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巴地区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1-05-26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康巴民族乐器器乐

周 恋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康巴地区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即青藏高原东南部),是我国三大藏族集聚区之一,其行政区域主要为四川省甘孜州、青海省玉树州、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云南省迪庆州。康巴地区地域辽阔,传统民间音乐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歌舞音乐、戏曲音乐、民间歌曲、曲艺音乐、民间器乐等。其中民间器乐表演形式丰富,民间乐器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拉弦乐器(藏弦胡(如图1)、根卡、铁琴等)、吹奏乐器(藏式唢呐(如图2)、铜钦、骨笛、甲林等)、弹弦乐器(扎木聂(如图3)、藏琵琶等)、打击乐器(热巴鼓(如图4)、串铃、巴郎鼓等)四大类。康巴地区民族器乐文化在千百年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其他民族、地域文化所不能仿效的气质神韵、形式格调,孕育出独具康巴地区民族特性的音乐奇葩。

图1(摄/周恋)

图2(摄/王博)

图3(摄/白玛次仁)

图4(摄/泽吉)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多元文化相互碰撞、逐渐融合。康巴地区原本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在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衰退,甚至濒临灭绝,尤其是康巴地区民族乐器在文化大融合背景下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因此,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下,作为年轻一代器乐学习者和研究者应当肩负起传承和发展康巴地区民族传统器乐文化的历史使命,为我国康巴地区民族乐器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一、 康巴地区民族乐器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康巴地区民族乐器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广义而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康巴地区传统民族民间器乐文化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保护传统民族乐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其自身文明轨迹的守护和发扬,是对人类精神财富的继承和保护,更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谈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从狭义而论,一方面,在康巴地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藏、汉、彝、羌、纳西、白、独龙等十多个兄弟民族,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和谐共处,在历经千百年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康巴地区民族器乐文化,这份珍贵的民族器乐文化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历史时期人们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更是各族人民生活、情感的真实流露,体现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以及民族性格。然而,在多元文化发展背景下,各民族音乐文化在不断相互交流、借鉴中寻求共同发展,逐渐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实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成为维系民族情感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康巴地区民族乐器具有独特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等特征,传承和发展康巴地区民族器乐文化不仅能加强人们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关注和理解,增强康巴地区各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各民族群体归属感,还能加深康巴地区各族人民对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康巴地区民族乐器传承和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下,虽然政府和相关社会机构加强了对康巴地区民族器乐文化保护传承的支持力度,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乐器种类越来越少,乐器传承人越来越稀缺,乐器演奏作品越来越匮乏,其传承和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康巴地区是一个伴随长期历史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多民族文化和多民族混杂居住区域,在其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认同因素,如族群认同、信仰认同、身份认同、音乐认同等。“认同是传统在社会生活中的必要条件,没有认同,传统就不可能穿行于现代社会。”[2]康巴地区本土民族民间器乐文化认同受人员流动化、身份相对化及竞争化等因素影响,使本土民族乐器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音乐文化的不断融合,康巴地区年轻一代受外来器乐文化的影响,逐渐倾向于西方音乐文化,盲目追捧西洋乐器,如吉他、小提琴、钢琴等,对本民族音乐文化认识不足,缺乏对于本土器乐文化的研读,进而导致部分民族乐器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

其次,康巴地区民族乐器一直保持传统的制作方式,以康巴地区最具特色的拉弦乐器“藏弦胡”为例,“藏弦胡是雪域高原藏族特有的拉弦乐器,采用藏区特有的牛角、杜鹃木、羊皮、马尾等材料制成,具有区别其他拉弦乐器的独有特点,是雪域高原上独特的藏族精灵。”[3]笔者在甘孜州巴塘县进行田野调查时,有幸采访到巴塘县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塘弦子)的传承者——扎西老师。扎西老师从5岁开始学习巴塘弦子,并尝试制作藏弦胡,如今他在藏弦胡制作方面技艺精湛。扎西老师和笔者描述了藏弦胡的制作步骤,他说:“藏弦胡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制作一把藏弦胡需要多种木材,如杜鹃木、花椒木、核桃木等等,藏弦胡的每个部位需要选择不同的材质。首先要将不同材质的经过甄选的木材截成段状,其长度和宽度应分别按照藏弦胡的琴筒、琴杆、琴头等的尺寸裁截;其次选用裁截好的杜鹃木制作琴筒,花椒木制作琴杆等,每个部件制作好后放置于阴凉且略潮的地方;再次还需要请巴塘县境内有名的画家在固定的木材上画上龙头的图案;最后将之前制作好的部件进行安装,再将调好的色彩对应每个部位上色,这样一把精美的藏弦胡才算制作完毕。”目前康巴藏区大部分民族乐器仍然保持着这种传统的制作工艺,其乐器制作缺乏相对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导致一些民族乐器在音域、音准、表现力、音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太长。另外,乐器的生产制作主要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有需求才进行制作,这种制作与销售为一体且被动地经营模式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利于民族乐器的传播和弘扬。

