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2021-05-30陈嘉琦
摘要:当今时代,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数字化的新媒体快速发展,00后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的一代,对于网络舆情事件易受到情感表达不当和应对能力不强的影响。文章以问卷形式对在浙江五所高校的00后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00后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紧跟潮流,个性鲜明,直面诉求,“数字”悟性强,对网络信息信任度较高,易受情绪感染。对此,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新媒体背景下政府、职能机关、高校应当积极监管,注重吸纳社会组织嵌入舆情治理,培育高校自主舆情应对能力,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网络舆情应对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00后大学生;网络舆情;策略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070-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新媒体背景下‘00后情感表达与网络舆论引导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R421004
一、问题的背景与提出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CNNIC数据显示,网民的增长主体由青年群体向未成年群体和老年群体转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银发族”、00后群体陆续“触网”,构成了多元庞大的“数字族群”[1]。
自2018年9月起,0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的生力军,00后大学生作为伴随着电脑、电子游戏、音乐播放器、手机等新媒体技术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2],具有较高的数字悟性。同时,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日趋逐渐成为发展趋势的时代背景下,00后大学生对高校圈层、社会新事物保有高度兴趣,渴求快速得到社会的认可,易受到错误舆论引导,掉入不良信息的陷阱,但从目前高校实际情况来看,网络舆情研判与引导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缺乏纵深的舆情引导机制,这些问题为高校育人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二、调查设计与方法
(一)调查过程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派访员对浙江树人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在杭州和绍兴的高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文章采取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年级、专业、性别发放问卷。在数据处理中采用SPSS软件,主要采用频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方法。
(二)调查样本
截至2021年10月,共发放问卷2500份,收回有效问卷2246份,有效回收率为89.8%。其中,男生648人,占28.9%,女生1598人,占71.2%;本科1534人,占69.3%,专科712人,占31.7%;2021级1837人,占81.8%,2020级219人,占9.8%,2019级49人,占2.2%,2018级26人,占1.2%。
(三)调查内容
课题组在问卷设置中就受访者相关信息、参与网络的基本情况、对舆情的认知和态度三个部分设置调查内容,共28题。试图从样本分析当前00后大学生网络参与的情感、表达诉求的形式及其对舆情的认知情况,以期找寻高校应对舆情的新范式、新思路,并助力形成健康、良性的网络生态环境。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新方式呈现信息的易接收性
00后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紧跟潮流,直面诉求,个性鲜明,这展现为其对新方式呈现信息的易接收性。00后大学生用户对直播、短视频和智能化媒体表现出乐于接受的态度。
以网络表情包、流行语在00后大学生中的使用率为例,当问及网络社交时是否使用网络表情符号、表情包时,回答使用或经常并较熟练使用的占95.7%。当问及网络社交时是否使用网络流行语时,83.4%的被调者表示经常并较熟练或有时使用,并且在表情包、网络流行语选择中,他们更青睐于能表达自身情感状态和富有创新色彩的话语,如“yyds”被他们广泛用于对事物的赞同,“绝绝子”被网友用于佩服、赞扬、认可某些事情。
(二)对网络信息的高度依赖性
0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字悟性,表现为对网络信息的高度依賴性。00后大学生群体成长于Web2.0时代,自小就拥有网络接触的环境与条件,可以轻易从网络世界中探索知识,挖掘自身感兴趣的内容,无论是从年龄阈值判断上还是从数字悟性上都称得上能够本能精通且深谙各种信息化工具和技术的“数字原住民”[3]。
00后大学生在互联网虚拟场景中对于舆情事件话题的讨论、互动、参与驾轻就熟,对新事物营造“在场感”兴趣较浓,对新载体的接受度更高。问卷显示,通过微博了解舆情事件的学生的比例高达85.7%,微信次之,为79.3%,而2018年发展至今的抖音一跃成为00后的新宠,占比达61.9%。
此外,被调研的2 246名00后大学生基本习惯于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数字产品设备进行社会交往、娱乐活动和学习生活。1 964人(87.4%)表示经常上网,其中686人(30.5%)表示每天上网的时间达6小时以上。影视音乐(23.3%)、新闻舆情事件(21.8%)、社交(19.1%)是00后大学生较为关注的内容。
值得关注的是,00后大学生对于新近发生的舆情报道事件的关注度较高。此外,通过对样本的频数分析发现,00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事情,除了依赖与朋辈交流外,发朋友圈、微博等在网上表达情感的方式比例跃升第二,占比达76.8%,选择与辅导员沟通的仅达6.3%,这与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层出不穷且影响力和关注力不断提升的现象基本一致。
(三)对网络舆情的情绪感染性
00后大学生普遍对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信任度较高,展现为对网络舆情的情绪感染性。
调查显示,当谈论00后对于网络获取的信息作何看法时,近71.1%的00后大学生认为从网上知悉的消息具有参考价值,24.8%对网络信息保持怀疑态度,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00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有基本客观判断;当问及虚拟网络是否存在真实感情时,认为存在、有时存在、可能存在的学生达到73.9%,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0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防范性较差。
随着网络向多元化、带宽化、移动化等方向发展,网络信息营造的“在场感”逐步培养起了00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信任。
00后大学生偏爱接受“意见领袖”的“近距离”指引,给予心理上的信息可信。同时,网络带来了相关领域“大牛”或专家的新观点,朋友的最新动态,高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互惠行动不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强关系”,也为网络舆情带来了直觉上的可信。
在网络参与过程中,00后大学生自觉接受信息的可信,在舆情事件中易受到自身情绪的感染。
调研数据显示,00后大学生认为有受到部分影响的占到50.5%,有很大影响的占5.5%,并且超過半数的00后大学生对网络舆情与情感表达的态度基本一致。
从主体上追根溯源,00后大学生在舆情应对能力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其在虚拟世界里,难辨信息真伪,希望通过留言评论等方式博取关注和好评,他们更加感性,易冲动,易掉入预设的情绪陷阱,成为舆情策划的无意识推手。
