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1-05-30李乾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全面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基本保障。文章在明确社交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结合实际提出社交媒体在教育活动开展各个层面的应用形式,为有效提升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交媒体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026-03

媒体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媒介,也是人类社会性的基本体现形式。新媒体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也使社交环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使社交媒体环境对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更加显著,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环境的概念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环境的概念

社交是媒体固有的属性,媒体是社交形式多元化的载体,在某种媒体成为大众化的社交工具时,必然产生共性特征,并对社交活动开展产生影响。这些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的共同作用,就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社交媒体环境。在互联网技术、5G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形式不断创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多元化融入,使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革,以全新的媒介形态对公众产生多种形式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思维最激进的年轻群体,成为新媒体平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受到社交媒体环境变革的影响,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

(二)社交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

人的根本性质在于所具有的社会化特征,实现社会化的途径包括思想文化教育和组织群体推动两种形式。社交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

首先,社交媒体环境变化能够更好地丰富大学生学习和信息交互途径,更加广泛、直接地接收到自己所关注、所需要的信息,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次,社交媒体的创新应用,能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多元化、实效性的途径,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再次,社交媒体环境的多元化,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咨询和发泄途径,能够通过更加丰富的途径寻求帮助,帮助学生个体实现健康成长。

(三)社交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环境变化同样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社交媒体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使学生在媒体环境的冲击下,不免接收到更多的负面信息,尤其是部分大学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形,心理健康素质较低,会受到更明显的影响。学生在无法准确辨别信息真伪、信息导向不明的情况下,会逐步在心理层面形成与个人认知存在偏差的认识,甚至对社会现象和个人生活作出错误判断[1]。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容易走上错误道路,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二、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在社交媒体环境变革背景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依托相应的理论体系,采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基于心理学研究原理,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体系构建如下表所示。

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个体心理咨询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测评工具,以群体性测评和个体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准确评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对应的教育方法给予引导,以此才能够真正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

结合相关研究及本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学生外显问题行为呈现多样化特征。在性认知、性行为、赌博、伤害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较为明显;在成瘾行为、逃学行为、作弊行为、性行为等方面,男生要明显多于女生;在自杀行为方面,女生概率则高于男生。问题的发生与年级、家庭结构完整性、经济状况、学校类型及专业等变量有不同的耦合关系。二是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敌对、焦虑等内隐情绪问题出现概率明显较高,女生相对要高于男生,专科生相对要高于本科生[2]。三是学校适应状况会随年级递增而改善,男生在角色、职业、生活和身心适应方面要强于女生,而学习和环境适应能力方面,女生则要高于男生。四是从整体上而言,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比较滞后,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人员配置、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具开发和应用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心理健康环境优化方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三)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第一,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性更加显著。社交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多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模式运行,内容展现形式和创作特征更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诉求,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社交沟通的学生,通常能够在社交媒体信息交互中取得心理层面的交互。当前直播媒体的多元化发展,更是突破了传统媒体运行单向传播和时间空间层面的限制,实现受众与主播的双向互动。在学生以受众身份参与到主播活动时,更容易通过语言和表情等方面的交互,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性[3]。但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向上、具有正向作用的社交媒体,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影响效应水平较低,负面内容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则更为显著。

第二,社交媒体监管体系建设滞后。一些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侵蚀、部分“公知”的负面引导,使社交媒体多元化内容体系中隐藏着负面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层面的错误引导,网络诈骗、网络借贷等违法犯罪行为更是层出不穷。虽然国家已在法律层面对这些负面现象进行约束,但實际监管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思想较为单纯,更是成为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的主要对象。在学生个体遭遇这些问题时,在无法采取合理合法形式解决的情况下,必然使学生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学校层面虽然能够认识到社交媒体监管不力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强化对学生的引导,但粗放式的教育模式,相对于监管方面的缺失,使教育成效受到明显限制,无法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第三,学生对社交媒体内容缺乏辨别力。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其在社交媒体方面的应用能力、对社交媒体内容的辨别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虽然当前教育体系中,从基础教育阶段就不断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但多数都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能够接触的实践案例缺乏指导性,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产生偏差。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多数学生更加追求个性的释放,失去对心理健康素质正确的认知。在社交媒体环境的负面影响下,学生在无形中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第四,社交媒体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创新途径。虽然社交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具有多种负面影响,但由于在传播形式、传播内容等方面的优势,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能够提供创新途径。对于相关教育工作者而言,要能够适应新时代社交媒体环境变革的特征,适应大学生群体新媒体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的特征,制作更多适合大学生诉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教育。在开展教育活动中,要能够全面革新传统教育理念,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基本要求,将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这“三微一端”纳入教育平台,通过与学生的全面对接,更加精准地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为创新教育形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提升路径

(一)将社交媒体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在社交媒体环境不断变革的背景下,要充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从教育工作体系入手,将社交媒体平台的创新应用纳入整体工作体系,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对于高校管理层面而言,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进行细分,明确不同教育教研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对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提升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对于学院层面而言,应当在开设心理健康辅导站,履行心理辅导职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不同媒体形式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环境[4]。在班级和寝室管理中,应当将学生日常心理健康纳入检查范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在出现危机情况时,第一时间利用媒体上报给辅导员,切实利用新媒体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效率,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构建课堂与媒体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模式

充分利用媒体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势,构建课堂与媒体结合的混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教育教学体系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单向传输为主、学习效率低下等弊端。将理论教学内容前置至自主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利用线上媒體平台开展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环节则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案例进行讨论,不断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在课后复习和自主提升环节,学生还能够充分利用媒体平台搜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相关的案例,结合自身情况学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学会科学的压力管理方法,为个人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依托媒体平台创新心理咨询形式

当代大学生群体心理层面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都能够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并应用于个人成长指导,但部分学生依然存在敏感多疑、易忧虑紧张、排斥集体活动、人际关系紧张、偏执等负面心理问题。并且这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比较排斥,不愿意接收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相关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具有的隐蔽性特征,采用学生能接受的途径,创新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微信与学生进行语音和视频沟通,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更为精准地给予指导,更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四)依托社交媒体创新心理干预技术

心理干预是当前心理学理论不断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个体实施的教育指导活动,以此驱动目标对象心理朝着预期目标方向调整。大学生群体在不同性别、年级、家庭条件、个体认知等因素的作用下,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征,采用更加丰富的心理干预技术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在不同学校同类部门工作中,应当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系统搭建信息交互平台,强化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强化心理干预技术创新研究,加大新型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的推广力度。

(五)依托社交媒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体系,为大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学习氛围,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有效性的基本保障。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手机客户端等新型媒介,以图文结合、视频等丰富的宣传形式,优化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模式,积极倡导学生运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社交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载体作用,对于相关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新媒体应用形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以此才能够真正提升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为学生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城,吴文渊,陈柏儒,等.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社交媒体台风舆情演化分析及对比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1,23(12):2174-2186.

[2] 杨蕊.人的社会化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林区教学,2021(12):117-120.

[3] 马素丽,王继红.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22):49-51.

[4] 王莉萍.新媒体时代下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林区教学,2021(10):104-107.

作者简介 李乾,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
学困生转化措施浅析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
论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维整合型视域的驱力与要义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分析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基于学生评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