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策略

2021-05-30韦育芳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道德与法治小学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策略,建议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规则;联系生活,让学生思考规则;开展实践,让学生践行规则。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5-0026-02

规则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要求,小学是学生处于行为习惯和观念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关键时期。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而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是比较关键的一点。教师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熏陶和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品格的发展完善。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显著,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规则意识,在具体的任务情境或活动情境中完成效果更佳。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对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出若干见解,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则

“规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由于认知基础薄弱、生活阅历较少,理解“规则”概念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学习规则相关内容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厌倦心理,不利于教学深入开展。对此,教师要准确了解学情,把握学生心理需求,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利用多种形式积极营造适切的教学情境,如多媒体教学法、情景剧表演法、角色扮演游戏等,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感知规则,主动参与规则知识学习,为规则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一课的“铃声告诉我”这一板块内容时,笔者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接触上课铃声的时间不长,还没对“听铃声上下课”的规则形成意识;另一方面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爱玩游戏的个性特点,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听音做动作”的游戏。首先,选择几名学生分别扮演小猫、小狗、小鸟、小老鼠等小动物。然后,教师随机播放小动物的叫声,“小动物”听到自己的叫声就走上讲台。接着,教师播放一段铃声,“小动物”一听到铃声就去抢讲台上放着的糖果。最后,抢到糖果最多的“小动物”获胜。这一游戏融入了小动物的形象和美味的糖果,十分有吸引力。而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每种声音有特定的含义,以及听到提示音时,需要做出特定的动作,也为他们理解“听到上课铃声就要走进教室坐好”“听到下课铃声就可以离开教室玩耍”做好思想铺垫。这个小游戏虽然简单,但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更易感受规则、理解规则,产生规则意识。

又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排队的重要性,笔者创设了一个排队领糖果的情境,暗中叮嘱其中一名学生在大家排队的时候去插队。在排队领糖果的过程中,指定的学生插入队伍前面,马上引起一部分学生的抗议,也有部分学生冷眼旁观。这时,笔者叫停了领糖果活动,提问被插队的学生:“他插了你们的队,你们是什么感受?”一名学生回答:“有点生气。”另一名学生回答:“他来迟了应该排到后面。”于是,笔者对“插队”的学生说:“你插队肯定是想快一点领到糖果,但是每个人都想快,在没办法每个人都一样快的时候,就要排队,这是一种社会规则,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听了笔者的话,“插队”的学生默默地走到队伍后面,领糖果活动继续进行,最后每个人都领到了糖果。这样的情境十分贴合教学主题,在不知不觉间渗透了排队的规则,学生在学习接下来的课文时,相对更加轻松。

由上述两个课例可知,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渗透抽象的理论知识,更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尤其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动情境中感受强烈、印象深刻,由此习得的知识相对牢固,学习效果更好。

二、联系生活思考规则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能限于课堂内,进行规则教育的内容和素材也不能只源于教材,教师要认识到生活是一本活教材,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规则纳入规则教育范畴,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将学生的视角引向更广阔、更普遍的现实生活中,使其对各种规则的含义与意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选取案例,引导学生将规则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规则的同时,能够回归生活、反思生活。

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一课时,针对“不同的上学路”这部分内容,笔者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自己在上学路上见到的情景。一名学生说:“我每天上学都会路过我以前的幼儿园,好想回到幼儿园去玩呀!”一名学生说:“每天爸爸开小汽车送我上学,路上总会堵车,但有交警叔叔指挥交通,很快就不堵了。”一名学生说:“我在上学的路上,看见过一辆小汽车撞倒了一个人。”在学生分享的各种路上见闻中,笔者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规则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行人被小汽车撞倒,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一路上会设置那么多交通信号灯,以及安排交警人员指挥交通?”启发学生从遵守交通规则的角度深入思考。接着在讲授“交通‘信号灯要知道”部分内容时,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小交警”活动,鼓励学生观察、学习交警的日常工作,识记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等,然后轮流扮演“交警”“路人”等角色,模拟开展看红绿灯、过马路、右侧通行等日常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交通规则,体验这些规则在交通秩序和安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思考如果没有这些规则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等。当这些实践活动完成后,再要求学生将掌握的规则知识与自己在生活中的实际做法比较,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遵守这些交通规则,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本课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均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还运用了讨论、游戏、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演绎生活中的规则,使规则教育回到生活中。尤其“我是小交警”活动,是基于真实的交警工作而设计,既符合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参与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立足教材、放眼生活的教学设计紧密围绕教材内容,但又升华教材,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明白规则不是抽象的硬性规定,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规则意识。

