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比较及准确性分析
2021-05-30刘美琳
刘美琳
摘要:目的:讨论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比较及准确性。方法:现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期间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样本,依据患者检查的顺序,将分为其两组,其中对照组为50例、实验组为5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末梢血检验,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血进行检验,观察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大,组间数据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对照组相比均较低,组间数据对比显示(P<0.05),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血小板、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对照组相比均较高(P<0.05),两组数据对比发现具备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大(P>0.05),组间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患者检验满意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检验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精确率较高,能够明显减少误差,为疾病治疗提供参照,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检验;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比较多用的一种疾病辅助诊断方式,通过检验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结果,能够对疾病进行精确判定,特别是对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末梢血、静脉血、动脉血是血常规检验的三种方式,其中,比较常用的有末梢血与静脉血两种方式,但临床对以上两种方式的检验价值存有一定异议。随着临床检验工作的增重,送检血液标本可能难以及时处理,或个别血液标本存放时间过久,均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干扰。相关研究发现,血液标本存放的时间越长,则会增大溶血出现的风险,继而干扰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精确性。血常规是实验室较为常见的一种常规检查项目,而采血方式的不同,检验结果亦有不同。末梢血极易遭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加大误差率;静脉血能够进行往复检验,具备较佳检测优势[1]。为探析两种采血方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我院特选取行血常规检验患者100例进行分组研究,具体详细研究情况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期间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样本,依据患者检查的先后顺序,将其为对照组、实验组。其中对照组为50例、实验组为50例,对照组中包括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23~47岁,平均(34.29±2.08)岁;实验组中包括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23~49岁,平均(34.27±2.06)岁。入选标准:①患者的呼吸、血压及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且意识比较清醒;②均为住院患者,且住院时间在3天以上;③临床资料均完整;④均签署知情确认书,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⑤年龄均在23周以上;⑥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剔除标准:①患有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②出现休克的患者;③患有精神类疾病及意识障碍性疾病的患者;④有抗凝治疗病史的患者;⑤同事参与其余研究的患者;⑥对本次研究依从性不高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组间对比。
1.2 方法
检验前,引导患者禁水、禁食,之后在第2日清晨,也就是早上7点到8点完成采血;采血前,操作人员应帮助患者选取最佳姿势,并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规范使用采血针进行穿刺抽血,完成后,将静脉血放置在抗凝管内,之后摇匀,切记不可用力过大。抽血完成后,样本需在半小时内送到检验科,并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诊断。对照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采用末梢血检验方式,仪器选用宁波美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采血针,且为一次性用品,采血完成后,对患者的指腹进行消毒。实验组使用静脉血检验方式,仪器选用山东奥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静脉血样采集针进行采集,且为一次性用品,采用完成后,引导患者压迫采血位置进行止血。
1.3 指标观察
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使用视觉模拟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分值与患者的疼痛度呈正比关系。
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血紅蛋白量、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及血小板各值水平,并进行对比。
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对检验结果的满意程度,使用我院自制的患者检验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测评,评分采用百分制,非常满意者为得分在87分到100分之间者;基本满意者为得分在70分到86分之间者;一般满意者为得分在60分到69分之间者;不满意者为得分在0分到59分之间者;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SPSS21.0统计学软件;资料描述: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0.05。
2结果
2.1 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
实验组50例患者的VAS评分为(2.13±0.38)分,对照组VAS评分为(2.03±0.59)分,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对比发现(t=1.0075,P=0.3161);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2.2 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查各值水平
实验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数据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血小板、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对照组相比均较高(P<0.05),两组数据对比发现具备统计学差异;实验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对照组相比均较低,组间数据对比显示(P<0.05),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具体详细情况见表1-1、表1-2。
2.3 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对检验结果的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对检验结果的满意率为96.00%(48/50),对照组为80.00%(40/50),两组检验结果满意率对比发现,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情见表2。
3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比较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亦是全身检查最关键、最基本的检查项目,使用血常規检验,能够精确掌握患者身体内细胞的数量、形态及分布状况,进而可更精确地了解患者全身疾病初期征象[2-4]。血常规检测,常常要求患者空腹状态抽取静脉血或末梢血,采血前,不宜剧烈运动,主要是由于机体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会在大量运动后遭受干扰,影响检验结果的精确性,从而影响疾病的诊断。血常规检验能够检测机体血液中的血小板与白细胞等指标,故而是临床上必不可少的检验项目。静脉血与末梢血是其常用采血方式,末梢血采集比较广泛,接受度较高,且痛苦程度较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静脉血采集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检测信息[5]。针对末梢血采集来说,采血前,揉捏患者的手指,则会对其正常细胞造成挤压,致使较多组织进入到血样,进而导致血样浓度降低,出现血小板凝结的情况,导致血液样本失衡,干扰检验结果的精确性。除此之外,采集的血样不仅仅有动静脉血,还有细胞内液及组织等,其血液循环变慢,极易导致血小板聚集在穿刺处,进而出现溶血的情况,干扰检验结果。针对静脉血来说,血样的稳定性非常高,遭受人为因素影响不大,而静脉血血液循环比较通畅,能够保证检验结果的精确性,此种采血方式操作比较便利,采血量较多,能够显著提升检验的精确性。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对照组相比均较低,实验组血小板、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对照组相比均较高,且实验组检验满意率较高,由此说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精确性较高。总之,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的检验效果要明显高于末梢血,完全值得被推广。
参考文献
[1]郭风涛,王明陪,刘冰冰.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01):78-79.
[2]陈美霞,陈红玲,罗胜和.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07):110-112.
[3]陈子欣.末梢血检验与静脉血检验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比较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2):70.
[4]邱双成,黄少兴,曾耀.血常规检验中进行末梢血检验与静脉血检验的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2):92-94.
[5]李佳佳,王金文,刘斯琴.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