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价值、原则及路径研究

2021-05-29李梦婷

科教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

李梦婷

摘 要 我国具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十分必要,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立德树人观念,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利于丰富师范专业课程,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专业课程设置遵循民族性、区域性、时代性、多元性原则。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实现路径在于将师范专业课程内容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校内网络教育平台提升师范生参与度、培养专业教师队伍以及加强教材编写。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师范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3.016

Research on the Value, Principle and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urriculum of Normal University

LI Mengting

(School of Educatio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urriculum of normal university, which is beneficial to cultivate value of normal students. Additionally, it has great meaning of enriching curriculum in normal university and inheri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integration follows the principles of nationality, region, innovativeness and diversity. The methods l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use of campus network education platform,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extbook compilation.

Keywords Chines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normal major; curriculum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孕育出众多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为人民带来宝贵精神财富。为了让教育深深扎根于中国本土,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1]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方法,师范专业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阵地,师范专业能够为教师打下良好的知识文化基础,并在未来教师生涯中将宝贵的知识文化传承给学生。由于师范专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师范专业课程设置、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师范生课堂势在必行。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价值、原则和路径十分必要。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价值

1.1 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立德树人观念,树立正确的“三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与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总要求以及教书育人的要求在内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是一脉相承的。[2]教师首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在巩固自身教育科学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同时,还需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政治覺悟。[3]师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具有立德树人理念和高素质的师范生,为我国教育事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教育观、教育思想和传统美德。在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着师范生的根与魂,有利于师范生认清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培养高素质教师。

1.2 有利于丰富师范专业课程,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

课程设置围绕培养方案展开,体现出培养师范生的导向和准则。一方面,师范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培养出掌握专业过硬的教育人才,另一方面,要求师范生具备综合的素质及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这要求师范专业课程设置既要保证师范生本身所学理论知识的扎实性,也保证课程的实践性,因此更要提高课程的丰富性。首先对于师范生个人发展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对师范生个人发展十分有益。其次,对人文社会科学方向的师范生来说,所学专业知识内已包含较多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而对自然科学师范生来说,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机会有限,有必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课程类别,平衡不同学科方向师范生之间差异,提高对专业的热情和兴趣,提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1.3 有利于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家国情怀和道德修养两方面。提升师范生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有助于师范生胜任教师岗位。“传道授业解惑”多年来都被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句中的“道”,原本指儒家传统、道理、道义、为人处世的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道”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指的是知识、文化和品格。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品格的示范者。[4]因此,教师队伍作为重要媒介,在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担负重任。在课程与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师范生加强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可,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优秀传统文化铸造入师魂,传承给更多学生,从而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2.1 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环境、行为模式以及思维习惯,是根植于民族所在地的民族性格,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无法脱离民族性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风格,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无法脱离民族性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需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色与核心内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2 区域性

区域性是指某地在各类民风民俗、历史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塑造过程中,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优秀传统文化具备区域性。以江西省为例,江西人文荟萃,孕育的“书院文化”“瓷器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区域性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凝聚着人民群众力量,区域性优秀传统文化具备较强影响力。因此,师范院校在设置课程过程时可充分考虑将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加入师范专业课程内容中,开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增强师范生对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2.3 时代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历史变革中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时代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反映时代进程和时代特点。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需遵循时代性原则,紧扣时代脉搏,将时代热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结合,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与时代发展趋势的结合,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地为师范专业课程的内涵深度与广度提供支撑,为培养优秀的师范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2.4 多元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师范专业课程类型丰富,在授课内容方面,可从多维度包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髓。另一方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师范专业课程设施融合手段的多元性。师范院校可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将师范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利用多元化手段开发课程。

3 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路径

3.1 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融入课程内容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在教育活动中衍生出众多教育思想,其中有许多优秀教育思想仍深刻影响着我国师范教育,学习此类优秀传统教育思想是提升师范生教育思想水平的重要手段。例如,儒家在教育理念上倡导的“长善救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仍然具备较高的教育理论价值,并可以作为师范生学习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为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师范专业课程的渗透,师范院校可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内涵和价值,在课程设置中开设讲授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课程,充分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师范生展示并传播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并联系教育思想出现的文化背景,引导师范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清晰的文化脉络,营造氛围浓厚的教学环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授课过程中,教师给出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话题,鼓励师范生围绕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升师范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例如在教授孔子教育思想时,教师联系教师教育课程相关知识点,结合历史背景讲解其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在授课中将其教育思想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传授给师范生,同时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强化师范生理解深度。课下注重与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相关的学习任务鼓励师范生进行进一步探究,作业设计可根据课堂重点,设置开放式问题,最终形成相关的课程论文。此外,可将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学习成效纳入师范生考评体系,力求加深师范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

3.2 利用校内网络教育平台提升师范生参与度

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网络教育平台是支持网上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软件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教育平台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不断升高,网络教育平台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师范生对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师范院校可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学习模式引入课程设置,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并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帮助师范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拓展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提高参与度。

首先,师范院校可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及新媒体平台,支持网络教育平台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维护平台的正常运行,确保师范生能够随时随地登录网络教育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参与学习。其次,定期维护和更新中国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及新媒体平台,定期在网络教育平台及新媒体平台内上传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推送内容。同时,网络教育平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度与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及时更新教育热点话题,师范院校可组织教师队伍录制并上传系列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主题及内容不局限于傳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固定内涵,而在于时代性与传统性的融合。此外,加大对师范生的宣传力度,鼓励其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课程,并在课程结束后给出反馈和建议,并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延伸阅读及讨论,积极调动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注意增添课程趣味性。

3.3 培养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师范专业课程融合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一般来说,师范院校中专门教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主要来自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此类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无法满足整体范围内师范课程设置改进的需求,导致课程难以在不同专业方向的师范生中得到普及。此外,不少教师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积淀以及对时代热点的把握方面具有不足之处,因此一些教师难以在课堂上将专业知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紧密结合。

因此,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融合需在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上下功夫。一方面,师范院校可加强教师的专业性,引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业人才,培养专任教师队伍,从而为师范生开设相关的特色课程、讲座等。另一方面,不断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师范院校可将此方面的专门培训纳入进教师队伍职后培训内容并设立相关教师考核指标,持续为教师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培训项目,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履职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鼓励教师队伍在课堂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内在价值传承给师范生。

3.4 加强教材编写

优秀教材的编写是融入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保障。因此,师范专业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可为教师配备相关的优秀教材进行授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编写的要点主要在于以下三点。一是可读性。教材的编写源于对各类传统文化素材的挖掘,并以多元化的表达形式帮助师范生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充分调动师范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及当下时事热点,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二是教育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在编写时需明确教材的核心目标,将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材的主旨,并将其列入每课的课程目标及课程重点之中,以此加强教材对于师范生的教育意义。三是特色性。教材的设计可引入独具特色的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时其以教材形式进入师范专业课堂。例如,充分运用师范院校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在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中引入非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推广传统文化的范本,借助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方式达到成效,形成适合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校本教材。师范院校可组织“非遗进课堂”相关活动,采用校内外联动的合作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到师范专业课程中,以此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田学军.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J].教育研究,2019,40(05):4-9.

[2] 周彬.论指向立德树人的教学论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03):82-87.

[3] 王晓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实现——以中国茶文化为例[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4):50-53.

[4] 彭华华.关于教师职业性质的理性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3(08):17-18.

[5] 楊坤道.国学经典的教育价值与阐释尺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03):77-79.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三观”教育初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