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山水田园诗词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探究

2021-05-27彭远菲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读写一体化语文教学

彭远菲

摘  要:山水田园诗词是我国古代诗词长河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源于南北朝而興盛于唐宋。这类诗词最大的特点在于“言之有物”,主要描写农村自然生活,田园风光和恬淡、与世无争的隐逸生活。山水田园诗词语言清丽,风格淡雅,多采用白描手法更能直接表达情与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山水田园诗词的读写对于学生日后的文学素养的培养,语文读写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山水田园诗词的读写往往被分割开来,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缺乏对山水田园诗词读与写的整体感知,从而影响了学生在这一板块的提高。立足于我县的天然环境及地理优势,将山水田园诗词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切入点转移到周边的自然环境中来,打造沉浸式立体语文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读写能力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读写一体化;山水田园诗词;语文教学

引言:纵观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语文教育上都更加注重学生的“对外输出”——也就是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归根到底,语文是一门表达的艺术,在我国语文的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写作,阅读,以及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量,进行各类拓展阅读,都是为了在实现对学生文学知识量的扩充后,让学生形成个人的知识库,从而更好地进行对外的表达和输出。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塑造学生的文学审美观,通过对古诗词中山水田园诗词的阅读、仿写等学习,使学生的语文读写潜力得到激发,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身心及人格的健全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水田园诗词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一)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都是在学习者自身已有的建构基础上,以当前的认知建构为基础,对信息进行筛选,判断并形成个人认知的过程。在这个构建、认识和判断的过程中,“情境”是最终完成个人认知和知识构建的重要要素。为了达成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进行山水田园诗词学习时能更直观的其中的各个意象形成个人感受,情境的创设和语文课堂中山水田园诗词学习氛围的营造,对于加深学生对于山水田园诗词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于山水田园诗词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十分重要。

(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拓宽阅读视野

通过对山水田园诗词的阅读和仿写,学生对于山水田园诗词中各种意象的理解和使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对山水田园诗词形成自己的认知逻辑;并且通过对山水田园诗词的阅读和仿写,学会运用相关描写手法。小学阶段学生读写能力可塑性较强,通过阅读、仿写的一体化学习后,能够更容易对古诗词的深层含义进行理解和对外表达。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能够顺利的进行古诗词阅读,对于国内外文学作品的阅读也大有裨益。

(三)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学习语文,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中外名著和名言警句,其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这种学习能力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多学科综合素养的素质型人才。通过山水田园诗词读写一体化的学习,能够对这一类型的古诗词进行深度鉴赏。

二、山水田园诗词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

(一)立足区域优势,走进“山水田园”

古人的诗词歌赋,大多讲究随性而发触景而生。诗词是诗人个人情感的表达,山水田园诗词也不例外。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或者朗诵时,我们常常要求学生“有感情”,其实要求的是让学生尽量去揣摩诗人当下的感情并共情而发。而“共情”的前提是基于对古诗词所描述场景或事物具有一定具象的认知。比如在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时,整首诗对于景色的白描直接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宁静安逸的村落景象。在学习和理解上,要怎样让学生对这首诗产生共鸣,阅读和仿写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在初学习时,学习场景的构架也十分重要。

学习山水田园诗词,最重要的是走进“山水田园”。在学习场景的搭建上我县具有天然优势,我县属山区县,大部分学生的祖居地(原住地)在农村,他们与山水、农事、农家等事物联系紧密,大部分学生可以接触到农耕文明。虽然在现代化的发展下,农家农事已与古人描述有很大的不同,但整体的精神文明是共通的。立足于我县的先天优势,在学习山水田园诗词时,设立户外课堂。选取学校周边的自然村落,兼顾安全性和往返时长的综合因素,适当选取几个村落。在学习山水田园诗词时根据所学内容,在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中,设立2-3次的户外课程时间。在进行户外课程时,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学习山水田园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到户外,并让学生们提出还有哪些景、物是可以作为“当代”山水田园诗词意象的。通过户外课堂的设立,一方面了解古人笔下的“山水田园”,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学生关于“现代”山水田园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和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沉浸式课堂”——模仿是最好的老师

山水田园诗词读写一体化中,读与写的前提是对读写的对象有一定的了解。在通过日常积累以及户外课堂对诗词意象有一定的感知后,在语文课堂上的山水田园诗词读与写就十分重要。这里的“读与写”应该如何实现,才能打造沉浸式课堂,从而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充分被调动兴趣,沉浸到山水田园诗词的学习中来。道具+情景创设+模仿,是打造沉浸式课堂的关键。在每一堂山水田园诗词课程展开前,告知学生下一堂语文课是山水田园诗词课,并且可以做相关的道具,课堂中会抽学生进行朗读或者情景表演。

比如在学习王维的《鸟鸣涧》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对于山的“空”,鸟的“惊”是营造出来的什么氛围,而这首古诗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都需要学生借助想象力营造场景才能更好的融入古诗的氛围中。课程开始,老师在对本诗的背景进行了一定描述后,邀请积极性更强的学生进行即兴朗读或者表演。朗读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表达出他所认为的该诗应该表达的心情,或者在短短的四句诗中对于描写场景进行表演。将教室的窗帘拉下来,营造“夜”的氛围,讲台和课桌就是“山”,还可以邀请同学表演“鸟”等意象,再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鸟鸣或者空灵夜空的背景音乐,一个简单的“沉浸式”古诗词教学课堂就搭建好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无论是将自己设定为“诗人”的角色朗诵诗词,还是作为一个表演者模仿诗词中出现的各种意象。在这个过程中都加深了学生个人对于古诗词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在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后,布置的作业是仿写山水田园诗词。只要具备田园诗词意象,且言之有物即可,日后随着学习的加深可逐渐调整难度,循序渐进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三)培养日常读写习惯,实现“读写一体化”

立足我区本身的素材优势——近山野能够近距离感受田园风情,在“寄情山水”了解山水田园的基础上沉浸式教学,再加上培养学生的日常读写习惯,是打造立体的“沉浸式”山水田园诗词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由班级为单位,每周的晨读中至少安排两次山水田园诗词,每个月班内组织一次诗词读写比赛,读写比赛中朗诵的作品可以是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是经典古诗;还可以邀请不同学科的老师做评委,有条件的可以适当设立奖项,奖品为奖状或者小礼品均可。让学生养成读写习惯,也在这样的比赛中或者有更大的提升。

三、结语

立足于现实条件,开展山水田园诗词读写一体化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走进“山水田园”、打造“沉浸式课堂”表演与模仿;以及培养日常读写习惯,实现“读写一体化”等策略,相信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严蓉.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9.

[2]廖贵健.立足大语文,全面提升高中生语文素养[J].学语文,2019(05):54-55.

[3]黄伟寿.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情感逻辑还原法策略[J].汉字文化,2019(11):115+119.

[4]王兰. 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9.

(作者单位:汕尾市陆河县河田镇城北小学,广东   汕尾    516600)

猜你喜欢

读写一体化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读写一体化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读写一体化”在农村普通高中的有效实施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输出驱动假设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