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1-05-27白雪峰
白雪峰
摘要:幼儿阶段是塑造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一生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一个良好的习惯就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要注重在平时的每一件小事中渗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在幼儿时期就养成一个良好的个人习惯,其中就包括卫生习惯、劳动意识以及学习习惯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积极地进行渗透并以身作则,作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习惯等等。基于此,文章从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实践分析相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幼儿发展;学前教育;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一、引言
习惯养成行动,行动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让人终身受益,而坏的行为习惯同样也极容易让人走向歧途。幼儿在早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就要在幼儿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行为习惯,学习方面各个方向的塑造,然而,由于目前当代的家庭现状,当代的家庭结构大多都是一个学生为主,父母过分地溺爱学生,导致了有些幼儿行为习惯不端正,需要教师进行教育并及时地做出纠正。常言道“三岁看老”,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学生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影响其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行为习惯塑造的意义,并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培养方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内容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加以分析教育内容,以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包括多个方面,比如说卫生健康方面,有些幼儿饭前便后不洗手,打喷嚏不捂住口鼻,睡前不刷牙等,教师首先要将这些内容纳入学前教育行为教育的内容之中,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不良生活行为的坏处,比如说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引起某种疾病,不利于健康。就是要做一个带头作用,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让学生明白教育行为的内容和内涵。
具体来讲,教师应重视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如在饮食、起居、卫生等方面进行引导,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会按时睡觉、按时起床,饭前便后洗手等等习惯;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个领域,调动学生乐于学习的心理动机,形成喜欢阅读、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细致耐心等品质,奠定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重视学生道德习惯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人格发展,引导学生知道遵守行为规则,待人有礼,尊重长辈、关爱他人、乐于分享、充满爱心等;教师应重视学生人际交往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習惯,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教师应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三、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优化教育环境,指导行为习惯发展
关于环境对于一个人行为的影响,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这个典故作为重要论据,而现代也有生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的确,越来越多的教育案例证实环境对在儿童的行为习惯构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的环境能够给人不断向上的力量,并自觉形成良好行为,而消极的环境则极容易让一个人走向堕落。针对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应注重环境的建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熏陶和影响,激发学生建构良好行为习惯的潜力。
初入幼儿园的学生,自主意识较差,教师需要结合一日生活创造环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应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在早操、上课、吃饭、午休、自由活动等环节,设计明确的时间标志,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并自觉调整自身行为,形成行为模式,久而久之则会养成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再如,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教师可以设计轮流值日,指导学生参与擦桌子和椅子、整理书籍与玩具等活动,在值日中坚持做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服务他人的良好品质,引导健康的行为习惯。
(二)注重教育方法,激发幼儿自主意识
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与行为模式,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引导、督促学生逐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为培养中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设计了“多彩的水果和蔬菜”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蔬菜实物、蔬菜头饰、菜刀、菜板、果蔬拼盘等教具,并设计猜谜语、找朋友、角色扮演等游戏,引导学生探索常见的水果、蔬菜的外形特征,学会按食用部分进行归类,了解水果蔬菜营养丰富,形成多吃水果和蔬菜的好习惯。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促使学生回归生活,探索知识,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讲解进行情感渗透,提高学生对行为习惯的认知。例如在语言课上,教师与学生共读绘本《肚子里有个火车》,引导幼儿根据主人公莉亚的行为,说一说为什么莉亚会闹肚子,启发学生认识到吃得太多、太快、太凉,吃饭不规律等这些行为并不可取,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当然,指导幼儿行为习惯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意识地选择、调整、优化,促使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塑造健康的行为习惯。
(三)强调激励引导,强化幼儿行为训练
幼儿的身心发展十分稚嫩,需要外界的支持、引导和激励。一些教师在规范幼儿行为的时候,态度简单粗暴,一味批评指责,忽视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使得学生的心灵受到巨大冲击,难以对行为习惯产生认可,也就失去了自觉约束自身行为的动机。鼓励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例如在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中,目前社会上许多家长都不让学生做一些家务,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有父母完成,对此,教师在进行活动和游戏的时候就要进行劳动意识的培养,比如说进行一次小规模的大扫除,在课堂时间让学生拿着抹布和扫把一些卫生工具,一同的清理活动场地以及教室,帮助学生培养一个良好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并且也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教学监督管理之中,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训练之中,幼儿园联系家庭,在幼儿进行行为训练的时候,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到课堂之中,让家长督促幼儿劳动意识的养成。针对此,教师在教育引导中,应强调赏识和激励,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并适时进行表扬,这不仅能够强化训练效果,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正向行为的认可,调动学生配合教师,发展自我的积极性。例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创新空间,并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鼓励,认可学生的观点,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生主动探索的行为;再如指导学生整理床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手把手讲解,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示范,引导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经历叠被、扫床等过程,并在学生表现中给出“叠得太棒了!”“你真是个好学生。”“你学得可真快!”这样的激励性话语,进而促使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乐趣,并提高生活自理的意愿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