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协作护理模式在改善共同性斜视患儿术后遵医行为及视力恢复中的应用
2021-05-26李芳华杨颖灵陈婷
李芳华 杨颖灵 陈婷
儿童共同性斜视是儿科常见的眼科疾病,患儿若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能会导致其弱视或永久性失明,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1]。共同性斜视患儿手术后为了预防眼位回退发生,术后需对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而双眼视觉训练效果受患儿遵医行为的影响,提高患儿遵医行为将有助于促进患儿术后视力恢复[2]。儿童年龄小,对疾病本能产生恐惧、害怕、焦虑等负性情绪,影响患儿治疗信心及治疗依从性[3]。家庭在慢性疾病患儿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共同性斜视患儿康复离不开家庭支持,因此在共同性斜视儿童的日常护理中,家庭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部分[4]。家庭协作护理即让家属共同参与患者的临床护理,为保证服务水准,护士需要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家属掌握基本的护理手法和技巧,使家属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也能具备良好的护理能力,保证全天候的专业护理服务水准,促进患者康复[5]。本研究将家庭协作护理模式应用于共同性斜视患儿中,观察其对患儿术后遵医行为及视力恢复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106 例儿童共同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儿童7~16 岁;符合斜视临床诊断标准[5],斜视度数≥15°;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字。排除条件:颜面部畸形;其他疾病引发眼部异常;智力发育不正常;合并交流障碍。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 例。观察组:男33 例,女20 例;年龄7~13 岁,平均8.74±0.87 岁;疾病分型:外斜视24 例,内斜视20 例,麻痹性斜视9 例。对照组:男32 例,女21 例,年龄7~12 岁,平均8.60±0.54岁;疾病分型:外斜视20 例,内斜视22 例,麻痹性斜视11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护士为患儿实施围手术期常规眼科护理:术前根据疾病特点对患儿与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患儿放松心情,术后遵医嘱监测相关的生命体征。手术7 d 后,实施双眼视觉训练,采用同视机对患者进行同时视力、立体视觉及融合功能的视觉训练,训练时间为6 个月,每次训练10 min。
1.2.2 观察组护士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联合家庭协作护理干预。通过成立干预小组对患者进行协作护理,小组成员包括:主任护师1 名、主管护师2 名、心理咨询师2 名,入选小组的条件为眼科工作时间>5年、学历本科及以上。具体措施包括:①以患儿为对象授课。住院阶段护士要帮助患儿完善对疾病的认知,结合儿童的特点,选择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授课模式,以及有针对性的床边宣教,具体内容有:共同性斜视术后康复知识、术后视觉训练的目的及意义,并以游戏的方式让患儿及其家属参与到认知教育中,举例:情境游戏,患儿扮演患者,父母扮演医生和护士,模拟日常医患沟通的流程,强化家属和患儿对各种注意事项和知识的记忆。②共享疾病信息。眼科专科医生协助干预小组完成《共同性斜视患儿护理手册》的编制,多用插图展示护理知识和方法,简单易懂可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涉及的内容有:共同性斜视手术治疗原理、术后患眼护理知识、日常注意事项、视力训练注意事项等。干预小组向每个家庭发放手册,介绍手册的使用方法,采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一遍手册的重点内容。③构建微信平台,方便交流。在患儿出院之前,干预小组将患儿的家属拉进“共同斜视康复群”微信群。在患儿出院后,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疾病护理的问题,他们可以在微信群中提出疑问,干预小组成员负责分析问题,从专业角度解答疑问并提出解决的有效方法。出院之后,利用微信群,干预小组可以每天都推送共同性斜视患儿的出院后护理事项,帮助家属掌握专业护理能力,具备居家疾病管理的能力。利用微信群,干预小组可以用视频、语音等方式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随时了解患儿的视力恢复情况,就家庭护理的经验进行讨论,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④电话回访。在患儿出院之后,干预小组要以每2 周1 次的频率进行电话回访,为家属解答护理难题,与患儿通话,督促并鼓励患儿,让患儿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用眼习惯,告诉患儿要积极乐观地度过康复期。⑤病患交流会。干预小组以每月1 次的频率组织患儿和家属参与患者交流会,邀请康复效果理想的家庭分享疾病治疗心得,还可以通过手拉手互动等破冰游戏拉近患者之间的距离,保证交流会顺利。
