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流行语规范策略研究

2021-05-30姚丽徐晓杰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新媒体

姚丽 徐晓杰

摘要:新时期赋予网络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承载文化的重要使命。而网络流行语良莠不齐,对受众的影响日趋显现。基于此,文章围绕网络流行语现状,分析其成因,从法律约束、媒体导向、教师引导、受众自觉、自身消亡等方面探究网络流行语规范策略,旨在净化网络空间,捍卫语言净土。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流行语;规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06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网络语言规范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KYYWF-0636;佳木斯市2020年度重点科研课题研究项目“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语言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114

网络时代,网络流行语被人们广泛运用。网络流行语可以理解为人们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它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有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受众自发使用的,是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1]。目前,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日趋显现,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化展开研究尤为重要。

一、网络流行语发展现状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1.6%。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9个小时。未成年人、“银发”群体陆续“触网”,青少年群体占比最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手机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可以即时交流的微博、贴吧、QQ、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网络新词不断涌现。网络流行语简明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特点和标新立异的语言风格使之成为网民之间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承担着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的重要功能。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多元化的网络流行语给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网络流行语形式短小精悍、灵活多样,内涵凝练含蓄、蕴含深意,表达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2001年,我国第一部网络语言词典出现,瘟酒吧(Windows98)、烘焙鸡(Homepage)等网络流行语入选《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具有鲜活时代特征的“点赞”“截屏”“秒杀”等网络语言已收录第12版修订版《新华字典》,它们是数据时代的产物,准确而活泼。网络流行语中也不乏积极向上的词汇。“给力”(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硬核”(强悍、彪悍)、“逆行者”(在困难面前逆向而行的人)等网络流行语能引发青年深层次的思考,使青少年领悟到正能量。2021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觉醒年代”等诸多流行语成为时代表达。这些网络流行语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引领着正确的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每一个网民都是造词高手。新生网络语言难免良莠不齐。网络流行语也存在鱼龙混杂的问题。比如数字版的“666”(赞赏)、“88”(再见)、“4242”(是啊是啊);谐音版的“果酱”(过奖)、“雨女无瓜”(与你无关)、“耗子尾汁”(好自为之);字母版的“PMP”(拍马屁)、“yyds”(永远的神);方言版的“酱子”(这样子)、“蓝瘦香菇”(难受想哭);混搭版的“I服了U”(我服了你)、“U1S1”(有一说一,即实话实说)、“3Q”(谢谢你);缩略版的“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很艰难了,有些谎言就不要拆穿了)、“sk”(生日快乐)、“857”(8点去蹦迪,蹦到凌晨5点,一周去7次);复制版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有钱人终成眷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双节棍”;生造词“累觉不爱”“白富美”“喜大普奔”。连一些标点符号也被当成汉字运用,用“∶)”表示开心,用“P”表示吐舌头,用“>_<”表示闭着眼。甚至还有些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网络流行语,如“屌丝”(嘲讽矮矬穷)、“LJ”(垃圾)等。

受众长期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就容易断章取义,还会导致词汇匮乏,语言表达错乱,对语言使用造成困扰。青少年盲目跟风,自娱自乐地宣泄释压,他们辨析词义的能力被逐渐削弱。一些粗鄙低俗的网络流行语影响现代汉语词汇本来的意义,在其影响下,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渐渐淡漠,身心发展受到负面影响。规范并引导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刻不容缓。

欣喜的是,这在2021年度的“十大流行语”评选中已有所体现。12月初,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新鲜出炉,包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康”“赶考”“双减”“碳达峰,碳中和”“野性消费”“破防”“鸡娃”“躺平”以及“元宇宙”等。《咬文嚼字》杂志社主编黄安婧谈到评选标准时,认为要能反映年度特征、坚持价值原则以及秉承规范理念。基于秉承规范理念,“夺笋”“yyds”“绝绝子”等被排除在外。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谈到,“语言的边界即思维的边界”。语言本身具有反向塑造的作用,它也会反过来塑造人们的思维。经常运用粗鄙低俗的网络流行语可能会反噬人们的写作以及正常的表达交流。学生在写作业或者写作文时会不自觉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其他群体也经常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网络流行语交流。因此,正确引导受众规范使用网络流行语势在必行。不规范的网络流行语经常在校园出现,这是不正常的文化现象。对于网络流行语成因的分析以及应该怎样引导运用成为汉语规范化的新課题[2]。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一)经济便捷

很多网络流行语都符合经济俭省原则,用简洁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意义,有利于人们的信息传递,例如“后浪”代表年轻一代。再以“996”为例,其意为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六天的工作制度[3]。“996”这一缩略语具有简练、便捷的特征,每个数字在表达工作制时有相对稳定的功能,而且每一个语言符号表达的意义都十分丰富,充当句法成分时也相对灵活。生成和传播网络流行语的网民层次不同,就会使网络流行语的具体含义很难明确下来[4]。网民为了传输便捷、提高交流效率和实现个性化表达,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等任意组接,对规范语言的语法进行“创新”,将文字、数字、图片、符号随意拼接,由此产生与规范语言表达方式格格不入的新词新句,尤其是粗鄙低俗之语,对此必须加以规范。同时,这些词语的使用者一定程度上局限于年轻网民,使用人群范围窄,尤其是老人和小孩不懂这些词语的含义,这无形中会给受众的交际带来困难。