三、开展实践践行规则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如果教师只将规则教育局限在课堂内,那么学生所学知识比较有限。既不利于他们拓展知识面和开阔视野,也割裂了课内外的联系,使他们丧失了课外实践的机会,无法推动规则落地。对此,教师应当将课堂体验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兴趣,使其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的规则是否适用,或者利用所学的规则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实现规则意识的强化和巩固。

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我们的公共生活》这一课,笔者结合“活動园”的内容设计了一个实践调查任务:公共生活离不开公共设施,请大家在课前观察社会公共区域,记录“身边的公共设施及使用现状”。课中,学生通过投影记录本或者PPT展示所拍照片的方式,迅速分享了自己的观察记录。大家观察到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公园健身器材被损坏的,有电线杆、公共墙、路灯杆张贴满小广告的,还有垃圾桶、公共座位被恶意毁坏的,这一幕幕刺激着学生的神经,也让他们清楚地看到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进而产生保护环境、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的意愿。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公共规则意识,在授课结束后,笔者布置了一项课后任务:利用周末时间参与街道的清洁活动,帮助社区清理墙上、电线杆、灯杆等公共设施上的小广告。在身体力行清理小广告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小广告的危害有了直观的认识,对禁止张贴小广告这一规则的意义也有了深入体会。同时,学生通过为社区清除垃圾,不但体验了保持环境要付出的辛苦、劳累,还能在亲手美化社区环境后,进一步认识到爱护环境、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可见,唯有把规则落实在实践行动中,才能够引导学生形成遵守和践行规则的行为习惯,铸牢规则意识。

通常,学生要遵守的规则都是制订好的,或者是成人强加给孩子的。某些较难理解的规则,以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无法理解其用意,唯有被动服从,造成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较低,不利于规则的内化。因此,教师在进行规则教育时,可以结合教材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制订规则。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这一课,笔者将全体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方面,从班级卫生、课堂秩序、课间活动、上下楼梯、同学交往、师生沟通等多方面开展班规制订活动,最后通过集体交流表决的方式予以完善,最终将表决结果确定为师生共同遵守的班级规则。由于亲自参与了班级规则的制订,学生对班级规则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学生在班级活动中严格遵守规则。同时,最终确定下来的班级规则契合学生的自身需求,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学生更加乐于遵守,并积极维护。经过一段时间执行自订的班级规则后,本班班级生活更加井然有序,同学相处也更加和谐,这使学生体会到班级规则及自觉遵守规则给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开展班级规则制订的实践活动,是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既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当学生成为规则的制订者,其会发自内心地接纳、认可这些规则,也会更好地践行规则。

通过上述两项实践活动,学生充分认识到规则虽然是抽象无形的框架,看似对人们的行为构成了束缚,使人们无法享受完全的“自由”,但它使学习生活更加有序、安全、平等,它带来的是和谐社会和幸福生活,因而自觉将遵守规则作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形成规则意识。

综上所述,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入手,既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知规则,又要将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思考规则,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践行规则的机会,使规则教育深入生活、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费瑱.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试论“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

[2]谢颖霞.论良好人格的培育对学生发展的促进[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S1).

[3]张红兰.以规则成就方圆——“成长的故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德育,2017(5).

【作者简介】韦育芳(1972— ),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大沙田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