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神障碍学生家庭关怀、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

2021-05-28黄慧钊郭冠欣郑臻峰罗丹

科教导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精神障碍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

黄慧钊 郭冠欣 郑臻峰 罗丹

摘 要 目的:探究高校精神障碍学生家庭关怀、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使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以及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0名在校精神障碍大学生测评。结果:50%的在校精神障碍大学生家庭存在中重度家庭功能障碍,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常模(P<0.001),自我效能感得分低于普通大学生,其中在校精神障碍大学生中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普通女大学生(P<0.001)。在校精神障碍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呈中等程度相关(r=0.426~0.619)。结论:高校精神障礙学生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差、自我效能感低,其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存在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 精神障碍 家庭关怀度 社会支持 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1.08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ial caring,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Methods: 30 colleg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were measured by Family APGAR index,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Results: 50%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have moderate or severe family dysfunction, the scores of all dimensions of social suppor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norm (P < 0.001),he score of self-efficacy was lower than that of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self-efficacy of femal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female students (P < 0.001),Familial caring degree,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were moderately correlated (r = 0.426 ~ 0.619).Conclusion: Colleg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have poor family function, social support and low self-efficacy. There i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care,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Keywords mental disorder; familial caring degree; social support; self-efficacy

0 引言

随着大学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患有精神障碍的大学生绝对人数也在增加。由于精神障碍具有复发率高、治疗周期长的特点,加上201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教育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患病学生疾病缓解期继续在校上学成为常态,如何让患病学生减少复发,降低因病休学辍学率,维持治疗有效率并顺利完成学业是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学校的重大挑战和课题。鉴于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和分析高校在校精神障碍学生的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从而为高校精神障碍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减少复发提供一些思路和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某师范院校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期间符合入组标准的30例在校大学生。本次研究入组的标准如下:(1)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2)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中关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3)排除经精神科医师评估症状处于不稳定期无法完成测查的精神障碍患者;(4)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5)排除有其他遗传疾病和严重躯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为93.7%。平均年龄为20岁,其中男9人,女21人。诊断为抑郁障碍的15人,抑郁合并焦虑障碍5人,双相情感障碍4人,其他6人。其中7人在入大学前首诊有精神障碍,占 23.33%。接受治疗方面,药物治疗的人数占46.66%,药物联合心理治疗人数占43.33%,仅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数占10%。对于疾病公开情况,选择告知父母的占73.33%,舍友占43.33%,班主任和辅导员各占30%,朋友的占13.33%,完全公开的占10%。复发率53.3%。

1.2 研究工具

(1)自编问卷:主要用于收集高校精神障碍学生的基本情况,包含年龄、性别、年级等基本人口学情况;父母婚姻状态、父母学历程度、父母职业等家庭情况;诊断、患病时长、复发情况、对其患病知情的人员等疾病的一般情况。

(2)家庭关怀度指数测评表(Family APGAR Index),[1]为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Smilkstein医师于1978年设计,共5个部分,分别为适应度(Adaptation)、合作度(Partnership)、成长度(Growth)、情感度(Affection)和亲密度(Resolve)。本次评分采用 3分法,总分0~3 分的表示家庭功能严重障碍,4~6 分的表示家庭功能中度障碍,7~10 分的表示家庭功能良好。该量表汉化后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和效度。

(3)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Scale) :[2]該量表为肖水源于1986年设计,共3个维度10个条目,分别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为0.89~0.94,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4)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3]采用1995年张建新和Schwarzer研制的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共10个项目。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该量表只有一个维度,条目便于理解,施测简便易行,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0.87。适用于本研究对象。

1.3 方法

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根据数据的特点和研究目的选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涉及的统计检验全部选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 取值0.05。

2 结果

2.1 高校精神障碍学生的家庭关怀度现状

根据统计数据可得,30名高校精神障碍学生家庭关怀度总均分为5.6,总体得分相对较低,5个维度中成长度的得分最低。另30名精神障碍学生中家庭关怀度总分在0~3 分范围的有7人,4~6 分范围的有8人,7~10 分范围的有15人,即23.3%的精神障碍学生的家庭功能严重障碍,26.7%存在家庭功能中度障碍。

2.2 高校精神障碍学生的社会支持现状

将高校精神障碍学生的社会支持各项得分与国内常模[4]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校高校精神障碍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均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01),见表1。