(二)猎奇心理

网络具有匿名性和相对自由开放的特点,受众求新求异求变的猎奇心理促使新的言语社团逐渐形成。这些网络流行语颠覆了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受众赶时髦,吸睛的心理诉求极强,不会说“666”(赞赏)、“tql”(太强了)、“杯具”(悲剧)等网络流行语就会自觉落伍了。如此的文化快餐使他们养成不良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

为了求新,受众还发明了只在年轻人之间流行的很多新词,借助新造词、启用方言词(或方音词的谐音字)、赋予旧词特别的新意等手段。如“灌水”表示在网络上留下没有意义的文字,“干饭”表示对饭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学生中,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人被部分人视为“异类”,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很强,但鉴别能力有待提升,他们极易被所谓的“流行语言”裹挟,如果任其发展,势必会腐蚀学生的思想,导致其精神信仰缺失和理想信念迷失。

三、网络流行语规范策略

(一)法律规范约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语言作为社会上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有法可依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为了加强宣传推广普通话的力度。1997年,国务院规定,每年9月份的第三周是推广普通话宣传周。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开始施行,该部法律规定,除了某些特殊情形外,在公共设施、广告招牌、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公文、商品包装说明等诸多场合,都不得乱用不规范的简化字、繁体字和出现中外文混用等现象[5]。网络流行语也不能“特立独行”。现在,不分场合地滥用繁体字和在汉语中夹杂使用外文字母或单词都是违法行为。

国家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为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关于网络语言的相关法规也将陆续出台,依法治网势在必行,对受众网络流行语的失范使用加以规范和管理指日可待。

(二)媒体导向引领

电视、广播、报纸、数字电视等媒体可以通过正确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引领社会舆论并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媒体要少用网络流行语,应加大网络语言规范的宣传力度,强化语言文字法规及标准的普及。避免为了迎合受众心理而使用一些不规范的网络流行语,要严禁“戏谑化”和“粗鄙低俗化”。同时,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语言使用环境,引导受众在泥沙俱下的词海中鉴别网络流行语。主流媒体是舆论导向的风向标,它承担着传播信息的重要职责,应该通过加强自身规范,起到语言规范的表率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要发挥网络媒体平台的巨大作用,以良好规范、引领网络流行语的正确使用[6]。

(三)教师正确引导

规范网络流行语是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尽之责,教师更应一马当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体验。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时,能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是中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部分专业的大学生也要取得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应等级证书。

为此,教师要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运用语言要准确、清晰、生动且逻辑性强。授课时,教师要声情并茂地朗读,用幽默有趣的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学校应当成为语言规范的主阵地。如果教师对学生口中的网络流行语听而不闻,那么学生就会把网络流行语当作口头禅;如果教师对学生笔下的网络流行语视而不见,那么学生就会养成网络流行语的写作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思维就会停滞不前,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进而优美词句也就会被网络流行语挤压和替代,交际写作也自然“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此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家庭和学校要联合起来,共同规范、管理和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

(四)受众提高素养

受众自身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网络流行语规范强度的大小。净化网络空间环境,规范网络流行用语,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最朴素的爱国方式。受众要端正态度,遵守网络管理法规,自觉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规范网络流行语,既要从自身做起,同时又要有意识地抵制粗鄙低俗的污言秽语,净化网络空间语言环境。低俗的网络流行语充斥在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上,会令我们患上语言贫乏症。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这是人们交流信息、传递情感、传承文明的前提。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能改变,受众不能陷入流行的泥沼,应该时刻恪守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都要兼顾[7]。

(五)词语自身消亡

语言的词库总是在不断地吐故纳新,江山代有新词出,各领风骚几多时。网络流行语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标签。它们若想在词界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必须是规范的,符合汉语语法体系和发展规律的,然后再言及其他意义价值。反之,则将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销声匿迹。随着“996”等事件的降温,“996”等网络流行语也会渐渐失去生命活力,淡出公众视野。网络空间的清朗,必然首先体现为网络语言的清朗。网络流行语中,有大量不规范语言,有的牵强附会,有的语病迭出,有的符号混搭、不知所云,还有部分粗鄙低俗者更是不堪入目。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网络流行语,才能在网络时代站稳脚跟。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人文学院黄德宽教授指出,网络火星文不易进入规范的汉字系统,不完善的文字系统将会灭绝。

四、结语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流行语,我们要懂得甄别运用。筛选使用其中符合语言规范、充满正能量、具有强烈时代文化气息的网络流行语,而对于那些不符规范的网络流行语,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承擔起相应的责任,政府、家庭、学校、媒体等共同发力形成多元共治的网络空间治理格局,积极寻找对策加以引导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王仕勇.网络流行语概念及特征辨析[J].探索,2014(4):186-192.

[2]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3] 田永芳.从生态语言学看网络流行语的演变机制:以2020前半年的网络热词为例[J].文化产业,2020,(21):101-104.

[4] 傅名辉.近五年来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探究[J].传媒论坛,2019,2(21):22-23.

[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5.

[6] 陈萍,郑罡,刘淑兰.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以2006—2019年《咬文嚼字》公布的网络流行语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20,23(5):16-19.

[7] 易纯.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规范[J].声屏世界,2020(14):98-99.

作者简介 姚丽,硕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徐晓杰,博士,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文学批评。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新媒体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