1.3 观察指标
(1)儿童负性情绪: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6]、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7]进行评价,DSRS 量表适用于7~13 岁患儿,共18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2 级评分,总评分0~36 分,>13 分为抑郁;SCARED 量表适用于7~13 岁患儿,共41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2 级评分,总评分0~82 分,得分与焦虑情绪呈正相关。
(2)应对方式: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共两个维度:积极面对、消极面对,问卷总分为0~60分,积极面对和消极面对各0~30 分,哪个维度得分高,说明患儿的态度倾向于如何面对疾病。
(3)遵医行为:应用我院自拟“斜视患儿遵医行为量表”做出评价,具体遵医行为纳入了对麻醉的配合、患眼锻炼、用药、日常护理、定期复诊,采用0~4 分5 级评分法进行正向评价,量表总分为0~20 分,得分结果与患儿对治疗的配合程度呈正相关。
(4)有效率:评价标准即患眼恢复正位,含隐斜及小度数偏斜(≤8°)为治疗显效。轻度矫正或过度矫正(>8°)为治疗改善。并未达到上述治疗效果为治疗无效。有效率=(显效+改善)/总数×100%。
(5)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围术期内发生复视、感染、出血、囊肿、粘连等症状的数量。
(6)满意度:自制“眼科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主要内容有基础护理、健康宣教、视力恢复、并发症预防,10 个条目,采用1~4 分4 级评分进行正向评价,总评分>30 分判定为对护理服务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负性情绪、遵医行为及应对方式比较
干预前,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遵医行为和积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遵医行为及应对方式比较(分)
2.2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家属治疗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家属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视力恢复总有效率、家属治疗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儿童共同性斜视患儿术后为了促进其视力恢复需要进行视觉训练,而视力恢复期间患儿由于对疾病存在不确定感,患儿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影响患儿视觉训练依从性及康复信心[8]。此外,不良的情绪是眼压升高的危险因素,对患眼的视力恢复极为不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控制患儿的负面情绪,让患儿针对疾病形成积极的心态,改善预后。实施家庭协作护理模式可以为共同斜视患儿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家属的护理和关怀,可以增强患儿治疗和康复信心,很大程度地改善情绪状态[9]。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心理情绪的改善方面,观察组患儿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确实得到了明显的缓解(P<0.05)。积极的心态直接影响了患儿应对疾病的态度和行为,所以结果中也看到,观察组患儿的对疾病的积极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吴真祎等[10]开展的类似研究中也恰好得到了高度一致的评分结果,证实了家庭护理模式的价值。医护人员为家属进行专业指导后,可以让家属知道自己在日常护理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应该做好哪些细节,使家属的日常护理更专业、更有效。让患儿感受到自己是被关爱和支持的,这不仅有助于家庭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让患儿更勇敢的面对疾病,有力地缓解了不良情绪[11]。在患儿出院后,干预小组利用微信、电话病患交流会等形式为患儿和家属提供了与专业医护、其他家庭交流的平台,让患儿感觉自己不是孤独的个体,有效地增强了患儿的遵医行为[12]。
结果显示,在家庭干预模式下,观察组患儿视力恢复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较对照组高(P<0.05),并发症发生较对照组低(P<0.05),这个结果说明家庭协作护理模式可提高儿童共同斜视患儿治疗效果,促进患儿视力恢复。儿童共同斜视患儿术后需进行视觉训练以促进视力恢复,而视觉训练需要较长的时间,患儿出院后由于缺乏专业性指导容易影响其视觉训练依从性,从而影响患儿视力恢复[13]。出院后交流可以及时答疑解惑,让家属和患儿不必因为小问题感到焦虑,强化了积极应对行为,促进术后视力恢复[14]。
综上所述,针对共同性斜视患儿的护理措施中家庭协作是改善不良情绪、增强积极应对、提高遵医行为的有效模式,有利于患儿视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