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例谈
2021-05-30陈维严
摘要:劳动教育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话题,学校不仅有劳动教育的专项课程,还需要与学科进行整合,发挥学科育人的功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较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因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从而在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显得更为可行。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科融合;语文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倡导全员德育、学科融合的教育大背景下,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既有可行性,又有必要性。
部编版语文教材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因而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又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悟活动中去体悟劳动之美,欣赏劳动智慧,培养劳动习惯,树立劳动观点,理解劳动精神。
一、感受劳动创造的美
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劳动可以创造美,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劳动。中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凝聚着古代劳动者的心血,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介绍名胜古迹的文章。教师要通过带领学生认真品读文章,去感受劳动创造的美。
《苏州园林》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不仅是对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高度概括,也充分展示了苏州园林独特的建筑风格。课堂上,老师紧紧围绕这一特征,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写景顺序,感受叶圣陶优美准确的文笔,从而引导学生在感受苏州园林建筑美的同时,感受古代劳动者的智慧,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
在教学《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自主绘制故宫博物院的游览路线,标出故宫博物院著名宫殿的名称,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建筑精美的建筑风格,身临其境地真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介绍劳动人民智慧成果的文章,多为说明文,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劳动创造美”这一抽象道理的内涵。只有对劳动创造美心有所感,才能理解劳动价值,热爱劳动。
二、体會劳动传递的情
只有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劳动者,了解劳动者,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普通劳动者高尚的道德情操。部编版教材中的《台阶》《老王》就是两篇书写劳动人民、赞美劳动人民的文章。
《台阶》是一篇小说,以“我”的视角写父亲一辈子想通过修台阶来改变自己在村里的地位这样一件事,塑造了父亲这位劳动者的形象。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学生找到描写父亲的语句,细细品味,深入思考,认识到父亲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劳动者的美。
杨绛的《老王》塑造了一位朴实的三轮车夫的形象。老王虽然是一个不幸的人,但他却关心着杨绛一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别人。杨绛在结尾抒发的“愧怍”,引发读者思考。老王是一位平凡的劳动者,可是在他的身上有着劳动者最朴实、最纯粹的人格。
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对于普通劳动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虽然身处在社会的底层,可是他们就如野草一样,绽放着顽强的生命力,以博大的胸怀来面对人世间的一切不公。写这类文章的作者,对普通劳动者都是饱含深情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这种深刻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尊敬劳动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劳动者美好品质的熏陶,在生活中展现优秀的劳动品质。
三、思考劳动蕴含的道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可见劳动对于人类的价值。同样,劳动促进人格的健全,一个人的进步也是通过劳动来完成的。一个热爱劳动,以创造为乐的人才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
演讲稿《敬业与乐业》也是很好的是劳动教育的范例。梁启超先生先阐释有业的必要,再谈如何才能做到敬业,最终得出结论。梁启超说的“万恶懒为首,百善业为先”,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意义,也是对重视劳动、实践劳动的疾呼。梁启超先生推崇的“职业的神圣”就是“劳动的神圣”。劳动者是社会的推动者,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无论是当大总统还是拉黄包车,只是分工不同,价值相同。对于劳动者本身,都可以通过所从事的“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教育学生,理性平等地看待每一项劳动,劳动的本身没有贵贱之分,只是社会的分工不同而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劳动,从而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语文学科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作用,引导学生去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从而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维严:安徽省合肥社会发展局中心经开区教研室正高级教师)
[责编: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