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路径选择探讨

2021-05-30袁斌

南北桥 2021年17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经济管理

袁斌

【摘    要】现今,我国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从高知识、高技能向着高质量、综合性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随着时代环境、教育思想的转变,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无法胜任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出更多专业性、多元化人才,从而加快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主要形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意义和现状,从建设师资队伍、打好合作基础,完善合作平台、信息互通有无,科学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实力,兴建实训基地、提高技能水平四个途径进行了校企合作模式路径的探究。

【关键词】经济管理  校企合作模式  路径选择探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7.029

校企合作模式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为社会主义建设、企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也给高校建设带来了很多正面、积极的影响。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和变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也不例外,在教学理念、教学观念不断革新的今天,校企合作模式也需要尝试更多的途径和方式,才能够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学习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

高考制度的重新确立让不少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开始出现匮乏的现象。[1]于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物质、精神生活的同步提升,更好地建设新中国,全国开始建立更多的高等学府,极大地满足了人民对知识、对技术的渴望,而且招生人数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高校人才的日益增加,社会企业从最初的人才缺乏到人才需求持平,再到今天的人才供给溢出,虽然经济、科技、医疗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人才溢出的同时,企业的岗位也在日益减少,开始出现无法满足高等人才的就业需求,给社会、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而形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高校人才薪资普遍不高,而生活开支却比较大,难以满足人才的生活需求。第二,加上高校人才自身定位较高,对于一些低技能、低薪资、高劳动量的岗位往往不屑一顾。第三,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会将人才列入到成本当中,高技术、高知识人才招聘成本高,高技术、高知识人才经验少的直接结果就是培养成本高,所以综合来说,对口企业通常是不愿意招聘此类学生的。为了打破高校人才高知识、高技能、低能力的问题,国家创新性的提出了校企合作模式,以这种学校和企业对接的模式,为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就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在新课程改革、双减政策、双创教育等一系列全新教育举措诞生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和企业的需求。所以,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校企合作途径和模式也需要融入一些新的元素和内容,才能够为学校和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利益。

二、校企合作模式路径寻求的意义

最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大学阶段的教育,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大环境、大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现代化趋势在各所大学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大学教育手段、体制、形式的变化,为我国人才市场、就业市场补充了大量的人才,双创理念和大学教育的融合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问题,為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安定和团结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和价值。就目前大学和企业联合发展现状而言,校企合作的模式、进度、质量、资源,必须要摆脱传统理念和思想,促使校企合作资源有效整合和协调,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和企业的发展需求。[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形态的改变,校企合作对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可以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价值、作用和使用方法,认识到自身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对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等基础课程进行有重点的学习和练习,逐步强化自身技能,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个体竞争力,使其能够满足企业或是专业技能标准,顺利就业。另外,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可以让学校准确、快速地把握企业动态、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济管理教学中的内容、工作,保障学生能够和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三、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路径现状分析

校企合作,属于大学教育中一种常规的模式。但是,在教育理念、经济形态革新换代的今天,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3]校企合作的本质是企业要求在专业课堂中的融合,而部分教师在协调企业利益、学校利益的过程中,碍于自身岗位的限制,常常会出现一味追求学校利益,在课堂中只教授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知识,将学生的理论成绩放在教学第一位上。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虽然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能够胜任企业安排的工作,却会无限拉长学生为企业创造利益的时间段,无形中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同时,学校的教学思想、办校理念也会受到教育政策、方针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学校在落实教育方针、政策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忽略合作对象的想法、利益,从而给校企合作造成负面影响,加剧校企矛盾。

学校和企业间的利益、权利贯穿整个教学工作阶段,而权利和义务的调整也是校企顺利合作的保障。在新课改落实和建设的今天,学校需要格外重视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促使校企权利和义务朝着更加系统化的方向发展。[4]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强调和注重教职工的组织能力、教学能力、指导能力,鼓励和支持教职工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从而让校企利益变得更加统一化、一体化。虽然整体形式开始向着预期目标改变,但是,想要彻底实现这一目标,仍旧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在当下大学经济管理教学当中,由于教职工相关教研意识、教研能力、教研经验比较匮乏,只能依赖学校单一方面的和企业进行沟通、合作,既没有教职工的主观融合意愿,又无法严格遵循合作意愿,从根本上降低了校企合作的效力,增加了合作的局限性和低效性。

