至于有的时候一节课下来,黑板上空空如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白板”;还有的则是信手拈来,随手“涂鸦”,东边几个词语,西边几个大括号,课结束后黑板上乱糟糟的一团,导致学生想要做笔记也不知该如何下手。
优化策略:精心设计,巧妙利用。
一则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合理设计板书,给学生呈现一个清晰、完整的课堂知识体系;在板书运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持书面语句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而并非仅仅是字、词的显示。另外,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参照板书,整理笔记,并请学生依照板书用句子把关键词串联起来,可以一举三得,同时训练聋生口语、手语及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二)花团锦簇,舍本逐末
多媒体课件的应运而生,使得课堂从“冷兵器时代”进入到“火器时代”。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直观、形象、信息量大、图文并用等优势。特别是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弥补听力的不足,调动聋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任何一项新的技术,它既可能是对人的解放,同时也可能成为对人的束缚。制作一个精致的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课前导入到背景介绍,从结构分析到语句理解,从精美插圖到影视剪辑……许多教师上课时就依赖于自己制作的课件,上课只要点点鼠标就可以轻松上完一节课;更有教师喜欢大量使用漂亮的图片做背景图,喜欢点缀一些有趣的小动画来吸引学生眼球,殊不知,学生可能只对图片和小动画感兴趣,而忽略了教师真正打算教给他的知识。
优化策略:返璞归真,为课而生。
课件再精美也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书面资料呈现方式,是一种有效的载体,而不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而使用。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聋生单单从从文字上无法直观感受“大江东去”的壮阔,无法深刻理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场面,这时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结合图片对诗词进行讲解,就能给学生鲜明直观的印象,有益于学生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但是在学习李商隐的《锦瑟》这篇课文时,如果我们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去展示锦瑟的图片,展现沧海月明的景色,实在没有必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情况下使用多媒体,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设计。多媒体的使用必须是为有效完成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而应用,不能为了花哨而无目的地应用。
四、结束语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承担着教会聋生口语和书面语的任务,语文课堂是形成聋生语言的主阵地。因此,优化教学语言非常必要,而且任重道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以口语为主导、手语为辅;创设情景、重视直观;注意表情,利用语境;重视听力补偿和听力重建;努力提高聋童听觉水平和看话能力,努力提高言语清晰度和唇读能力;加强读写训练,促进语言的内化。”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成功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教师对自己课堂语言的锤炼必不可少。愿更多的聋校语文教师能关注这一重要的领域,愿课堂语言艺术成为缤纷教坛中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参考文献
[1]季佩玉,黄昭鸣.聋校语文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苏霍姆林斯基,东南飞.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12)[J].教师之友,2001(6):23.
[3]覃春兰.浅谈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J].2021(5):47-48.
[4]李彦.浅谈提高聋生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学习(中),2012(9):184-185.
[5]豆岁琴.关于耳聋学生口语训练的点滴思考[J].新课程(上),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