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1-05-26郑祥江谢鸿全王生伟

关键词:学习者理论改革

郑祥江 张 强 谢鸿全 王生伟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

大学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革,主阵地还是在课堂。而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催生了线上教育的井喷式发展[1],不少大学教师迅速练就了“在线课堂教学”的“十八般武艺”,更有不少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网课如果不能吸引学生,就会被其他优质网课所“取代”,一时间“考前学其它在线课复习应考”“有问题查百度、找知乎”在学生中广为流传,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危机感甚嚣尘上。教育部从战略层面制定了“双万计划”“四新专业”等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改革提升工程,强调要建设具有“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淘汰“水课”[2],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深度。可见,在我国当前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迈进过程中,在“四个回归”[3]方针指引下,有必要深刻剖析我国当前大学教育中相对微观但又极其重要的教育环节——本科课堂教学,审视其存在的不足并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在规模和质量上取得了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先进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等教育短板和问题仍然突出,教育水平和质量亟待提升。深入反思,不论是“钱学森之问”的振聋发聩,还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知识、能力的负面评价;也不论是“满堂灌”教学模式仍然大行其道,还是学生在课堂上“抬头率低”,甚至“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谈恋爱”[4],我国高等教育的“三个不满意”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个三分之一”①还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从侧面至少说明我们的教学质量还有很大不足,“大学课堂教学”出了问题,课堂没能成为“知识的殿堂”,无法吸引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这些问题反映出当前的大学课堂对学生吸引力的匮乏,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没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和实践。

(一)对大学课堂教育改革的认识问题

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用于指导大学课堂教学的教育学理论指导体系日趋健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对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改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需要下大力气分析研究、改革实践。但目前不论是高校还是教师,对教育基本规律认识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吸收、借鉴教育理论与方法,应用教育学原理改革教学方面还存在差距。少数教师墨守成规,抱着已有“经验”故步自封,一本教案和一个PPT“走天下”。这些错误认识,恰恰说明吸收借鉴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主动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特别应当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在教育教学改革尤其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要不断汲取先进教育理念的成果,改造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5]

(二)对学生中心教育理念的认识问题

前述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效果不佳的问题,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没有把学生作为改革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SC)缺失。那些“满堂灌”“一言堂”,恰恰说明部分教师主动考虑学生需求还不够,缺乏对学习者心智和知识获取过程的研究分析,未能把学生作为教学和改革研究的中心,学生话语权和地位处于弱势,自然也就不会配合教师的教学。教与学相隔离,学习动机和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都把学习者作为主要研究和服务对象,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秉持以学生为本、调动学习者主动性来提升教学质量,普遍认同只有学生学得好、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才是判断一门好课的重要标志。[6]在这方面,我国高校做得还不够。

(三)“单向灌输”式教育习惯

2017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校长 Cindy Fan指出:“中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单声道’的”,认为一流本科教育的关键还在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目前,“老师讲、学生听”仍然是不少本科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听众;教师理论讲得多,学生问的少,参与度低,学习主动性不够;不能自律的学生往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甚至聊天、玩手机和睡觉等各种情况,“台上老师讲得很过瘾,台下学生听得很无聊”,学生“抬头率”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深刻反思,问题的症结还在于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种“单向”的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提不起学生兴趣,“教的过多、学的很少、用的‘没有’”。更糟糕的是,单向灌输的教学如果由一位口才不好、课前准备不足和授课没有感染力的老师来讲授,一堂课就成为典型的浪费老师和学生时间的“水课”。既然“灌输式教学”有这么多问题,专家教授呼吁了这么多年,但改革成效不明显。说明高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制度措施不给力,教师认识不到位,仍旧抱着“我教,学生学”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的观点,课堂革命乏力。

(四)考核评价方式问题

应试教育的弊端改了很多年,但目前为止,我们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仍旧以考试为主,“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期末考试“一锤定音”和应试教育积弊问题。对于教师而言,“出张卷子考考学生,用分数作为评价结果是最省事的”;对于学生而言,“平时上课听不听不重要,关键是考前突击复习”“谁的‘背功’好就能拿高分”、考完之后全部忘光……事实证明,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考试的机器,人才培养质量无法保障,创新精神和主动思辨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毋庸置疑,将考试作为评价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手段和方法自古有之,“存在即合理”,考试本身没有错,即使世界顶尖高校的课程,也都要考试。但问题在于我们习惯性地把出题考试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导致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容易陷入“学生‘学’是为了考试,教师‘教’也是为了考试”的怪圈,甚至教师也不清楚:我究竟要讲什么?实际讲了什么?还应该讲什么?学生学到什么?要考学生什么?评价学生什么?……说到底,还是没有认识到大学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不是分数或其他。

二、基于教育理论的再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对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挖掘教育理论中“学生中心”根本思想,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过程、思维方式作科学深入的研究,通过洞察理论机理来探寻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通过正确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学习效率,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一)关于学习主动性

在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学习金字塔理论是普遍得到公认的基本理论之一。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学习金字塔”,后经美国缅因州国家实验室深入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图1)。当前所大力实行的混合教学模式及“翻转课堂”,实际上都是对于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有效探索与实践,从而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图1 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