再次,康巴地区民族乐器主要的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包含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方面。家族传承是指长辈对具有血缘关系的晚辈们进行言传身教和修习,基本上不传授亲缘关系以外的人,家族传承的技艺延续取决于家族势力的强弱,而当古老的家庭传承方式无法承担其原有的传承功能时,一方面部分器乐爱好者开始在本土寻找合适的器乐老师;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有学识的乐器传承人,他们为了保护和传承本土器乐文化,也会主动去寻找自己的乐器技艺传人,正是基于这种社会环境和条件下,师徒传承逐步形成,并在长期历史阶段成为康巴地区民族乐器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康巴地区大多数民族乐器虽然得到多数本土民众的喜爱,却因其特殊的传承方式导致仅有极少数人能进行乐器演奏。口传心授是一种由民间自发兴起的传承方式,其限定性和随意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定了更多乐器爱好者,同时还加大了学习的难度。随着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传统理念到现代理念的过渡是康巴地区民族乐器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因此,只有不断地改变古老传统的继承和传承方式,才能使康巴地区民族乐器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三、 康巴地区民族乐器传承和发展对策研究

为了有效地传承和发展民族乐器,一些学者提出了诸多建议,如:构建中国民族乐器数字图书馆为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民俗文化研究人员提供资源和交流平台[4];建立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库来抢救濒临灭绝的乐器[5];建立少数民族乐器博物馆和职业的中国少数民族乐团[6]等等。这些建议固然有利于保护濒临灭绝的民族乐器,但难以实现民族乐器的“活态传承”。因此,笔者就康巴地区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以下策略:

(一)加大普及力度,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民族文化认同表现为对本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和维护,并为此付出了强烈的感情甚至是生命。”[7]“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对自身文化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并愿意为之探索和努力,才能通过文化进步带动整个国家的快速发展。”[8]民族文化认同是一种文化责任感和文化归属感的体现,不仅能提高民众对本土器乐文化的欣赏与热爱,而且还能加强对本土器乐文化自豪感。康巴地区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康巴地区人民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民族音乐文化认同是康巴地区民族乐器传承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于如何提升康巴地区民众对本土民族器乐文化的认同感,关键在于政府的正确引导。一是政府应承担传承保护民族器乐文化的责任,做好民族器乐文化保护规划,建立长期有效的保护工作机制,做到有专门机构负责和专项经费支持,进一步提升民族器乐文化的影响力。当地政府还要多组织开展各类型民族器乐文化传承保护活动以及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尽可能打造出民族器乐文化精品,使当地民众逐步感受到本土器乐文化的艺术魅力,并积极参与到民族乐器的传承保护中。二是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将康巴地区民族器乐文化引入课堂,“专业教学课堂有着严谨的治学风尚,对于器乐的理论和研究有着一定的权威和氛围,对于一些不够严谨、不够科学的音乐元素起到修正作用,提供了研究如何改善、发展本土特色乐器的良好环境,丰富了教学,达到传承发扬目的。”[9]鼓励开发校本课程建设,逐步打造民族乐器精品课程。然而,年轻一代可以通过专业教学课堂加强对民族器乐文化内涵的学习和研读,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只有对其文化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深刻地体会到民族器乐文化不仅是先辈们的心血,更是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才能真正做到将热爱本土音乐文化上升到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精神高度。

(二)保护和培养民族乐器传承人

一些民间文化一旦失去传承人马上就会消失。现在遗漏什么就意味着后人将失去什么,因此我们对民间文化作静态与动态的保护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以及极大的政治、产业、艺术、文化意义。[10]对于康巴地区民族乐器来说,传承人是其重要的文化载体,是重要的传播者和“活化石”。

1.加强保护老一辈民族乐器传承人

一要加强对传承人的奖励和资助。政府应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建立康巴地区传承人的生活保障机制,使他们衣食无忧,全身心地将精湛的技艺进行传承;二要做好康巴地区民族乐器传承人的认定工作,赋予个人荣誉,使他们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世人的尊敬。

2. 积极培养新一代民族乐器传承人

康巴地区民族乐器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分支,反映了康巴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在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其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学校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缺少文化的教育是不可行的,缺少教育的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实际存在价值,文化和教育绝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11]因此,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都承担着传承康巴地区民族器乐文化的历史重任。

一是加强本土乐器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开设本土民族乐器演奏课程,聘请民间传承人进行授课,将藏弦胡、藏式唢呐、扎木聂、热巴鼓等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民族民间乐器引入课堂,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们逐步了解并热爱本民族传统器乐文化,着重培养学生们对康巴地区民族乐器的兴趣和爱好。

