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
2021-05-27朱丽云孙春珍符越张苏群郁丽萍
朱丽云 孙春珍 符越 张苏群 郁丽萍
【项目简介】
自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以来,江苏省丹阳市以“项目共同体”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逐步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2019年,丹阳市教育局立项了江苏省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过程中,丹阳市教育局协同多部门、多方面的合力,推进“5+1”分层递进研训模式,构建“1+X”幼儿园课程建设,打造“一园一景”的儿童游戏场,探寻家园协同、幼小衔接的研究,从而实现了让每一个幼儿获得幸福童年与成长,让每一个教师获得专业自信,让每一个幼儿园都优质发展的最终目的。
摘要:基于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师幼共同发展的需要,丹阳市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指引下,围绕幼儿园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展开了改进教研方式、转变教研路径、增强研究合力、提升专业水平、深化多通道合作的实践性研究,共建了儿童游戏场,建构了“1+X”课程,优化了质量评价,实现了家园合作、幼小衔接的联动一体化。
关键词:区域课程游戏化;问题导向;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4A-0012-05
自2014年江苏省启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以来,丹阳市政府随即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成立项目共同体,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用课程游戏化作为提升办学质量的抓手。同年根据自愿申报的原则,由15所项目组成了课程资源建设、游戏化活动区域、游戏化环境创设、地方资源开发、生态课程研究五个共同体。随后每年的研究园所数都在逐渐增加,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幼儿园全员卷入,通过“点”上示范引领、“线”上探索实践,带动“面”上共同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2019年3月,我市成功立项了江苏省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以问题为导向 全面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研究”,在项目推進过程中,在教育观的更新和落实、环境的创设和资源配置、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教研的有效性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以问题为导向 全面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研究”背景和目标
课程游戏化是一项着眼于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系统工程,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要在深入分析我市课程建设实践、聚焦课程建设重大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探索。项目初期,我们采取“望闻问切”的方式,实地考察、调研、走访了12个镇(区)街道、64所幼儿园,对全市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推进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精准化、解剖式地把脉问诊。通过全面梳理,我们认识到由于城乡幼儿园之间、公民办幼儿园之间的教研水平还存在差异,全市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程度不均衡。市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牵头人事科、财务科以及市教师发展中心干训处、学前研训处等部门,组建区域项目中心组,通过梳理和讨论,将问题变为实践的重点,形成了项目的实践方案,并全程跟进。
区域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树立目标意识,项目的目标核心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落实和儿童的发展。通过项目研究,全面推动丹阳市区域课程游戏化实践,致力于让每一个幼儿都快乐成长,每一所幼儿园都优质发展,全市上下理念共融、资源共享、教研共进、教师共长的发展目标。我们的理念是回归儿童本位,每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生长密码,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和速度,生长为最好的自己。我们的课程支持儿童的发展,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敏锐地捕捉到他们的兴趣点并及时实施课程。在行动中探究,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让不同幼儿园的课程成为本园幼儿发展所需要的独特“套餐”,让每一个幼儿的童年获得幸福与成长。
二、“以问题为导向 全面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研究”的实施路径
问题无处不在,问题又是动态发展的。我市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以问题探寻为导向,以落实《指南》为引领,改进教研方式,转变教研路径,从“经验型”走向“实证型”,加强研究合力,提升专业水平,深化多通道合作,以期达到“重新认识儿童、回归儿童本位、着力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的理想目标。
