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学科“文化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1-05-30黎燕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构建策略道德与法治

黎燕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文化课堂”的构建策略:挖掘文化资源,丰富课堂内容;丰富教学途径,加强文化修养;联结生活实践,增强文化体验。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文化课堂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5-0024-02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课程,其教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法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第二个发育高峰期,其价值观、道德观及认知能力都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下,互联网和新媒体迅速发展,营造了一个思潮交织、学说多样化的文化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需要优秀的精神文化作为引领,使其树立正确的前进方向。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若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颇具特色的“文化课堂”,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挖掘文化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不仅规定了教学内容,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教师应当立足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基本伦理道德规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资源,通过呈现优秀且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内容,发挥优秀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正文中引用了大量古诗词及名人故事,这些现成的传统文化资源,有些可以直接采用,有些则要经过挖掘、加工、处理再使用,尤其要深挖其德育内涵,并联结当前的德育观,深刻阐述其蕴含的德育精神,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成长所需的养分,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认知。如七年级上册《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正文提及孔子所语“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这是古人对交友的一种经验之谈,用在本课正好合适。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展开了讨论,先一起读了《阅读感悟》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故事,体会他们的伟大友谊与伟大成就印证了孔子的话;然后引申到生活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回忆朋友对自己的帮助和启发,以及交流是否因为损友犯过错误或遭受过损失,帮助学生重点领会应该有选择地交友,多结交正直的、诚信的和知识广博的人,让自己受到益友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使自己思想认知获得健康发展,进而建立起正确的择友观和是非观。

又如,七年级上册《珍视生命》一課,《拓展空间》中提到这样的问题:“你知道哪些面对挫折而自强不息的历史名人故事?你从中收获了什么?”自强不息的历史名人数不胜数,这是一个融入传统文化的好时机,也是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好机会。笔者组织学生收集了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如祖逖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故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车胤孙康囊萤映雪的故事等,并交流读后体会,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体会面对挫折不断奋斗的重要性。

此外,笔者还组织学生通过创办板报、知识竞赛等形式,依托教材内容,以不同主题收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不定期分享给班级,如爱国主义主题、孝道主题、交友主题、诚信主题等,以此开发出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文化知识背后蕴含的丰富鲜活的伦理道德内涵、深远的价值追求及高尚的精神思想,进而更好地塑造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展双向互动的、开放性的活动,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使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教材思想相契合,打造出更加富有文化气息的课堂,实现以文化育人的教育效果。

二、丰富教学途径,加强文化修养

目前,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倾向于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单一的讲授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兴趣喜好及社会热点等方面灵活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尤其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更要采取适宜的方法,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困惑和需求与课程连接,积极打造“文化课堂”,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乐于吸收课堂知识,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例如,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一课,教材涉及许多“孝”方面的内容。孝道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传统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多,挖掘这部分资源进行教学,符合教学需要。为了契合初中生相对感性的特点,笔者在教学时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入传统孝文化,先播放公益广告《妈妈的等待》,当学生看到视频中孩子逐渐长大、母亲慢慢老去、年老的母亲一直等待孩子归来等画面时,无不深受触动;随后将视频内容归结到本课主题“孝”与“亲情”上,顺利进入本课学习。多媒体是营造氛围和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它将抽象的文化概念用影像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而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更易理解文化的概念、内涵,并迅速完成知识的内化,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

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公民义务》一课时,笔者组织小组针对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孝”的若干事迹展开讨论,然后辩一辩在当前社会中,“孝道”“赡养老人”等传统美德是否还符合时代要求。学生从家庭亲情、伦理道德及法律法规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辩论,最终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得出结论:赡养孝敬老人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之一。明确了这一内容之后,笔者再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组议题的讨论,如分析“在当下社会中,何谓真正的孝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如何做到孝顺”以及“作为公民,除了孝顺,对家庭和社会,我们还有那些义务”。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新时代公民的义务,同时也将学习内容与传统美德相联系,实现了古今对话、法理与道德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传承,使课堂的文化性更为凸显,促使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思考问题。

可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将知识和思想更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增进课堂的意蕴和深度,构建出较具特色的文化课堂,促进学生自觉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三、联结生活实践,增强文化体验

构建富有文化氛围的课堂绝不仅限于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还要延伸到课堂以外,有效地联结学生的日常生活,使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具体化、情境化、生活化,让学生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获得进一步的文化体验,使文化课堂的构建趋于完整、全面。对此,教师需要设计适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易于开展,并且乐于参与的实践活动。

当前,绝大多数初中生都非常熟悉网络,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电子设备,因此实践活动首选线上活动。笔者依托我校的校园网络平台,专门开辟了一个优秀精神文化知识推广栏目,定期推送我国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组织学生以知识竞赛、自由投稿、线上辩论等方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构建师生间、学生之间乃至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帮助学生获得除课堂以外的文化熏陶,摒弃不良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侵蚀干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与综合素养。

此外,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组织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参观博物馆、参与民俗活动、感受当地文化遗产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获得优秀精神文化的熏陶,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如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一课,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但何为“精神家园”呢?其释义是“心灵获得安慰的地方,精神寄托之所”。笔者将其引申到家国——“国”“家”“乡”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从这些角度进行精神家园的守护。于是,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本地的博物馆,让他们加深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感受本地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家乡的名人,从而深刻体会文化是保持凝聚力、提高自信心的关键因素,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是以抽象的书面形式存在的,而是深刻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之中。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进一步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打造出涵盖课堂内外的“文化课堂”氛围,学生在这个意义更广泛的课堂中切实理解了本课所讲述的内容,增强了文化自觉,自发地加入传承、守望精神家园的行列中。

综上所述,构建合格的“文化课堂”,應当注重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相互结合,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并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还要拓宽思路,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打造一个涵盖面广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以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黎 燕(1974—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玉东新区第一初级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班主任管理。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构建策略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