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畲族织带纹样的艺术特征及民俗符号解析

2021-05-30倪玉娇,张毅

艺术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祭祀织带婚嫁

倪玉娇,张毅

摘要:织带是畲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畲族来说既是传承也是记忆的载体。文章分析织带纹样,从婚嫁及祭祀两方面探究纹样的表意及内涵。从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区博物馆已公示的纹样入手,结合游耕民族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合理分析,推断出不同类型的纹饰是畲族敬畏自然和尊崇神灵的表现,同时织带也是畲族传统定亲定情的代表物之一,能从侧面反映出畲族对美满婚姻生活和风调雨顺自然生活的向往。此外,文章还提出,作为畲族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织带的发展和传承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畲族;织带;婚嫁;祭祀;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3-000-03

织带,即合手巾带,又称双面带,是畲族的传统手工艺品。畲族的女人们自幼便开始学习传统的织带编织工艺,织带的精美程度是衡量一个畲族女性能力的标准。在编织工艺上,畲族的织带保留了中国民族间流传的织、绣、挑、染等传统工艺技法。织带纹样种类繁多,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织带的纹样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图案纹饰,二是字符。

1 织带于畲族的意义

织带既是装饰品,又有较强的实用性,既可简单使用,作为绑衣带、裤带、皮带等,也可镶嵌在衣领、衣襟等地方,抑或当作小孩的背篼带等使用[1]。编织織带所需的工具是木质的机架,或3根长度约为20cm,孔径在5cm以内的圆竹竿,当地人称之为“织带竹”。在编织时先将综线提好作为经线,一头固定在自己腰上,另一头则绑在任意固定位置,这样妇女们在闲暇时就可以灵活携带织带,就地编织(见图1)。

每年的七月七日,畲族还会举行织带选美大赛,畲族小伙腰间和怀中的织带也越来越精美。织带已经逐渐从“意符文字”演化为畲族人的情感寄托之一,畲族人以织带定情、驱邪、祈福……织带作为条状束缚物,不仅具有实际功能,而且代表着织女对情郎的缠绵深情,看似抽象的图案与符号的背后是畲族人对美好生活的真诚祈愿。织带作为情感传递的载体,也是民俗生活最好的考证。

2 畲族织带的编织与图案分布

织带通常为经纬排布,经线通常使用彩色线,纬线则固定使用白色线。编织的固定工序为整经—综经(做手提综)。畲族的妇女们在白色的纬线中穿插彩色线,色彩交织编织出彩色的图案或文字,并在图案的两侧和丝带的边缘穿插几条彩色经线。边色线与色线之间为全白,经度多少取决于色带的宽度。棉线编织的彩带常规宽度为3~5cm,长度则在100cm左右。其中经线的数量决定了织带的宽度,经线过多则编织难度大,过少纹样又很单一,畲族常见的是十三行的规格(见图2)[2]。

织带是不同颜色的经线以2∶1的比例表里交织的经线色织,是一种经线起花织品(见图3)[3]。普通平纹图案就是单位平纹组织重复编成的,而有纹样变化的织带则是由经绵织纹组成的,在织带的末端,编织者还会在织锦提花织造的尾部继续添加一块平纹织物,然后留下一定长度的线不织,流苏将由中间切割形成,然后经纬成穗,为避免脱落,还会进行缝合[4]。

3 织带在畲族民俗活动中的应用

织带的灵感来源于畲族祖先们对大自然的感知和具象化表现,他们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再将对美的理解糅合,用最传统的手法编进织带中。织带不仅是创造者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传统民族对美好生活祈愿的表现。在我国传统织品的发展历程中,编织者创造图案时大都采用了类似镶嵌细工的加工手法,这些图案并不代表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或一种原始艺术,只是编织者在意识中把大自然的画面单元形象化、具体化之后,自然发展变化形成的几何图形。而纹样的创新、变化也的确是以科学、人文、社会之间的交叉联系为基础的[5]。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纹样的形式具有稳定、传统的倾向,在受到民族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后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特别是与生活、神话、故事有关的意义,为纹样增添了辟邪的功能和神秘感。

