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一组燕下都考古的珍贵照片

2021-05-26李强

关键词:古物考古遗址

□李强

20 世纪20 年代, 以李煜瀛为首在北平成立的北平研究院, 与以蔡元培为首在南京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形成南北两大学术营垒。 20 世纪初,在学界研究领域里, 人们不再满足于文献的研究和探索,而是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挖掘新材料,以补充史料的不足。 甲骨文的发现和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极大地刺激了历史学家,使人们的注意力从文献转移到地下。以中央研究院的李济为首,在南方展开了以河南小屯殷墟为基地的田野考古发掘。在北方则以北京大学的教授马衡为首, 在河北燕下都遗址进行考察和发掘。这两次调查和发掘,开辟了近代科学田野考古之先河。

燕下都是战国中晚期燕国都城遗址, 位于河北易县东南五里处。 周武王灭商后, 封召公于北燕,成王时召公之子就国,都于蓟,后世称之为燕下都。公元前222 年秦灭燕,下都废弃。自19 世纪末起,燕下都遗址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最初,这里的农民深耕取土,发现土里有古物。 在武阳台、练台、北董、高陌、周任、沈村、故安,皆有发现。 尤其是风雨过后,瓦当、瓷片、铜镞、古币、印玺多暴露在地面,妇孺不时争相捡拾,售给文物小贩,换些小钱花。 河北保定文物贩子谢洛好专门派人到易县各乡,打着各种古物图像的幌子,招摇过市,撒网式搜罗古物。 北京琉璃厂云松阁掌柜李庆和兄弟,则长期驻扎在这里收购文物,然后倒卖给外国人。 清道光、咸丰年间,这里曾出土一批战国刀币。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 年),又出土齐侯四器, 为李盛铎所得, 他转售给美国纽约艺术博物馆。 1914 年,北董乡薛姓农民在老姆台挖地取土,挖出一铜龙,俗称“小金牛”,重36 斤,长约二尺。因商人争购,尾部脱落,为姚贵昉截取,经中高村冯化南介绍,以400 元卖给保定文物贩子,保定文物贩子转手卖给比利时人斯托莱特, 引起国际古董商的注意。美国人毕霞波曾驾驶飞机,在燕下都上空飞翔,试绘鸟瞰图,以便勾结当地士绅进行全面盗掘,后经易县民众反对,未能得逞。 20 年代后期,北京古物保管委员会主任马衡教授,为了防止外人盗掘,倡议学者勘察发掘。 1930 年,以马衡为首的考古团对老姆台进行了考察和发掘, 历时一个月,出土文物计201 袋,又36 箱。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 这批文物在北海团城古物保管委员会保存,在抗日战争期间,经日伪国学书院之手,考古资料已被扰乱,照片、拓片多有遗失,原来参加田野考古的人员也四散无归,最终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报告。 与李济领导的河南殷墟考古相比,差距甚大。 所幸的是,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还保存一批老照片, 留下了20 世纪30 年代燕下都田野考古的场景, 为我们深入了解当时遗迹保存的状况提供了难得的翔实资料。

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 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 公里,南北宽约4 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 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 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在20 世纪30 年代田野勘察时,因当地农民还处在自然经济状态,小生产者的生产规模,还不足以破坏古代地面遗存,因此燕下都遗址,不仅有战国时燕国的文化,而且还保留了这一地区各个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先燕遗迹,从战国燕国文物,到汉唐古物,文化层堆积十分丰富和复杂,盗扰仅局限在个别地段。

图1 燕下都旧城遗址旁的古运粮河

图2 考古人员在老姆台发现的大型洞穴

图3 从洞穴里面往外拍照

图4 开展考古工作

在我国华北黄土高原上, 有许多矗立在平地上的高台,一般群众误以为是古代的坟冢,有人则认为是畜粮冢或烽台戍垒, 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宫殿遗址。 其实情况十分复杂。 一般来说,我国的黄土高原是数千万年来形成的地质构造, 由于在新石器时代大洪水的冲击和切割, 高原被分割成许许多多的沟坎,在风雨侵蚀的条件下,逐渐形成一个个平原上的高台。古人根据地势,在高台上筑屋建房,形成高台上的建筑;历代统治者也在高台上筑殿修庙。所以高台建筑既有自然景象,又有人文景观。 在燕下都故城内的高台上发现石镰、石斧、陶纺轮,说明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在老姆台发现有绳纹陶器、鬲足残片,说明这里又有先燕文化;更多的是燕国建筑构件材料,如砖瓦、排水管;台上还发现汉五铢钱、隋五铢钱、乾隆铜钱。 这说明从远古到近代,这里不断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亮马台古城遗址的遗存保存良好。据乾隆《易水县志·卷九·古迹门》记载:“亮马台,在州东十三里,北董村台之南古燕城。 北临沙河,即古燕运粮河旧遗迹也。 (图1)台基周围约二十亩,高约五丈。传言:上有殿宇,当操练之时,燕王登殿检阅兵马云。”由此可见,其台曰“阑马”“老姆”“晾马”“拉马”,都是“练马”的讹音,有可能是燕王检阅兵马的地方。 古时农忙耕作,农闲习武,大都在郊外园囿,老姆台有可能是燕时讲武的处所。北董村农民尝云,在老姆台东北角发现积年马粪遗物数十车,相传燕王派人在此养马,此说也很有道理。

在老姆台北面, 考古人员发现在台下的垣墙上有一个巨大的洞穴(图2,图3),洞穴上面的堆积物有蚌壳、兽骨;洞径有一丈四五尺,洞深数丈,洞里面有夯土层,并有燃烧后的灰烬和焦土。在文化层堆积物里发现鹿、猪、牛、马遗骨残骸。 (图4)这引起考古人员的极大兴趣, 使人们想起几年前在北京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的情景。 人们在洞前议论纷纷。后经民工初步发掘,并没有发现新的线索,遂告结束。 经过一个多月的勘察和发掘,收获不小。在归途中,人们携带行李,等待火车的到来。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会的徐旭生先生在车站等车时,还在思考着田野报告的撰写内容。 (图5)

新中国成立后, 老姆台周围地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和土地基本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当考古人员在1961 年再次旧地考察、 发掘时,30 年代的遗迹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今天发表这组图片,两相对照,尤显得弥足珍贵。

猜你喜欢

古物考古遗址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上京遗址
古物与图像:兼论艺术史中的图史博弈性
“考古”测一测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