从环境来看,“后真相”时代,新闻具有多反转、戏剧性,大学生容易对早已信任的网络信息产生信任落差感,容易产生不满心理,抑或对网络中学生间的抱怨和吐槽表现出情感共鸣,并将高校管理服务不到之处在网上进行“点名”,进而产生系列不良影响,而其中部分言论存在煽动性,能提高激进情绪与极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4]。
四、多层次开展00后大学生舆情引导工作
近年来,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已初显成效,各级政府、高校有效应对00后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的逻辑与路径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信息的日新月异、00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发展特征不断演变的当下,更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不断提高舆情应对水平。
(一)宏观层面:政府严格把关信息流通
齐默尔曼(1989)认为,超量的信息消费往往是深藏的心理沉淀和社会灾难的一种表现。作为信息时代的一员,我们面临着信息爆炸和信息匮乏,要设置信息准入门槛,确定信息采纳标准,选用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念,而不是简单做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和鼓动者[5]。
而00后大学生,正值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亟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流价值的正面引导。有关方面需要做好第一道把关,对流入高校学生端口的信息严加监管,将披着羊皮的“文化软植入”“娱乐消志”等错误意识形态扼杀在摇篮。同时,对具有信息处理、编辑、发布能力的新闻业,要增强准入管理思路,正向引导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作用,为培育新青年做好坚实的引领。
同时,需要在海量信息中稳住阵脚,做好信息的落地把关,通过技术纾解混沌的信息空间,保持与网监部门、高校舆情监管部门的密切联系,阻断负面信息传播的路径,正面管教,严惩反面典型,引导00后大学生逐步规范网络行为,做网络风清气正氛围的维护者。
(二)中观层面:相关部门严格监管网络舆情
网络时代,在培育00后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好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教育意识和责任意识,在网络舆情监管工作中,同政府及媒介组织一起共同推进决策[6],寻找高校舆情危机的解决方案。
要高度重视自身组织能力的提升,积极寻求强调技术性的社会组织的帮助,建立舆情走向的数据库和案例库,做好舆情预警、舆情总结,积极推动当地网络舆情监管。
高校要将舆情监管纳入全年度常规性工作,管、教同行,当好“吹哨人”。在教学上,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坚实引导学生培育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7];在管理上,科学布控,设置网络监管中心,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在校院级团学组织中设立舆情监管中心,并由学生担任舆情监管员,定期上报校园内隐性舆情事件,关注校园公众号、抖音号、头条号等官方平台,第一时间监管不良舆论并积极引导,及时通报。
在高校与校外联动上,积极与辖区派出所、地方政府、其他高校保持联合走访式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良策,邀请地方派出所、地方政府开设公益讲座,丰富思想教育形式,密切关注校园发展环境。
(三)微观层面:教师正确引导价值观念
构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引导机制是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重要策略。教师则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信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也是00后情感保卫战的守门员。
教师要做到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之间的互通。任课老师要将课堂作为主阵地,提高思政课堂质量[8],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理性引导多元声音,在课堂上同学生构建互动交流,在新媒体、自媒体环境下,利用好网络资源,通过网络的互动交流突破传统师生界限,化被动为主导,热心为同学答疑解惑,做好导向引领。
高校服务人员要增强办事实效,对于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等的相关问题,后勤、保卫等服务人员要想在前,做在前,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要将服务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高校管理的不易,并借助学生团体,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形成自主管理氛围[9],帮助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实践中做好00后大学生的舆情引导工作。
此外,高校辅导员要关注学生情感,关心与留意00后大学生在情感、工作、生活上的问题,关注舆情,作出决策和研判,不断形成学生网络情感与网络行为同频同向引导同心圆。
此外,为人师者,范也,辅导员还要规范自身行为,以诚信建立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师范约束权力,积极做高校正面宣传的扩音器,做严防谣言的定海针,要有信心、有决心守好00后大学生成长的高山险滩,为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最坚实的屏障。
五、结语
00后大学生是高校的生力军,也是网络时代的中坚力量,且其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塑形期,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易受到网络舆情事件的袭扰。文章在浙江五所高校00后大学生网上情感表达与网络舆情参与的样本分析中发现,00后大学生具有乐于接受新事物、紧跟潮流、个性鲜明、直面诉求、数字悟性强、对网络信息信任度较高等特点,并对00后大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与研判,旨在为政府、职能机关、高校管理提供应对和处理思路,从而进一步增强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实效。
参考文献:
[1] 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21-08-27.
[2] 喻国明,曲慧.网络新媒体视域下的“用户”再定义(下)[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1(3):9-13.
[3] 刘蕾.数字化背景下新媒介素养理论框架构建的探究[J].教育传播与技术,2021(4):85-90.
[4] 魏锡坤,骆奎.“后真相”时代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旨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9(4):47-52.
[5] 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9.
[6] 孔建华.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传媒论坛,2019(4):154-158.
[7] 田建湘,罗晓菲,姜露,等.新时代网络舆情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策略研究[J].决策探索,2021(10):91-92.
[8] 王金.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9):118-120.
[9] 邱培彪.浅析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有效性增强的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4):189-192.
作者简介 陈嘉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