3.1 婚嫁

在浙江景宁还有用织带定情的浪漫传说。相传从前畲族女始祖带领畲族人与一只神兽报晓鸡逃难至浙江景宁。女始祖三公主离开时将报晓鸡传给了畲家雷四妹。这只报晓鸡是天神转世,无所不知,能预测天地间的万事。它将预知的事情告知雷四妹,四妹再传播给乡亲们让其做好防范,如此便可防御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报晓鸡在将死之时,让主人在它死后剖开它的肚子,取出它的肠子,并表示它的肠子会化作一条七色花纹的彩带,只要主人将彩带作为定情信物送给心上人,便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雷四妹照办后,生活真的越来越好[6]。于是人们便纷纷开始效仿,编织起了织带,织带定情的习俗也就此流传了下来。畲族姑娘若是看上了哪位青年,便会把亲手制作的织带悄悄塞给心上人,以此定情、定亲。关于织带定情的可考依据非常多,畲族的传统情歌中就有《带子歌》这种专门描述婚恋的歌曲。近代织带逐渐演变为男方来女方家定亲时女方的回礼之一,俗称“定亲带”,相较于汉族男女通婚的礼节,织带在畲族人心目中的分量远超金钱物质。

3.2 祈子

与很多原始时代的部落或族群相同,畲族意符中以“◇(菱形)”表示女性或者与女性相关的事或物,且没有太强的连贯性。而“◇”中间再加上点则代表怀孕,也转喻繁衍子孙,并寓意为能顺利生产(见图4)[7],因此无论是空心菱形或是中间有点的菱形,都代表着女人的社会地位。在传递信息的手段上,相比语言,纹样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产生的变动更小,从而形成了反复性和稳定性,比语言更加简单。不太突出的特点能保证信息内容的稳定性和真实性,并抵御外界变化的影响。

3.3 对婚姻生活的祈愿

由于畲族没有创造出本民族的专属文字,所以织带中常用的绝大多数是汉字。在表现婚嫁方面,多以吉祥语为题材,常绣有“百年好合”“五世及昌”等祝福婚姻美满的词汇。同时,妇女的内衬衣、围兜等服饰上也绣有黑色八字纹、“囍”字等[8],传统的祝福语加上畲族女性的手工艺,便成了具有独特含义的织带。织带对婚姻生活的美好祝福体现最广泛的就是“凤凰”与“盘瓠”形象,畲族新娘在结婚当天都会隆重着装,带上凤凰头冠,穿上凤凰嫁衣。男为盘瓠,女为凤凰,人们在婚嫁当日最美好的愿景就是披上祖先的图腾,以最朴素传统的方式表达对和谐生活的期待和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4 织带纹样在畲族祭祀中的体现

畲族是典型的游耕民族,其长期生活在山区,依靠基本的劳动生产维持农业生活,因此农产品种植和狩猎成了他们生产劳动的主要内容。这一类具象的纹饰图案也成了织带的主要内容,动植物等图案在织带中有所体现,生活工具也逐渐融入其中。依据畲族人对现实生活的精神需要进行表达,是畲族织带的特色之一。因为畲族科学技术落后,居住的地区大多交通闭塞,自然灾害多发,所以畲族人对自然的认识不足,当灾害多发或生活不顺遂时,他们会举办传统的仪式膜拜神灵以获得心理慰藉。闽东畲族群允许人死后穿凤凰盛装下葬,但不能用织带陪葬,原因是当地老一辈人认为织带是辟邪的吉祥物,不适合死后带去阴间。

4.1 对自然的信奉

在浙江景宁畲族博物馆内现存部分已经被公认的织带纹样中(见图5),自然描述类的纹样较多。其中太阳、雷电、云彩、月亮等各种气象类文字在服饰中出现的频率较高[9],结合畲族游耕民族的特性,可以推断出畲族对大自然的信奉。调查浙江景宁畲乡群众发现,织带并没有特定的佩戴场合,但是缝合在衣片上的织带会有一些区分。雷电和水源(见图6)通常会在织带中组合出现,并且大量重复,据此可合理推测出畲族人在干旱天气对雷雨的期盼[9]。以此类推,不同纹饰的组合可以理解为祈雨、避虫灾、避山灾等。

