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唐墓简报

2021-05-26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关键词:折枝茶碗铜镜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位于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椿路与通达路交叉口的西南角,地势较为平坦,地铁14 号线从校园地下经过。 2008年11 月至2009 年2 月,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校园西部实验培训中心工程项目中发掘古墓31 座。 (图1)其中,M23 为唐代墓葬,出土物较为丰富,现将M23 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墓葬为竖穴墓道土洞墓,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方向189°。 (图2)

墓道 位于墓室南部,南窄北宽,呈倒梯形。口长2.52 米,南宽0.66 米,北宽0.98 米。 底 长2.4 米,南宽0.6 米,北宽0.85 米。底稍倾斜,南深3.15 米,北深3.3 米。

图1 墓葬位置示意图

图2 M23 墓室发掘现场

墓室 形状近长方形, 低于墓道0.1 米,平底,四壁因水浸,有塌方。南北长3 米,东西宽2.3米。 墓室中部发现两具木棺,两棺之间不能分辨界限。 棺痕长2.52 米、宽1.36 米,棺厚0.05 米,高0.13 米, 西棺存一具尸骨, 经鉴定为男性,东棺尸骨腐蚀殆尽,可能为女性。 随葬品主要放置在东棺东北角,有瓷茶碗、瓷茶注、瓷壶、铜带具、铜镜、铜钱和粉盒等。 (图3)

二、出土器物

墓中出土器物10 件,质地有瓷、铜、贝三种,分别叙述。

(一)瓷器

茶碗 2 件。标本M23:4,唇口碗。敞口,斜直壁,矮圈足,除圈足端面外,内、外壁施白釉。 口径14.5 厘米,底径7.5 厘米,高3.8 厘米。 (图4-1)标本M23:5,唇口碗。 敞口,斜直壁,玉璧底。 除圈足端面外,内、外壁施白釉。 口径15.1 厘米,底径6.9 厘米,高3.8 厘米。 (图4-2)

茶注 2 件。标本M23:2,侈口,翻卷沿,束颈,弧肩,鼓腹,下腹斜直内收,平底。 一侧颈、 肩处置泥条状鋬, 相对一侧肩上置短流。 除外底,通体施白釉。 口径9.3 厘米,底径7.5 厘米,高16.7厘米。 (图4-4) 标本M23:3,侈口,翻卷沿,束颈,窄弧肩,深直腹微鼓, 假圈足外撇。颈、肩处双系,一侧置泥条状鋬手,另一侧置短流。 内壁施褐釉,外壁施釉至下腹,肩处点施花釉。 口径10.3 厘米,足径10 厘米,高22 厘米。 (图4-5)

瓷壶 1 件。 标本M23:1,盘口,尖圆唇,细束颈,宽肩,鼓腹,下腹弧内收,假圈足。 颈内壁至外壁下部施褐色釉。 口径6.3 厘米,足径7.5 厘米,高17.1 厘米。 (图4-6)

(二)铜器

铜镜 2 件。标本M23:9,折枝花镜。窄斜缘,圆纽,花座,座外一周绹纹。 镜背分布六朵花,花分两种,相间排列。 一种花枝回卷,花瓣、花蕾吐艳争芳;一种枝叶丛生,三朵花蕾点缀其中。 直径18.7厘米,缘厚0.4 厘米。 (图4-7)标本M23:10,委角八卦镜。窄斜缘,伏兽纽,无座。座外为方形八卦符号,再外铸“精金百炼,有鉴思极。 子育长生,形神相识”。 边长15.2 厘米,缘厚0.4 厘米。 (图4-8)

图3 M23 平、剖面图

铜钱 8 枚。均为“开元通宝”。标本M23:8-1,背无纹。 “甬”字头开口小且短,“辶”的折笔呈顿点状;“元”字首画短小,次画左挑;“寳”(宝)字之“贝”(贝)内部两横与框不连,为武德开元钱。钱径2.4 厘米,穿径0.6 厘米,缘厚0.15 厘米。 (图4-10)标本M23:8-2,背有“月”纹。“甬”字头开口窄而长;“辶”的折笔顿折相连;“元”字首画加长;“寳”(宝)字之“贝”(贝)内部两横加长,一侧与框相连。 钱径2.45 厘米,穿径0.6 厘米,缘厚0.15 厘米。 (图4-11)

(三)贝类

粉盒 1 件。 标本M23:7,文蛤制成,通体布满褐红色锯齿形轮纹,十分美观。 长4.5 厘米,宽4.0 厘米。 (图4-9)

三、结语

1.墓葬年代

M23 没有出土纪年器物,但是墓中出土的铜钱、茶碗具有时代特征,可以大致判断墓葬年代。

铜钱中背有“月”纹且“甬”字头开口狭长的开元通宝一般出现在盛唐以后,故M23 不可能早于760年。 两件白釉茶碗则更具特色,一件为玉璧底,一件为圈足底,两碗均为斜直壁的唇口碗。唇口碗最早在中唐出现, 公元828 年安阳郭燧墓[1]就有,但是碗腹曲度较大,釉色白中泛青。这种碗晚唐一直存在,如公元894 年安阳卢隐夫人墓[1]仍出这种碗,碗腹曲度与釉色没有变化,口径变小。

晚唐时又见到一种碗腹近直的唇口碗,通体施化妆土,故釉色显得较白,实际是化妆土的颜色, 口径一般在14厘米以上。公元874 年扶风法门寺地宫[2]封闭时就放有这种唇口碗。 M23 除了玉璧底唇口碗,还有圈足唇口碗,可见这两种碗是共存的,但圈足碗的出现应该稍晚。1956 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新海连市海州(今连云港市海州区)发掘了公元933 年赵思虔夫人墓[3],墓中出土的大瓷碗正是白釉圈足唇口碗。综合来看,M23的年代可定为唐末或五代。

图4 M23 出土随葬品

2.出土物风格

M23 出土的白釉茶碗、白釉茶注、褐釉茶注,正好配成两套茶具。 过去郑州晚唐墓一般只发现一套茶具,这座墓夫妻二人各有一套茶具,各有一件铜镜,也是奇巧的事。茶注具有束颈较直较粗、沿外翻较窄的特点,与公元860 年左右茶注束颈较细、沿外翻较宽有显著区别。 褐釉盘口壶在晚唐非常少见。 与盛唐盘口壶相比,此壶颈细,肩部方鼓,其具体用途尚且不知,有可能为酒具。 两件近直壁的唇口碗显然是晚唐的器物,与其同时使用的还有一种直唇的玉璧底茶碗,口径略小。 两件铜镜,一件是折枝花镜,这种镜在公元840 年前,一般折枝较直,此墓出土的折枝花镜,一种花枝较直,另一种则为曲枝,这是进入晚唐才出现的变化。 另一件是委角八卦镜, 委角镜出现得很早, 早在公元689年山西崔拏墓[4]就有发现,中唐以来,出现委角万字镜,委角八卦镜可能是晚唐才出现的铜镜。

本文得到郝红星研究馆员的指导。

领队:刘彦锋

发掘:高赞岭

照相:郝世华

绘图:郝红星

执笔:张文霞

猜你喜欢

折枝茶碗铜镜
茶 碗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江城
老佛爷的茶碗
金缕衣
铜镜
忍耐富贵
古代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