四、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路径选择探析

(一)建设师资队伍,打好合作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扮演着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角色,他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会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协调学校和企业之间利益关系。而在我国教育培训体系中,并没有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习惯,只是向学校输送一些专业性人才,用于对学生教授专业知识,如财会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等知识技能型教师人才。[5]在实际的校企合作中,教师自身由于缺乏校企合作方面的意识、经验和知识,即便想要出力,也只能是越来越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从而使得学生和企业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上文已经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所以,传统、单一专业的理论知识教授,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必须要提升教师水平,改革教师观念,将校企合作根植到教师的意识中。经济管理专业在我国众多大学中都有开设,且专业开设时间较早,因此大部分专业教师的年龄偏高,这一点给校企合作途径的探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过,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为校企合作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在明白教师不足和缺陷后,中老年教师可以多多和青年教师进行沟通,从中获取灵感和技能,努力转变课堂模式和教学手段,争取找到全新的校企合作道路。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或是企业代表到校进行指导,在指导和讨论的过程中,重新明确合作方向和内容,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为校企合作的新途径打好基础。

(二)完善合作平台,信息互通有无

校企合作对企业、学校、学生具有诸多的好处。但是,在传统合作当中,教师、学生往往很难感受到校企合作的价值和作用,通常需要等到特定场合后,如实训、实习等阶段,才能够了解和认识到企业对学生的价值和作用。[6]在这种传统合作的模式中,由于企业参与较少,自然而然自身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可以尝试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合作平台的构建,一方面方便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平台快速了解自己将来的就业岗位、工作内容、行业前景等情况,让学生能够提前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规划和设计。

合作平台可以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线下平台,即由学校教师、副校长、教务主任以及企业代表、企业经理共同组成的合作组织,也可以被称为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会的建立一直备受争议,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委员会的存在完全多余,还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而另外一些专家、学者则表示,委员会的存在非常有必要,它可以统一学校、企业的思想和行为,保障人才输出和输入环境的统一,便于人才管理、适应全新的环境,快速推动企业发展。线上平台则是依托于电脑、手机共同搭建的沟通平台。线上平台主要分为学校信息模块、企业信息模块、工作交流模块、行业信息模块等多个不同功能的模块,通过不同模块的功能帮助学生、企业、学校了解到想要了解的内容。

例如,学生A经济学理论水平较高,在学习中轻视动手实践内容,而通过交流模块的功能使用后,了解到以后的工作内容对实践经验、能力要求较高,学生A于是转变了学习态度和学习计划,开始兼顾理论和实践内容。虽然学生A毕业后不一定会成为有效的企业员工,但是一定可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线上线下合作平台的建立,对学生、对教师、对企业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通过线上线下的沟通、学习和了解,能够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的权益,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

(三)科学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实力

人才培养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无论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还是合作平台的建立,最终都是为学生而服务的。[7]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不仅要处理好和企业的关系,更应该制订出科学、高效、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大学作为高等学府,向社会、企业输送的均是高质量、高素养人才,然而,在企业、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综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高质量、高知识人才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低下。这种现象的出现,从侧面说明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已经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必须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才能够实现现代化人才和现代化企业的有效对接。

例如,“国际贸易”这门课程,需要学生进行一些实训操作,在传统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训部分的内容往往都是等到理论知识教授完成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操作。这种人才培养计划并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即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但仍然难以满足企业标准。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理论和实践穿插的方式,定期邀请企业员工到校指导实训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理论知识丰富、技能水平高但应用能力差的问题,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力。

(四)兴建实训基地,提高技能水平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样属于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学校和企业分别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在合作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部分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个矛盾,即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不是随便建造一个院落或是实训工厂,而是需要配备相应的实训设备、专业管理人员,才算是合格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力,对于实力较强的学校而言非常简单,不过,大部分学校并不具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能力,而合作的另一方——企业,同样也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所以,在探究校企合作途径的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方案,解决校外实训基地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第一,学校和企业在确定长期合作的前提下,共同建设和开发实训基地,可以采用企业购置土地,学校置办设备的方式,既可以降低双方的投资风险,又能够满足对实训基地的使用需求,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赢。第二,由学校负责寻找合适场地,之后采用合租的方式,租赁场地、设备,继而完成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存在对学生技能提升、实践能力提高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都具有积极地影响。通常情况下,学校都是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实训课程的教授,从而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需求。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不同之处在于:校外实训基地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和操作性,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升;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为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教育属于我国教育体系中较高等级的教育机构,这类高等级教育机构存在的目的,就是向社会、企业直接输送具有建设能力、利益创造能力的人才。校企合作的开展可以大大提高高素养、高知识人才的利益创造能力和就业成功率。不过,时代在变,教育模式也应该随之改变。高等院校和相关教师,必须要重新审视新时代下的校企合作关系和内容,解放思维,创新创造校企合作模式和路径,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推动高校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罗小兰.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20(08):128-129.

[2]刘肇民,王倞.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2.

[3]李雅琼.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的路径研究[J].商情,2019(34):1.

[4]塔娜,許冠男,刘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经管类教学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9(9):58-59.

[5]王均佩.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的路径研究[J].今日财富,2020(18).

[6]李朝欣.校企合作模式下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9.

[7]刘鸿霆,康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032(012):64-66.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模式经济管理
校企合作模式在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呼和浩特高职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调研报告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试论柔性管理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