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对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及自杀意念的影响

2021-05-26万丽丽杨萱张恒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意念评分统计学

万丽丽 杨萱 张恒

抑郁症又称为抑郁障碍,是世界第四大精神类疾病,且患病率极高,关于抑郁症的预防治疗宣传力度较小,甚至地级市以上的医院对抑郁症的认知不足20%,而其中只有10%的患者接受相关治疗,随着社会的发展,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化趋势[1]。常规护理干预是我国目前较常使用的临床护理方法,虽能改善患者心理状况,但由于抑郁症患者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长期反复发作,因此干预效果不佳[2]。认知行为干预护理是精神科专科护理干预的模式之一,其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可以帮助患者找到有效的策略,以解决问题,并缓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在思想扭曲等心理障碍的维护中起着重要作用[3]。本研究探讨在抑郁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对患者不良情绪及自杀意念的改善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1月医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110 例,诊断标准:符合《精神病诊断治疗学》[4]中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条件: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患者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近1 个月未接受过其他治疗者。排除条件:合并患有心力衰竭疾病、肝肾功能异常者;未有自杀意念者;依从性、配合度低者等。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研究。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 例。对照组:男23 例,女32 例;年龄40~57 岁,平均45.78±4.26 岁;病程1~9年,平均4.21±1.32年;抑郁程度分级[5]:轻度15 例,中度25 例,重度15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33 例,年龄40~57 岁,平均46.18±4.94 岁;病程1~10年,平均4.41±1.11年;抑郁程度分级:轻度16 例,中度26 例,重度1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日常护理、病情观察及口头宣传教育等,必要时可适当给予镇静药物。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护理,流程如下:①由主管医生、护士长、患者家属等组成专门的认知干预护理小组。②与患者进行亲切交谈,并评估护理问题,列出负面心理和负面行为问题有哪些,根据列出的负面问题制定护理计划。③与患者建立信赖关系,了解其生活及社会交流情况,鼓励患者全神贯注地谛听别人,积极倾吐内心所思所想。④帮助患者进行自动思维模式的认知与理解,主要涉及ABC 理论,自动思维是简短的、稍纵即逝的,以“速记”的形式出现,并且以语词或图像的形式呈现;患者可借助较为常见的真实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做到设身处地,引起焦虑抑郁等情感共鸣,进而使患者能够转换思维方式,了解认知自身存在的负面情绪,并可通过自我对话的形式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思考实现积极正面交流,并对真实存在的此类想法进行整理陈述,进而可建立完整独立的思维模式;督促患者以笔记形式记录自己的思维并进行分析,纠正错误思维;通过角色扮演及情景模拟训练,使患者处于可引发恐慌烦躁的情境中,让患者对自身的负面情绪进行评价,鼓励其用积极的方式思考,学会主动与自我对话,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重新评价自我。⑤制定活动计划,可通过常见的娱乐性活动使患者积极参与并提出自身想法,传递真实感受,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⑥放松训练,在轻松的音乐配合下,引导患者放松身体,如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想象放松训练等,并做深度呼吸,每次45 min,2 次/周。持续干预2 个月。⑦扩大社交,定期让患者沟通交流,布置协作完成的任务,提高社交技能。⑧制定每日计划表,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制定每部分的计划并逐步完成。⑨掌握认知技巧,包括认知重构、问题认知等方面。通过面谈和日常思维日记,帮助患者识别和质疑适应不良的思维以及与问题相关的观念,帮助患者了解积极的思维方式,通过多角度讲解,使患者自身能够认识到自动思维的存在及意义。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不良情绪,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6]抑郁自评量表[7](SDS)、焦虑自评量表[8](SAS)分别于干预前后进行抑郁程度评分,其中HAMD-24 评分以大于7 分表示有抑郁症状,SDS、SAS 分值以大于40 分为有抑郁症状,分值越高代表抑郁程度越严重。②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者应对方式评分,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9]分别于干预前后进行评分,分为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维度,分值为0~80 分,其中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③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杀意念评分,依据自杀态度问卷量表[10](QSA)进行自杀意念的评价,主要包括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及对安乐死的态度等项目,对自杀意念持认可心理的评定以QSA ≤2.5 分作为参照,对自杀意念持否定心理的评定以QSA ≥3.5 分作为参照,对自杀意念持中立心理的评定以2.5 分<QSA<3.5 分作为参照。QSA 总分越低,提示患者的自杀意念越强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HAMD-24、SAS、SDS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HAMD-24、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HAMD-24、SAS、SDS 评分均呈现降低趋势,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HAMD-24、SAS、SDS 评分比较(分)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CSQ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CSQ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CSQ 积极应对方式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消极应对方式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QSA 自杀意念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QS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CSQ 评分比较(分)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QSA 自杀意念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高的精神障碍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与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学、睡眠、遗传、心理社会等因素相关,临床可见心境低落或与其处境不一致,从情绪持续消沉到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抑郁障碍类型。目前,临床尚无治疗抑郁症有效的方法,常规护理在缓解患者心理状况、焦虑症状时可起到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抑郁症患者病情之长久、发作之反复、自杀意念之强烈,故达到理想的效果难度较大[11]。在认知行为护理中,建立与患者的信任关系,可获得患者的信任,从而在无形中使患者的抑郁心情得到缓解,进而释放负性情绪;成功案例分享可以为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病友相互鼓励可帮助患者改变既往的负性心理,从而降低患者的抑郁程度;使患者身处引起焦虑抑郁的情境中,可以让患者察觉自身在压力情境下引发负性的认知,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12];通过记录笔记,可使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病情并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安排患者参加娱乐活动,可以使其放松,减轻压力、缓解心情;放松训练可以使患者在音乐的环境中完全放松自己,通过简单的肢体训练起到放松各个部位的作用。通过以上护理方法,可以提高抑郁症患者积极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减低消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应激能力,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改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HAMD-24、SAS、SDS 评分及SCSQ 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SCSQ 积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可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况,纠正其对人和事物的认知,理性看待自己的障碍性行为及不良情绪,与韩文华[1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抑郁症患者常因消极情绪、负能量、自罪自责、自觉无能等产生自杀的意念,多于半数的抑郁症患者均产生过自杀意念,且自杀观念较为顽固,易反复出现,采取的行为往往计划周密、难以防范,自杀行为为抑郁症中最严重、危险的症状[14],认知行为护理通过运用以上多种认知干预技术,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护理,使其正确认识自杀行为性质,并且有效的预防自杀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QS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临床上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可通过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有效消除患者的自杀意念,改善预后,与白超[1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可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消除自杀意念的同时可减轻其临床症状,有助于患者的预后康复。

猜你喜欢

意念评分统计学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统计学符号书写要求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菜市场离我只有一百步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我给爸爸评分
意念修复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