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命化教学方法探究

2021-05-28袁英

考试周刊 2021年35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

袁英

摘 要:现下使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一大变革为:着力创造让学生生命整体性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条件,基于这一变革,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命化教学变革也势在必行。笔者以为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第一,联通教材与生活,唤醒学生生命经验;第二,注重亲历与体验,激活学生生命潜能;第三,借力对话与民主,升阶学生生命品质。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全心参与,全面发展。生命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真正与他们的生命力量有机结合。

关键词:生命化;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

一、 引言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整体,有认知、有情感、有意志、有行动、有意识,也有隐藏在意识之下的非意识,更有介于意识与非意识之间的习惯、倾向、非反思性选择。这些都是生命的力量。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可以有所侧重,即以某一种或某几种生命力量为主,但无论如何,总会牵涉所有生命活动。而现下使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显然关注到了这点,并遵从生命原则,在教材编写时进行了巨大的变革——力求创造让生命整体性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条件。教材不再单一地指向儿童的理性认知能力,而是指向了全部的生命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势必紧随教材变革,实施必要的变革——全力打造让学生生命整体性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生命化课堂。

二、 联通教材与生活,唤醒学生生命经验

以往的课堂,主要是想方设法通过教学让学生去系统地学习人类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大家都普遍地以为这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条“高速公路”和捷径,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经历的错误和曲折,从而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来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解决个体认识与人类认识之间的矛盾,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认识捷径说”。应该说,“认识捷径说”在整体上揭示了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具有其合理性。但是,“认识捷径说”自身的局限性可见一斑,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将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完整的认知活动人为地割裂开来了,同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把学生限制在了书本世界之中,直接割裂了教材与学生的原有的直接经验和现有的生活世界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导致本应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变得枯燥无味,难以直达学生心底。

其实,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及体验对于丰富、加深他们的认知,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命化课堂并不否认教材存在的合理性,其反对和更正的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将书本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唯一来源,而是提倡联通教材与生活,唤醒学生的生命经验。要在源自教材的基础上,基于教材,去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那些能弥补教材缺失、填补教材空白、关联教材与现实生活的教育资源,可以适当吸纳时下众人关注的社会热点,可以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身边典型实例,可以依据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兴趣去寻找新的生长点,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周边的多种物型场域等资源,与现有教材有机整合,从而打通教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把生活世界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世界融会贯通。如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7课《生命最宝贵》一课时,笔者就在教材原有的活动资源基础上,课前搜集了一些资料如,关于妈妈怀孕前后发生了形体、饮食等各方面的变化,如古时候把生孩子称之为“鬼门关”的资料,还有学生父母及外公外婆等在他们出生之时的祝福和开心的话语,然后进行整合,结合原有教材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相机使用,成功地唤醒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孕育如此辛苦,家人对自己的出生还那么的欣喜,自己的生命果然來之不易!感谢父母赐予自己宝贵的生命,感谢家人对自己的呵护!从而,学生们真正认同了教材里所说的:生命的宝贵源于生命孕育过程的来之不易。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命化课堂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联通教材与生活的界限,把生活世界的教育资源与教材资源融会贯通,全面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

三、 注重体验与亲历,激活学生生命潜能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对于“体验学习”的定义是这样的:“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众所周知,体验是主体从对事物的亲身感受开始的,学生的亲身感受就成为体验内化的直接前提,也是体验内化的源泉。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诸如尝一尝、听一听、做一做等各种体验机会,使其在亲历中反复观察、尝试、思考,最终解决思想道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思想道德的认知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激活其应有的无限的生命潜能。

以往,也有众多学者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体验学习教学策略有一定的研究:苗发军提出了“创设生活情境”的体验学习策略,如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实现乐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盛春荣等学者提出以活动为载体,活动的过程要有情境体验。劳婷婷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提出课堂角色体验,指导行为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体验分析和解决问题。

基于此,笔者以为注重体验与亲历,激活学生生命潜能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活动教学策略:首先是活动内容着眼于学生生活,进行整合。整合后的活动内容一定要适合学生去亲历去体验。其次是活动方式要丰富多样,紧贴生活,要能生发学生亲历体验的浓厚兴趣。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体验,其体验效果自然起点的层次就比较深入一些。最后是要采取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和身边的学习伙伴互相启发,互相影响,互相分享,互相提醒,从而更深地感悟生活,达成学生亲历体验的效能。同样是教学《生命最宝贵》一课,教学过程中,“当五分钟孕妈”的亲历体验活动成了整堂课中学生们最受欢迎、最为勃发课堂生命活力的环节之一。当学生们背上“书包宝宝”才站立一分钟不由得发出“好累呀”的叹气声的时候,当学生带着“宝宝”亲历体验弯腰系鞋带这一平时再简单不过的动作也异常艰难的时候,当学生亲眼看见怀着“宝宝”的“孕妈”躺着都觉得喘气困难、翻身起床都几次才成功的时候,还需要老师去说什么吗?他们自己都纷纷和身边的小伙伴表达了原来我的生命让妈妈付出了这么多的感慨!此时的课堂,生命的光彩在闪耀,这就是个性彰显、思维活跃、思考深刻、智慧启迪的生命化课堂!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
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对农村初中后进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探讨
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