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学语文课文审美教学中的感悟

2021-05-27陈炼

考试周刊 2021年37期
关键词:培养学生语文教学

陈炼

摘 要:优秀的语文课文中,作者善于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及对作品形象的动态把握,构思出独特的情境集中呈现、流露作者的人格感情,所以被传颂至今。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优美情境的迷人光彩已被时代变迁的微尘所掩盖,所以他们对这类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只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后仅能做到理智的知晓,而缺乏真切的美感体验,而教师要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消除这种阅读障碍,给学生带来审美教学的长足进步。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经典诗文

一、 培养学生感知美

所谓感受美的能力,就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反映客观存在的感受力和情绪的体验。引起感情的激荡,形成情感的共鸣。在语文教学中,笔者重视培养学生感受文学艺术美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自然美的意境,如朱自清的《春》通篇洋溢着对春天美好景物的由衷吟咏。笔者会让学生合上书,闭上眼睛,随着作者的思路,想象春天里大自然美好的景致,将文中所涉及的美景变成学生心中的“美”以图画形式进行归纳,强化学生记忆。

二、 引导学生鉴赏美

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知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教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让学生从个性化的形象中看到生活的本質,揭示形象的内在美,从而培养鉴赏的力度。

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鉴赏作品优美的表现形式。如文章精巧的结构给人以峰回路转、叠象横生的美感。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结构如一个个小环,既紧紧相连,又留下一处处豁口直至结束,才显现出环环紧扣、天衣无缝,达到了极其巧妙的结合。

三、 激励学生创造美

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终极目的。美育渗透最终、最重要的职能在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训。

(1)举行“美,就在我身边”的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追求美的习惯。(2)密切配合郊游,结合游览体会写作,将大自然的美进行加工、创造、并渗入主体美感认识。(3)每周写好1~2篇周记,发现生活中美的事、人,培养学生用心灵感受美,用优美的文字表达美的能力。学生写作和教师评讲定期完成。(4)配合读书读报,开展课外抄录活动,并举行相关比赛,让学生心甘情愿,在无意识中受到美的熏陶并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提高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每个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提高,由此,笔者感到语文教学是一种很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更是一种富于艺术性的追求美感的劳动,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须加强自身美学修养,提高鉴赏能力,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情感陶冶,从而激励学生创造美。

四、 思维迁移,唤起联想,让学生感受创意美

“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审美作用”是教学中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的实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培养学生再创造思维,或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求美”。

语文课本所选文皆“文质兼美”。引导学生借助联想与想象,通过思维再创造,对作品以外有更深刻的领悟。如《故都的秋》中“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自然而然地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笔者采用的方法是请两位学生朗读后进行提问,让学生沉思和讨论。笔者趁机对作品背景及作家感情世界进行描述、明确,通过点拨,激活学生联想,发散思维。

五、 诵激情、陶冶情志,让学生感知形象美

不论是美的欣赏还是创造都离不开形象,美育是以鲜明的形象为手段,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文学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再现生活的真实面貌,通过“显之以象”“动之以情”使人在“象”中见“意”,“情”中悟“理”,从而端正人的性情。形象具有可感性,情感感染性和审美性。“读《红楼梦》者,必有余念余悲”,这是形象的情感感染性。因此,审美不同于人对“真”“善”的体验,它总是伴随着形象与情感。

笔者认为反复吟诵典范文章,“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是激荡情感,感受形象的较佳途径。通过朗诵,全方位去感受,体会作品意境,驾驭驰骋的想象,溶化强烈的感情。文发于声,意感于心,“象”出也。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此法,效果较好。笔者在教学中,也会借助录音带指导学生吟诵,在反复吟诵中理解作品主旨,感受情感交融的语言美、意境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内语文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范读,循循善诱的引导,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和形象,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审美教育。

六、 领悟深意,使学生感受意蕴美

许多作品文辞丰富,思想意蕴深刻,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方位多渠道体悟。让学生揣摩文章意蕴,品精悟透,体会审美的过程。让学生在掌握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推敲词句的丰富内涵。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应结合有关内容反复咀嚼、互相对比,突出特点。传诵至今的《枫桥夜泊》意境行云流水,抑扬顿挫间将经典与文化春风细雨般融入学生心田。

《枫桥夜泊》的设计与课堂演绎,教师以文化的时间意识为重,文化的意象符号为横轴,着眼于文化在同一种心情这一断面上的比较和还原,引领学生进入古典情怀,回到中国文化的原点,感受其千年不朽的审美精神和生命力量。

教师将《枫桥夜泊》这首诗放在了历史的夜空中来展示,课堂厚重而丰满。在开课之初,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在诗词悠悠回荡,令历代诗人无眠。

循声追迹,由近及远,教师带领着学生经过当代的陈小奇的《涛声依旧》、清代的王士祯、明代的高启、宋代的陆游再回到了最初的唐朝张继的身边。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猜你喜欢

培养学生语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高中生物教学时如何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