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德育教育的传播策略研究
2021-05-30武盼盼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效果,文章对新媒体语境下德育教育的传播策略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通过新媒体推动德育教育的传播,为学生构建开放性学习空间,使德育立足于时代发展特征,结合社会现状,将德育教育具有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查找、问卷调查等方式,得出新媒体语境下德育教育的有效传播策略,即构建新媒体德育平台、建设新媒体文化、重视新媒体管理机制的完善、积极运用手机媒体、线上线下结合传播德育教育等。
关键词:新媒体;德育教育;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095-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基于服务类高职院校特点的课程思政育人内涵与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zsszSx171
信息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促進作用,对于历史发展可以发挥杠杆作用。人类传播信息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口头、文字、电子,信息传播的途径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在受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屏障被打破,体现出的自主性更强,而且传播媒介日新月异,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传播过程中,应注重新媒体传播作用的发挥,保证德育教育的整体实施效果[1]。
一、新媒体对于德育教育传播产生的影响
(一)为德育教育传播提供全新载体
新媒体能够使德育教育传播获得全新载体,当前大学生更喜欢刷微博,在LED屏前翻阅新闻,在此情况下,德育教育传统传播环境受到了较大挑战,因此须将新媒体作为依托,加强德育教育载体建设[2]。对于新媒体来讲,其自身便是一种德育载体,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均能使用手机、互联网展开沟通与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德育载体突破了时空方面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到德育环境中[3]。而且新媒体提供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可巧妙淡化和隐藏德育教育蕴含的政治色彩,提高大学生整体接受程度。除此之外,使用新媒体具有高效益,可以基于德育反馈获得更多德育教育传播新渠道,确保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二)拓展德育教育传播途径
新媒体语境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德育教育传播渠道,对于新媒体来讲,其是一种传播媒介,在传播德育知识时发挥中介作用,这主要是受到其强大互动性以及先进数字化的影响[4]。新媒体可以使人们通过全新渠道获取知识,使其知识需求获得充分满足。另外,传播知识时,手段也具有多样化特点。一般来讲,传播手段不同,接收效果也会有所差异,绘声绘色的方式往往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
(三)构建全新的德育教育环境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相对欠缺,主要运用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德育教育要想获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被学生真心接受,将德育内容内化为自身意志、情感、信念,并付诸实践[5]。新媒体存在隐匿性、虚拟性特点,可以打破学生与教师间存在的地位差别,使德育教育传播过程更重视对话、强调平等,教师与学生能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进而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新媒体语境下德育教育传播现状
(一)新媒体空间德育教育传播尚不够成熟
新媒体语境下实施的空间德育和实际德育之间相互脱离,当前高校运用了构建德育博客、德育网站等多种形式实施德育实践与德育研究,但是对于新媒体空间德育和现实德育之间存在的融合性与互补性有所忽视,二者存在相互脱离的问题,并且利用新媒体开展德育教育传播时,未能对现实德育中蕴含的优良传统进行继承与汲取,德育模式并不是十分稳定[6]。同时新媒体预警中德育内容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主要基于德育网站,会将德育内容原封不动地放在网络中。并且部分工作过于注重宣传,对于德育教育传播时的趣味性、丰富性有所忽视,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没有将新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德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二)新媒体展开德育教育传播的效果并不理想
高校很少开发德育类网站,就算开发了德育网站,也只是将宣传作为主要目的,兼顾德育功能,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7]。因此学生认可度以及参与度并不高,高校开展德育教育传播时获得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三)德育教育传播未能实现合力
处于新媒体语境中,家庭、学校、社会在德育教育传播中发挥的作用未能形成合力,家庭和社会没有将自身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社会网站主要作用是娱乐消遣,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较弱,并且学校未能构建有效机制与平台,使家庭、社会参与到新媒体语境下的德育教育传播中。
三、新媒体语境下的德育教育的传播策略
(一)构建新媒体德育平台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高校在推动德育教育传播时,须积极转变自身传统理念,还要对德育教育传播特点有准确的认知,对德育教育传播路径进行创新,推动传播渠道的拓展[8]。
促进德育教育传播时,需在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等德育工作基础上,对新媒体的作用与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在具体实施时,要合理利用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德育阵地,同时积极借用网络平台以及主流媒体的力量,使新媒体成为师生交流、信息传播的工作平台。同时需有效运用新媒体的快捷性、灵活性特点,构建专门传播德育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其中包括博客、论坛等。
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讲,应对新媒体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积极探索新媒体语境中德育教育规律,开发和大学生身心特点相符的新媒体资源库,形成德育教育传播新阵地。
(二)建设新媒体文化
高校中文化建设可以体现出学校的精神风貌,促进全面育人的实现,在大学生三观塑造以及品质、人格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媒体语境中,要想使德育教育传播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新媒体文化结合在一起,校园文化体系中可以包含手机文化、网络文化、社团文化等,运用计划性方式组织艺术欣赏、学术交流、文体娱乐等,使新媒体发挥传播载体作用,将德育融入文化活动中,使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保证德育工作具有感染力以及吸引力。以文化建设形成的优势与氛围作为依托,将新媒体蕴含的教育功能融入于德育系统当中,推动德育工作向数字化、信息化、多渠道方向发展,进而使新媒体产生的影响和德育教育传播之间实现相互协调,推动校园文化与德育资源之间的整合,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重視新媒体管理机制的完善