2.3 高校精神障碍学生自我效能感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精神障碍学生自我效能感比普通大学生[5]的低,其中高校精神障碍女学生与普通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2。

2.4 高校精神障碍学生家庭关怀、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相关分析

为探究高校精神障碍学生家庭关怀、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情况,运用积差相关法对各变量的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

结果发现高校精神障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家庭关怀度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呈中等程度相关(r=-0.596),与其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呈中等程度相关(r=0.426~0.619)。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50%的在校精神障碍大学生家庭存在中重度功能障碍,半数的高校精神障碍学生对自身家庭功能的主观满意度偏低。其中,成长度即家庭成员在身心发展上得到其他成员的支持与引导的程度得分最低,平均分不足1分。卢世臣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存在较差的家庭关怀度。[6]贺美玲等也研究发现55.4%的焦虑障碍患者的家庭功能存在中重度障碍。[7]另外,对于患病情况,高校精神障碍学生的父母知情的占到73.33%,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出于看病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而不得不告知父母。

家庭是精神障碍学生最重要的支持系统,家庭功能与个人健康状况、疾病的发生及预后均有紧密联系。建议家长纠正自身对精神障碍的错误认知,正确认识精神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主动配合精神心理专科的治疗,督促小孩定期就诊并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在小孩有异常言行或复发征兆时及时主动向所在学校反映情况。其次,家长可以陪同小孩一起接受更为专业的家庭治疗,通过对家庭的评估和治疗,有针对性地改善家庭功能、子亲关系等,为学生的康复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高校精神障碍学生的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常模。从公开病情的情况发现,只有10%的学生敢于完全公开自己的患病情况,其余的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性对父母、舍友或者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公开。精神障碍学生对父母公开主要需要获得看病经济上的支持,告知辅导员、班主任更多的是因病需要请假,有的学生担心校方对自身的病情知情后会影响自己的后续发展而选择隐瞒自身精神障碍患病史,如:评优、竞选班干团干、入党等,相对没有思想负担的是告知舍友或朋友,但由于舍友或朋辈缺乏精神障碍疾病知识的了解,能给予的帮助比较有限,甚至部分在校期间舍友目睹了学生精神障碍发作的情况,会感到害怕而想要换宿舍。部分学生因诊断为精神障碍休学,再复学后进入新的班级和宿舍,复学后既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又要对抗疾病或者服用药物带来的不适感,实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比未休学前可能还要低,有可能增加疾病的复发或者加重病情的概率。本次调查发现高校精神障碍学生所患精神障碍复发率达53.3%。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行动的控制或主导,它反映了一种个体采取适当的行动面对环境挑战的信念。姚冰舒对765名大学生进行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学生每年的自我效能感都可以显著预测他们自身当年的心理健康。[8]本次研究发现高校精神障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比普通大学生的低,且患有精神障碍女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普通女大学生。这可能与长期精神障碍的污名化及病耻感有关,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自我病耻感较高。[9]再有精神障碍学生需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常见的副作用如嗜睡、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肥胖等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这一时期的女大学生尤甚。

家庭关怀度指数、社会支持各维度皆与自我效能感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家庭关怀度指数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这一时期大学生处于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之中,随着成年且生理发育成熟,强烈渴求独立,而实际上经济上甚至情感上还需依附家人。张红梅等研究表明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的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复发。[10]社会支持各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提高对高校精神障碍学生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对于高校精神障碍学生的低支持感和低自我效能感现状,应构建和加强其社会支持系统,这特別需要学校、精神心理专科医师、家长的共同努力。

课题项目:校级课题(XKY010)

参考文献

[1]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2001,10(特刊):110.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127-131.

[3]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87-188.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1.

[5] 王才康,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04):229-230.

[6] 卢世臣,王秀菊,任艳梅.家庭关怀度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08(03):224-225.

[7] 贺美玲,隆春玲,丁伟华,等.焦虑障碍患者家庭关怀度及其影响因素和护理对策[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0):1204-1205.

[8] 姚冰舒.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生活节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四年追踪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9] 陈鲁,陈宜刚,林征,等.抑郁症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我病耻感的相关性[J].江苏医药,2015,41(16):1928-1930.

[10] 张红梅,赵占胜,孙志刚,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社会支持情况对自我效能感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01):9-11,19.

猜你喜欢

精神障碍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80例临床疗效观察
四川省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