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对颈椎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影响

2021-05-26郑莹莹刘小兰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静力颈椎颈部

郑莹莹 刘小兰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常用于颈椎病和颈椎外伤治疗[1],将致压物直接切除,以彻底解除颈髓压迫,而且还能让颈椎获得即刻稳定性[2]。然而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术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轴性症状,具体表现为肩背部或者颈项部疼痛、僵硬、沉重、活动功能受限、酸胀等[3],有些患者甚至可能存在长达数十年,严重影响其工作生活和手术疗效[4]。所以术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对轴性症状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静力性运动属于等长运动,具体是指于关节活动范围内对肌肉或者关节进行牵拉,通过肌静力收缩让肌肉张力得以增强[5]。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则是在颈椎维持中立位的情况下,对椎旁肌肉进行牵伸、抗阻、收缩等运动[6]。本研究将其应用于颈椎融合术后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100 例接受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协会研究批准同意。纳入条件:病情稳定,接受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的颈椎病和颈椎外伤患者;意识清楚,能主动、积极参与康复锻炼。排除条件:智力障碍或精神病史患者;二次手术患者;术前存在颈部活动受限或不适的患者;伴脑瘫、颈椎结核、外伤、肿瘤、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 例;病程2~21 个月,平均11.54±2.26个月;年龄35~68 岁,平均50.57±2.43 岁;颈椎病28 例,颈椎外伤22 例。观察组中男26 例,女24 例;病程3~24 个月,平均11.38±2.13 个月;年龄33~66 岁,平均50.42±2.75 岁;颈椎病22 例,颈椎外伤28 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术后常规护理:切口护理、体位护理、饮食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发症预防和观察等,其中体位护理主要为颈托固定、协助患者采用轴线翻身、四肢锻炼,结合术后恢复状况适当抬高床头,从半卧位向站立行走逐渐过渡。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1) 术后6~24 h:患者血压平稳后即开始锻炼,即协助患者选择卧位,护理人员的手掌依次分别放置在患者的左右侧、前额以及下颌部稍微用力,呼气时告知患者手掌与护理人员对抗,颈部肌肉持续收缩3~5 s,然后进行3~5 s 的放松,各方向进行3~5 次练习为1 组,每组练习应间隔1~2 min,每天进行2~3 组的练习。

(2)术后第2 天:开展肩部布鲁格式训练,协助患者保持坐位,肩部与双足同宽,头保持正直,收腹,抬头挺胸,下颌部收紧,双眼向前方保持平视,肘关节保持90°屈曲,双手将弹力带拉紧,掌心向上,前臂保持外旋,于身体两侧放置双臂,并将手臂夹紧,呼气时指导患者开展肩部充分外旋抗阻训练,向外持续、缓慢旋转,直到极限,双侧肩胛骨应夹紧,头向后缩到极限,持续3~5 s,吸气逐渐恢复到原位,每次进行5 次锻炼为1 组,每组练习应间隔1~2 min,每天重复进行3~5 组练习。

(3)术后第3 天:开展墙角牵伸运动。指导患者站立位,双脚分开,与肩部保持同宽,面向墙壁站立,收腹,抬头挺胸,下颌部应保持微收,在墙上放置手臂,肘关节保持90°屈曲,膝部稍微弯曲,身体前倾,颈椎维持中立位,患者在呼气时开展墙角牵伸训练,胸部应该与墙角充分靠近,每一动作维持5~10 s,吸气时逐渐放松,恢复中立位。重复进行5 次练习为1 组,每天重复进行3~5 组。结合患者确定活动频次,以未出现疼痛或劳累为宜;期间如果出现不适,则应及时停止练习,并向临床医生及时反馈。

1.3 观察指标

(1)颈部不适:分别于术后第1 天、第5 天,选择0~10 数字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的颈部不适程度进行评估,患者结合自身主观感受进行评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不适程度越严重[8]。

(2)颈部活动度:分别于术后第1 天、第5 天,选择专用量角器对颈部侧屈、后伸、前屈的活动度进行测量。

(3)Barthel 指数:分别于术后第1 天、第5 天,选择Barthel 指数评分对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患者分值越高则表示其自理能力越理想[9]。

(4)轴性症状发生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对轴性症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记录[1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颈部不适评分比较

实施早期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后,两组患者颈部不适评分均逐渐降低,且观察组术后第1 天、第5 天的颈部不适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颈部不适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颈部活动度比较

实施早期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后,观察组术后第1 天、第5 天的颈部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颈部活动度观察(°)

2.3 两组患者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

术后第1 天,两组的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第5 天的Barthel 指数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分)

2.4 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中,8 例患者存在明确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6.00%(8/50);观察组中,1 例患者存在明确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00%(1/5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4.396,P=0.036)。

3 讨论

颈椎病和颈椎外伤为临床引起脊髓神经功能受损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手术则是现阶段治疗颈椎病和颈椎外伤患者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能快速解除脊髓的压迫,避免病情恶化[11]。但是术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轴性症状,相关统计数据,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大约为38.3%,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12]。轴性症状作为一组临床症候群,其表现主要为颈项背部肌肉痉挛以及疼痛,体格检查时局部存在肌肉痉挛、明显压痛点。轴性症状具有交广的分布范围,从头顶大耳后、颈后两侧、枕下、肩胛间区、肩后部,同时表现为阶段性分布,发作频繁,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部分患者就算接受药物、理疗等治疗也无法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本研究中,实施早期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后,两组患者颈部不适评分均逐渐减低,且观察组术后第1 天、第5 天的颈部不适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早期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后,观察组术后第1 天、第5 天的颈部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 天,两组的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5 天的Barthel 指数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是因为,应用早期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对颈部肌肉进行放松以及收缩训练,能有效延长挛缩结缔组织,紊乱胶原纤维在牵伸应力的作用下能沿着纵轴方向进行重新排列,让肌腱或者肌肉等损伤明显减轻,让颈部肌肉不适明显缓解[13]。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在术后及早对患者进行指导干预,让患者获得比较理想的运动训练体验,有利于增强其康复信心,明显扩大颈部活动度,身体平衡功能也得以显著改善,促进恢复下肢运动功能,进而促进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14]。

术后制动时间较长,颈部肌肉群可能出现萎缩,还可能导致局部肌肉粘连、炎症反应,最终发生轴性症状。本研究中,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3 个月的随访发现,对照组中8 例患者存在明确轴性症状,观察组中1 例患者存在明确轴性症状,观察组的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为颈椎融合术后患者提供早期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能有效预防颈后肌群萎缩,明显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相关临床研究[10]结果显示,与术后佩戴围领12 周的患者相比较,术后佩戴4 周的患者其轴性症状发生率更低,颈椎曲度、颈后肌群更加理想。由此可见,患者在采用围领进行制动时,应及早开展颈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总之,为颈椎融合术后患者提供早期颈部静力性运动训练,不但能改善颈部不适,明显增加其颈部活动度,而且还能促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减少术后轴性症状。但是本研究术后观察时间相对较短,而且所选样本量较少,临床中还应进行大样本量的深入分析。

猜你喜欢

静力颈椎颈部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某大跨度钢筋混凝土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与设计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基于有限元仿真电机轴的静力及疲劳分析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带孔悬臂梁静力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造出一个天鹅颈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之:冠心病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