如“学习金字塔”显示,在塔尖的是“听讲”学习方式,这是最为普遍的“老师在台上说,学生在台下听”的方式,其学习效果最差,学习内容在两周以后只能剩下5%。而“示范与演示”“阅读”“声音和图片”等这些传统的被动学习或个人学习方式,能够让人记住的内容都不高于30%。但“小组讨论”的团队学习,“实际演练、做中学”的主动学习和“马上应用、教别人”参与式学习等方式,学习效果都超过了50%,特别是金字塔底部学习方式,能够让人记住的内容有90%。教育学理论中备受关注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和学习金字塔理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该理论在美国“教学思想”研究机构发表的《2018年美国教育趋势》分析报告中被列为的“美国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20个教育发展趋势”的第3位,可见其特殊重要性。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可知两个理论都重点对学习者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同途径和方式的有效性分析,从而为改进教育教学效果、改造课堂教学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7]

(二)关于学习体验性

在学生学习体验性方面,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库伯提出了著名的以具体体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试验形成四步循环体验式学习圈理论模型(图2),该理论研究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要想高效获取知识,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相适宜的情感氛围和课堂环境,打造一个特定情境下的、双向互动的师生交流探讨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让他们以一种自主的独特方式感受、认识、思索、体验与感悟,进而收获新知识和新技能。[8]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体验式学习并非以学生或教师为中心,它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体验。

图2 四步循环体验式学习圈理论模型

体验式学习理论也是“建构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9]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习得是在一定的情景(包括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媒介(如教材、资料等),通过学习者自身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方法得到的,而非教师教授的。所以,学习并非是行为主义所阐述的“刺激反应”,该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重新认识和编码新信息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基于该理论的精髓,大学课堂教学就应该摒弃单向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等违背知识获取和教育学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强调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知识有效地内化于心,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单向教学模式如灌输式与填鸭式教学,都严重妨碍了学习者智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怎样表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指导思想是现代教学最关键的问题,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和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能力,是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学课堂教学须进行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改革,破除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手段,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三)关于“少教多学”教育理念

“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是2004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提出的教育改革重要措施。[10]新加坡高等教育目前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该理念的成功推行密不可分。2018年9月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周刊认为:新加坡的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好的。[11]“少教多学”理念的内涵就是:教师要教得少一点,以便学生能够学得多一点。其包含了六大元素:以人为本,能力导向,教学条件,挖掘人脑学习潜能,提高能力,学以致用。“少教多学”不是减少教师的投入,而是要求教师教得更好,它强调教学重点的转移,更加关注教学内容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12]因此,教师要甄选课题、缩减冗余,从而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每一个问题,通过老师点拨,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和牢固地理解所学知识。

“少教多学”的理念是为了提高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质量,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方式,并使得教育成果得到质的飞越。为了达到这种预期的目标,教育者在此过程中必须采用更加高效的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在经过反复试验优化后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与学生间互动更为充分,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这也是新经济浪潮主导下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过程。没有人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所有知识。但只要拥有了理论基础与知识建构的能力,任何人都能够在个人意义上进行知识再生产。相反,若是一直要求学生贪多求全,最后只能是蜻蜓点水般,触及知识表象。所以,“少教多学”的教育改革,正是体现了深度学习原则,更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的培养。

(四)关于混合式学习

要把课程教授“知识”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学习模式是有效的实践途径。“混合式学习”模式是国际教育界对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E-Learning”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13]2018年“美国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20个教育发展趋势”中(《美国教育趋势报告2018》),“混合式学习”排在了第8位,足以看出其重要性和认可度。

混合式学习结合了传统线下课堂学习和新出现的网络线上学习的优势,既能有助于教师实施教学引导并监控教学过程,又能激发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学习、传统面授学习和在线教育E-Learning的联系和区别如表1所示。可见传统意义上的个体学习过程中,加入“学习伙伴”“计算机网络”和“两种时空环境”的支持因素就形成了混合式学习,形成混合式的协作学习,也是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通过变革走向融合的一种必然选择。

表1 传统面授学习、E-Learning、Blended Learning 的比较

因此,混合式学习具有非常灵活的教学特征和学习方式,具有多种形式和类型。其中,借助在线课程开展教学的“翻转课堂”就是当前典型的“混合式学习”类型之一。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需要在网络上查阅、自学与课程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升华课堂主题,这种教学模式显著地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近年来,国内高校大力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在混合式学习教学改革中走在了全国前列,取得了良好成效。实践表明,混合式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在线下课堂与教师的反馈和讨论,摆脱了教室物理地址的限制,拓展了教师与学生开展教与学互动的空间,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媒介形式,改造了传统课堂,激发了教学相长的根本动力,不仅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而且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跨学科互动的机会,对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课堂改革之推进策略