(一)建立专业团队,引领课程游戏化建设
课程游戏化建设对幼儿教师来说是创新和挑战。我市共有1715名幼儿教师,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层次不一。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能力,需要有一支专业团队来引领、指导。在市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我们向外借力、向内发力,组建了专家团队:外请省级专家团队,帮助幼儿园在正确的路上做正确的事;区域内部成立了3个学前名师工作室,聘请了6位专家,进行自主探索。我们出台了《丹阳市学前研训处教研员划片指导责任制度》,聘请10名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研员,分片区、全覆盖指导教研工作。实施领雁、领航、领军的“三领”工程,培育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领衔人,把“青年教师发展规划”纳入课程游戏化建设内容。目前,全市有镇江市学科带头人2人,镇江市骨干18人,丹阳市学科带头人54人,丹阳市骨干117人。在教师管理层面实行在编教师和编外聘用教师统一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所有教师在教师培训、学术荣誉评审和职称评定上纳入统一管理体系。
(二)创新管理机制,保障课程游戏化建设
区域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在机制保障上做好服务,统筹全市的资源,加大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幼儿园的扶持力度,改善园舍环境和办园条件,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努力做到“五个一”:在部门联动上做到“一个都不能缺”,市教育局专门成立“项目中心组”,由学前行政、人事、财务、教科研、师培主要负责人组成,中心组实行例会制管理;在项目参与上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幼儿园全员参与项目的建设,逐步缩小公民办之间的差距,真正做到全覆盖;在推进的速度上做到“一个都不能慢”,以城区优质园为领衔,利用教育“一带一路”的形式成立了六大集团园,并进行联动教研,实现管理一体化、园本研训一体化、师资培养一体化、内涵提升一体化和考核评价一体化;在推进的质量上做到“一个都不能弱”,对集团园实行捆绑考核制度,把课程游戏化推进情况与年检、奖补金的发放挂钩,继而促进集团园资源共享、共研共行、共荣共进;在辐射理念上做到“一个都不能偏”,向社区、小学宣传课程游戏化精神,营造全社会“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决杜绝“小学化倾向”。
(三)确立变革方向,实施课程游戏化建设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的两步支架明确了项目的目标,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贯彻落实《指南》。我市基于问题,从“教研、环境、课程、家园”四个方面的改造入手,展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探索,以期达到重新认识儿童、回归儿童本位、着力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的理想目标。
教研方面,我们紧扣“区域教研能力的整体提升”,聚焦儿童生活,积极探寻“5+1”分层递进研训模式,对不同层次的教研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系统化、专业化地提升课程游戏化建设,做有质量、有温度的学前教育。“5”指的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五个关键要素:“专职教研员、兼职教研员、业务园长、教师、家长”,既是对象上的分层,又是理念上的传递,还是教研方式的探索。“1”是指以儿童为中心,积极回应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发展。
环境改造方面,就当前幼儿园环境存在的问题,整体规划全市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环境改造。通过项目共同体的结对帮扶、跟踪指导,幼儿园顺应儿童的需求进行环境再改造,通过“一园一方案”项目研究和联席审议,让“格式化”的千人一面变为“个性化”的量身定做,让幼儿快乐成长。
课程改造方面,以革新园长课程领导力为核心,形成“专家型、骨干型、起步型”园长课程领导三级梯队,不断提升区域课程的整体建构。注重加强教师课程实施力,专设“学前教育书目库”,扎实开展“线上线下读书交流研讨”,引领教师会读书、会反思、会运用,切实提升理念,重塑儿童观和教育观。注重分层指导两步支架的实践活动。指导起步慢的幼儿园从第一步支架学起,锁定“环境”“资源”“游戏”“观察”“生活”,改环境创设、改活动方式、改一日流程等,逐步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再分析行为、形成经验;陪伴跑得快的幼儿园尝试第二步支架的实践,依托前期实践经验,对“集体活动”“师幼关系”“深度学习”等展开广泛的研讨,并加以探索实践,不断叩问反省,更新理念。
家园合作方面,将学校、社区融为一体,多方面进行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充分挖掘各类资源的教育价值,在“家园共育共识度提升”“社会资源深度融合”“幼小教育双向衔接”等方面持续推进,更好地支持幼儿课程游戏化。
三、“以问题为导向 全面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研究”的经验成果