4.2 对神灵的敬畏

畲族织带是以祖宗崇拜为主干、以民族服饰为标识的,兼具物质与精神形态的民族特色手工艺文化。畲族崇拜的神灵多种多样,其中广为流传的就是盘瓠(龙纹)和凤凰。而盘瓠(见图7)作为畲族人的祖宗崇拜对象,在织带上的表现既保存了畲族浓郁文化的原真性,又有外来汉文化的缩影,可以发现盘瓠形象在织带上表现为“鳌鱼”并简化了细节,突出了身上的鳞甲和头部,弱化了尾部的细节,有一种朴拙感(见图8)。犬尾织带是畲族新娘出嫁时必须佩戴的装饰物。在犬尾织带的内容表达方面,畲族人更加注重大胆夸张的想象与生动的造型。再加上畲族织带在编织时基本都没有线稿而是直接运针,因此每一条“鳌鱼”的形象都不同。织有盘瓠纹的彩带不仅是新娘出嫁时的必备品,更被广泛应用于畲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神灵和祖宗的敬畏之心。

5 结语

目前,畲族与汉族交融,畲族逐渐受到农耕技术与教育信息的影响,这在织带中通过文字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清代后期织带中开始出现文字类纹样,畲族少女受教育后识字,出现了汉字带。其中辨识度较高的是景宁蓝姓妇女织造的《皇帝朝纪》字带,其内容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金玉满堂”。在幅宽有限的空间里,共计104个字,嵌入了50多个原始文字。这条织带面世后轰动一时,堪称现代畲族汉字织带中的典范。

过去织带是畲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今由于时间的变迁、东西文明的交流,畲族织带的保存和传承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其织造工艺烦琐、费时耗力,且需要全程手工操作等,年轻一代就算想要掌握和继承,机会也越来越少。同时,织带的家用价值正逐渐被一些机织品替代,其民族情感价值也慢慢被淡化。织带是畲族的宝贵遗产,它的历史演变轨迹反映了畲族与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兄弟民族紧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反映了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反映了少数民族原始的生活状态和淳朴的民风。无论是通过织带含蓄地隐喻还是以图案的形式直观地表达,都体现了畲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织带是畲族的“活”史料,只有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畲族人才能重拾信心,将其精髓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 于爱玲.探析景宁畲族织带图案的寓意及艺术价值[J].现代装饰(理论),2014(11):111.

[2] 余海珍,邱慧灵,陈晓琴,等.畲族彩带的文化传承[J].浙江工艺美术,2009,35(1):96-101.

[3] 胡伟飞.畲族彩带的特点及存在原因分析[J].装饰,2006(11):127.

[4] 陈敬玉,张萌萌.畲族彩带的要素特征及其在当代的嬗变[J].丝绸,2018,55(6):83-90.

[5] 邱慧灵,余海珍,陈晓琴,等.景宁畲族彩带“意符文字”的探究与释读[J].浙江工艺美术,2009,35(3):24-28.

[6] 徐健超.景宁畲族彩带艺术[J].装饰,2005(4):104.

[7] 陳今.浅议闽东畲族祭祀中的审美文化意蕴[J].丽水学院学报,2015,37(1):18-21.

[8] 金成熺.畲族传统手工织品:彩带[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9(2):99-106,115.

[9] 汪洋.畲族彩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J].前沿,2012(9):154-156.

作者简介:倪玉娇(1997—),女,江苏无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服饰文化与艺术。

张毅(1967—),男,江苏南通人,硕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家纺服饰面料文化与设计。

猜你喜欢

祭祀织带婚嫁
汽车前排安全带回收缓慢问题分析及优化研究
基于ARIZ-85C理论的汽车后排安全带的创新设计
吸湿发热织带设计与开发
婚嫁系列硬金精品
织带经向织缩率及热定型整理的影响研究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水上婚嫁
明清婚嫁家具纹饰中暗藏的希冀
婚嫁贴“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