当前新媒体在高校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和普遍,为使新媒体在运用时体现出有效性与科学性,需建立积极有效的管理机制,将新媒体在德育教育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新媒体管理机制可以将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过滤出来,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身心产生消极影响,防止不良信息对德育造成阻碍。健全新媒体管理机制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传播的必要条件。
新媒体管理机制的积极作用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可以使各个部门之间加强联系,有效开展新媒体管理,具体实施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制度规范,保证新媒体管理有规可依,且有章可循。规章制度属于高校新媒体管理的核心内容,能使管理工作有可行路径引导。在制定制度过程中,需结合高校、大学生实际情况,保证制度具有较高接受度。并且其内容需要包含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各类情况,一般来讲,制度需将安全管理作为侧重点,确保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的安全性,内容主要为应急措施、安全级别、实名制要求等。
其次,强化行政管理。高校新媒体管理必须吸引专业人才,可以构建专业新媒体管理部门,部门负责的主要内容为监督执行情况、制定管理制度、总结经验等多个方面,并且工作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德育知识与互联网技术,这是推动德育教育传播的重要条件。
最后,技术方面给予保障。在新媒体语境下,促进德育教育传播时,需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避免不良信息进入高校。
(四)积极运用手机媒体
当前手机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5G在手机媒体中逐渐占据主导,优势在于大大提升了通信速度,加强了互联网、局域网、广播网、电视网以及卫星网的有效融合。手机媒体由于内容丰富且使用便捷,受到了广泛大学生的喜爱。在新媒体语境中推动德育教育传播时,需注重对手机媒体的运用,使手机成为德育的全新载体。必须对手机媒体的德育功能进行挖掘,手机媒体具有多样的功能,微信、短信等均能变成德育教育传播的平台。
第一,可以运用IM开展德育教育传播工作,IM为即时通信,手机主流IM主要为微信、QQ等,多数学生微信、QQ会全天在线,通过IM实施德育活动,可以使德育教育传播更具创新性。展开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IM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实际需要,使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获得引导与帮助。手机媒体的便捷性可以使大学生对沟通环境进行自由选择,并且IM具有的隐秘性可以促进虚拟沟通的实现。在此情况下,学生和教师沟通与交流时便能完全敞开心扉,进而使教师准确且迅速地把握学生的道德状态,明确德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和方向。同时可以创建聊天群,将德育教育传播产生的影响范围扩大,群内成员之间不仅可以分享信息,也能展开集体讨论。
第二,构建德育平台。新媒体在不断发展演进,微时代属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全新特征。后现代的媒体消费具有碎片化特点,人们使用媒体的时间呈现出支离破碎的状态,并且媒介形态、媒体种类越发多元化,人们对于媒体具有迅速需求与微小需求。手机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微时代的发展趋势,可以使人们在微方面的追求获得充分满足。大学生对于微媒体的使用较为普遍,打造德育教育传播微平台,可以在推动德育载体创新的同时,保证与大学生心理具有适应性。具体实施时,需充分了解大学生变化和大学生需要,将学生变化和学生需要体现于教学内容上。也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时适当收集资料,通过手机搜集德育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接受程度,保证德育教育的传播效果。
第三,基于手机媒体展开再教育,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收集学生教学意见,科学调整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自我提升以及自我学习。
(五)线上线下结合传播德育教育
在新媒体语境中,开展德育教育时,需注重对网络阵地的运用,发挥新媒体快捷、多样、便利的优势,构建线上线下德育渠道,将新媒体中的德育内容与理论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网络教学延伸课堂教学,转变高校传统德育教育传播方式。开展德育课堂活动或者是实施教学时,运用电子教具与电子教材,将图像、文字、声音等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在听觉、视觉、触觉方面形成立体性画面,进而使理论课程变得更生动形象。同时可以开发德育教育精品课程,线上线下结合优化德育教育的传播效果。
(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主要指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创造能力、评估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对于大学生来讲,需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提升媒介批评能力,同时要利用媒介资源提升自我,积极参与到新媒体语境下的德育教育中。当前部分学生媒介行为有所失衡,媒介接触存在不良倾向,主要体现在虽然网络接触比较多,但是单纯局限在时尚、个性化、趣味性内容上。对于媒介相关道德规范缺少清晰明确的认识,自律意识相对不强。同时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存在内容不系统、目的不明确以及形式相对单一的问题,因此基于新媒体开展德育教育时,需注重对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功能、特点形成全面了解,保证大学生合理使用媒介,从而推动德育教育传播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高校传播德育教育时,运用新媒体不仅可以利用环境具有的隐性德育功能,也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关注德育内容,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学习中,产生的德育效果比较理想。在新媒体语境下开展德育工作,需对德育工作基本规律形成全面认识与了解,不断探究德育教育传播方法、传播途径,利用新媒体加强德育教育传播载体建设与阵地建设,推动德育教育传播创新局面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于浩.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的高校社团德育工作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0(3):170-171.
[2] 杜世峰.浅议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生态德育[J].西部学刊,2020(12):100-103.
[3] 崔燕.新媒体下“互联网+”思政教学德育认同的三维向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17-20.
[4] 范玉科.新媒体时代下高中班主任德育策略研究[J].中外交流,2020,27(14):264-265.
[5] 周芳芳.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中职德育的机遇、挑战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127-128.
[6] 逄迪,任现龙,孙雅文.新媒体时代下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究[J].缔客世界,2020,6(1):151.
[7] 王艺.高校全媒体矩阵发挥德育功能的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0(1):60-63.
[8] 陈叶.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部学刊,2020(5):68-70.
作者简介 武盼盼,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