(一)改造环境、统整资源,共建儿童游戏场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被誉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园环境改造中,建立了联席审议制度。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教研部门、有环境改造经验的园长、外聘专家等共同参与,组成“环境改造审议团”,集中全体智慧,做出最优方案。在幼儿园环境改造上因地制宜,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以“环境即课程”为导向,把幼儿园分成改造园和新建园两组进行审议。改造园基于幼儿园园情园貌,探寻环境改造策略,如胡桥幼儿园改造成了户外儿童自然学堂。新建园注重专业规划,科学规划园所空间,合理搭配功能区域,凸显园所的整体个性。新建幼儿园按照课程游戏化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邀请课程游戏化方面的专家进行图纸论证,满足幼儿多方面活动的需求。目前,我市已汇编了25所幼儿园的环境改造的案例集——《一园一景——丹阳市幼儿园户外环境改造实录》。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市成立“共同体内课程资源审议组”,对组内各幼儿园的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审议,形成“共同体小组优质资源库”。我市融合地方人文、历史、特产等产业建成课程实践基地,形成“一场一馆一基地”(正则美术馆、丹阳市亲子活动中心、江苏省镇江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共享资源。创建七大学习资源包(活动区材料投放、观察案例、生活案例、一日样态、课程资源库、课程案例、园本教研案例),通过“丹阳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经验、共享成果。
(二)加强引领、创新实践,建构“1+X”课程
幼儿在幼儿园度过的三年时光,是他们不可复制的一段人生经历,对他们来说,生活是生长的条件,生长是生活的内容,学习、发展和生长就是生活。因此,幼儿每天在园的生活质量就是教育质量的体现。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蕴含的学习与发展契机,重视生活的每个环节,让教育自然地融入生活之中,是每个教师的应尽职责和工作准则。做到《纲要》提出的“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则是一个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研究过程。我市探索以“1+X”为内容建构课程,不断提升区域课程建设整体质量,“1”即幼儿一日生活课程,“X”即多样态的园本课程。
在《纲要》《指南》的指引下,我们充分赋予幼儿园科学实践、大胆创新的改革空间,营造开放、包容、支持的区域课程探究环境。全市幼儿园确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课程观,梳理“入园签到”到“离园分享”的一日生活流程,从幼儿不同年龄段特点出发,研究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中“教师怎样提供有准备的教育环境和材料”“教师应提供哪些策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最终形成每个幼儿园独有的幼儿一日生活样态,形成《丹阳市幼儿园一日活动样态指南》等实施蓝本,并在区域内辐射推广。
鼓励幼儿园以幼儿的需要为出发,对幼儿园及周边社区的课程资源系统规划、创新整合,拓展幼儿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在持续的改造和完善中建构适合本园儿童的、富有独特气息的课程体系,呈现百花齐放的区域课程实践样态。如:正则幼儿园构建了独特的正则课程——“回归儿童本位的‘三有生活课程构建”,胡桥幼儿园因地制宜探索“户外实验场”课程。这两所幼儿园的课程也被江苏省教育厅列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三)转变方式、完善细则,优化保教质量评价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原先对保教质量的评价方式、内容已不能适应于课改的要求。我市积极探索更为科学的保教质量评价,从看结果转变为重过程:通过查看环境、观摩半日活动、对话园长、教师等现场视导,诊断问题成因,用针对性的指导转变评价方式。从看一节课教学转变为观察半日活动的组织:评价教师在一日作息中是否尊重和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学习,是否对于幼儿的行为加以支持与鼓励,等等。从跑班式评价转变为跟踪式评价:从原先跑班式评价转变为追踪式观察,形成整体意见再进行全园反馈,评价更真实和全面。把握评价标准的内涵,制定了《丹阳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量表(试行)稿》,用科学的质量评价指导课程游戏化的推进。为了全面评价幼儿园质量,专业科室和督学开展幼儿园综合督导,对幼儿园的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突出活动过程的评价,评价时更关注“学习环境、一日常规、师幼互动、课程实施、幼儿发展评价”五个方面,在评价中学习,在评价中引导。
(四)家园合作、幼小衔接,实现了联动一体化
课程游戏化要向深度推进,家长、社会与幼儿园就要形成合力。我们的理念必须向小学渗透,向家长宣传,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确保“一个都不能偏”。全市组建“导师团”,深入各幼儿园对家长进行“读懂孩子”“支持孩子”“有效陪伴”等互动讲座,定期进行线上线下阅读,在“丹阳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中发布相关内容,让家长了解课程游戏化的目的和意义。全市由“實验幼教集团”牵头形成区域内的家长助教团,深受家长、孩子们的喜爱。我市全面推进“幼小衔接”,促进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对课程游戏化理念达成共识。在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上,我市实验小学和实验幼儿园就“幼小衔接”经验在大会进行交流。实验小学也成功申报了“基于儿童生活自然延伸的365小幼衔接课程基地建设”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