二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主渠道作用。高等院校(特别是康巴地区本土学校)作为培养新一代康巴地区民族乐器传承人的主要阵地,对弘扬和发展康巴地区民族器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高等院校应聘请康巴地区民间传承人到校进行讲授,通过教学、交流、收徒传艺、展演等活动,亲自将精湛的技艺传授给教师和学生,培养出更多的、更年轻的民族乐器传承人(演奏人才和乐器制作人才);另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培养传承人,高等院校的器乐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传统民族器乐文化观,加强对康巴地区本土优秀传统器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不仅要具备少数民族器乐文化修养,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传统乐器演奏技能,并将其融入器乐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对这些优秀的传统器乐文化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浸润学生、影响学生;再者高等院校应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保障各类本土民族乐器设备齐全,同时创建民族器乐文化研究室,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民族乐器传承人,从根本上推动本土民族器乐文化的蓬勃发展。

(三)改良创新民族乐器,与时俱进

康巴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了拉弦乐器、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及打击乐器等数十种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其中大部分乐器制作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制作工艺,缺乏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理论研究基础,其形制、音域、音乐表现力、音质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音乐艺术形式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本土民族乐器必须结合现代社会因时而变,通过不断地创新改良乐器,使其自身价值得到更多的认同和肯定。

“著名律学大师、已故音乐学家缪天瑞先生曾认为乐器改良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四项影响因素, 即音域、音准、音美和表现力。”[12]笔者对此观点完全赞同,就康巴地区目前大部分民族乐器而言,如弹拨类乐器主要是为了满足民族乐队合奏需求,应重点解决其形制、音量、音准、音质方面的问题,使乐器演奏性能得到不断地提升;拉弦类乐器主要存在音准不稳定、杂音难控制、音域窄,比如藏弦胡这件乐器的定音较为随意,通常是根据人声来确定内外弦音高,音域仅为九度,很少运用换把演奏,因此要拓宽音域,扩展藏弦胡的表现力,其中对于音准问题要根据藏族人民对音乐审美的习惯进行灵活处理;吹奏乐器是康巴地区寺庙音乐中的主奏乐器,此类乐器的改良应加强对原有和音进行改进,可在乐器上加装调音装置,同时还可借鉴西洋管乐器的环键原理重新设计按键用以扩展音域;在打击乐器方面,康巴地区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所处高原地带气候复杂多变,而这类体鸣、膜鸣乐器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产生炸裂,因此其改良的重点要放在延长乐器的使用寿命上。总而言之,针对康巴地区民族乐器在音准、音域、音量、音质等方面所存在的系列问题,其改良创新的前提是必须保持乐器原有音色和演奏个性,才能很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对民族乐器的艺术需求。

(四)加强康巴地区民族乐器的普及与推广

康巴地区特有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存在局限性和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难度,限制了更多学习者的加入,不利于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要加强民族乐器的宣传和推广,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展器乐文化保护活动,同时也离不开民众的广泛参与,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鼓励民族民众参与到保护和传承民族乐器的行动中。借助各种传播媒体和传播平台将其融入社会生活中,并满足当代社会民众的需求,才能真正将康巴地区民族乐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传播媒体,如电视、广播、新媒体、纸媒等,通过聘请一些专家和学者们在媒体上定期开展康巴地区民族器乐文化知识讲座;邀请本土技艺高超的乐器传承人在新媒体上开展线上民族乐器免费教学活动,对康巴地区民族乐器广泛宣传,促使更多的人逐步关注、接受并喜爱康巴地区民族器乐文化;二是通过文旅融合进行传播和推广,康巴地区的景区一般都会准备现场的民族音乐表演节目,期间可以将民族乐器搬上舞台,通过传承人在舞台上表演,将民族乐器向所有游客进行展示,感染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到康巴地区旅游的游客,让所有人都喜爱康巴地区民族乐器。

(五)加大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力度,以推动康巴地区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发展

康巴地区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作品,结合康巴地区本土实际,通过不断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原生态音乐素材,以康巴地区民族音乐风格为主,创作出与时代潮流吻合、更接地气的、更加完美的康巴地区器乐作品,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强康巴地区民族乐器的活力与生命力。如笔者创作的器乐合奏作品《雪域新韵》,以康巴地区民族乐器藏弦胡为特色,融入了中国传统民族拉弦乐器二胡、彝族吹奏乐器口弦等,乐曲吸收了康巴地区民间音乐素材和少数民族彝族等音乐曲调,融入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声等手法,在实践展示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同行和欣赏者的高度肯定和认同。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有利于民族乐器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李凌先生曾言:“一千多年来,中国民族音乐是受到少数民族音乐、乐器的充实、丰富、启示和帮助而壮大起来的。”[13]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器乐文化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康巴地区民族乐器作为少数民族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传承和保护有利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因此,作为器乐学习者和研究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保护和传承康巴地区民族乐器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尊重、热爱民族器乐文化,为繁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锦上添花。

猜你喜欢

康巴民族乐器器乐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新时期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体系的构建
初探中国民族乐器发展之路
《康巴》:时代大裂变中的人性思考
康巴土司家族书写的历史寓言——以《布隆德誓言》《康巴》为中心的考察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广西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康巴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