针对我国大学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结合前述国际上主流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刻反思,“怎样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需要深入思考的系统性问题。不少学者认为“如果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则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改进和教学支持系统。”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浪潮汹涌,“回归大学之道”[14]和“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等理念都是将目光集中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上,不断强调本科教育是现代大学之灵魂,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15]因此,围绕前述对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改革新趋势的深入分析探讨,可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一)以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为核心,深化对教育基本规律的再认识

教学改革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和知识。[16]我们不但要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而且要在学习中联系国内实际,不论是“学习金字塔”模型、体验式学习理论和“少教多学”教育理念还是混合式学习理论,都印证了目前国外高水平大学所推崇的教学改革举措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特别是关于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客观过程和心智规律的认识、脑科学研究成果对教育学的支撑与启发等等,事实证明,一切要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质出发,方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与此同时,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并非意味着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行为都是正确的,或者说都是符合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加强学习者效果的评估。比如在进行讨论式学习时,小组的讨论主题需要及时把握,以免离题太远。对于讨论方向的正确与否,小组成员中有偷懒、搭便车、成为“耍耍课”等行为要及时纠正。如何有效评价学生个体学习效果,加强学习过程管理的手段方法措施很重要,不能再以一张卷子考天下,要有系列成熟的考核评价办法才能有效督促学习者主动学习。同时对课程教学评价也要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不能生硬的拿指标去考核教师的教学行为“合格与否、做没做到”,而是要有系列成熟可行的方法有效评估教师的教学行为,避免“逆向选择”和“偷懒行为”。

(二)以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性为手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现代教育理论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是被教育者能否获得最充分教育权利,保障教育质量的根本前提。[17]因此,驱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动力在于如何让学生学到其想要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教师要教什么。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在《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18]中曾指出:“新一轮本科教育关注点不应仅仅指向大学应该教什么,也要关注大学应该怎么教;关注大学生应该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事实证明,激发学习者内在动力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需切实调动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课堂教学理念应当由“老师教、学生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少教多学、乐教乐学”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和讨论式学习,老师只起到过程把控、引导和评估学习效果、缩小个体干扰和偏移的作用。教师还应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学习金字塔理论”,敢于摒弃低效甚至错误的方式,尽可能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参加合作学习的习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高校也应当加大投入,努力创造有利的学习软硬件条件,营造浓厚的学习者氛围,积极吸收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教育改革中的成功经验;要强调教师的团队学习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制定配套政策和鼓励机制推进小班化教学,尽快扭转目前我国高校大班教学比例过高的现实,为推动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创造条件。

(三)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标,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参与式、体验式教学始终是高等教育改革永恒主题,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讲得越多未必意味着学习者吸收越多,思想和方法改变了,教学改革才能焕发蓬勃动力。“少教多学”看似老师“讲的少了”,但其实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比单向的教授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首先,需要教师融会贯通一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核心知识体系,熟悉重点、难点,对课程知识整体架构了如指掌;其次,还应具有课程知识外围的系列补充知识,尤其是案例、实操、实习等,应能够基于现实情景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再次,教师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改变教学方式,学生也应努力改善学习方法,要由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汲取,通过眼睛观察,耳朵倾听,大脑思考,嘴巴说出,双手实践,充分地调动身体各个器官,使得学生具备高效地掌握知识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机制[19],面对新的知识时,组内成员应首先要自我思考在内部讨论,小组内得出结论后在组间讨论,当讨论结果无法达成一致或者达成共识时老师在出面点拨或引导升华。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建立学习的习惯和强化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精准,牢靠地掌握住老师传授的知识。

(四)以推进混合教学改革为抓手,保障教学软硬件条件

学生众多与小班教学、师资不足的矛盾是中国目前的国情,不顾实际的“翻转”到头来只能“放鸭子”。目前很多高校投入专项经费开展“混合式学习”改革,学校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区域也根据学生需求逐步建设学习、娱乐、生活等不同的功能区,集学习、研讨、休闲、娱乐和消费于一体,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特别是建设具有先进技术和功能性学习空间的智能教室,配备LED屏幕、无线通信设备,座椅的设计灵活多变,可为小组讨论提供便利,借助开放式网络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同时,学习者不能只是封闭的个体,交流过程其实也是信息流传递和新知识互补的过程,可以互通有无、相互促进。

因此,如何通过提升学习者主动性的大方向上走的更远、更稳,如何基于现有教学条件有效开展改革还需要深入探讨研究。我国当前已属于教育大国,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课程标准、内容的调整、评估方式的改变等,应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的发生。比如选课制度、学分计算、课程开设、一门课程多位教师的有效运行、不及格学生的后续选课及管理、成绩评判标准、考试标准、教室管理、网络硬件环境保障等,从而使改革稳步高效推进。

注释

① 2014年4月8日的《光明日报》第13版刊发了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周应佳署名文章,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诸多问题,将其表现归纳为“三个不满意”和“三个三分之一”。所谓三个“不满意”:一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不满意;二是家长和学生对高等教育不满意;三是高等教育者自身不满意。所谓“三个三分之一”:一是大学生学非所用的占三分之一;二是大学所学知识无用的占三分之一;三是大学生中厌学的占三分之一。

②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10-15.

猜你喜欢

学习者理论改革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改革之路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